李宇航
摘 要: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電網智能改造項目要結合實際需求,以保證整體管控結構和管理層級結構貼合實際需求,在對電網中無功功率進行深度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對電網供電質量進行分析,也要對電網負擔參數和相關需求進行系統化分析。正是基于此,在新農村電網智能改造項目中,應加強對無功補償技術的有效利用,將其應用于電力系統整體規劃當中。本文從新農村配電網智能化項目分析入手,簡要闡釋了電網智能化改造項目運行技術,對農網改造工程建設提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電網智能;改造工程
中圖分類號:U665 文獻標識碼:A
新農村電網進行智能化改造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相關參數和運行結構貼合實際需求,才能真正實現發展的目標,并且充分升級農村的改造方案,進一步優化整體運維結構的有效性,保證處理模型和運維管控模型貼合時代和市場需求。
1.新農村配電網智能化項目
在智能電網技術運行過程中,需要結合配電網系統,對整體運行結構和運維系統進行集中操作,從而實現新農村電網能源消費控制模型和運行機制能順應時代發展的特征,切實維護配電網運行需求。在配電網運行過程中,由于農村地區的地理條件,都要采取長距離以及輻射式的配電線路,當電壓降較大時,會導致整體變電站電壓出現偏低的問題。另外,針對農村地區的線路數據、電能表、傳感器數據等,要提升運行完整度和運行信息的平衡。為了更好地減少電能的損耗,多數新農村在配電網智能化項目推進的過程中,主要利用的就是無功補償的措施。
本文以10kV配電網無功補償項目為例,并且對并聯電容器無功補償原理進行了數據解構,如圖1所示。
圖1中參數分別為電阻性負荷r、電感性負荷x、電容性負荷c等,電流數值是Ir、Ix、Ic。圖1中,Ir是Ix和Ic向量和。
對于電網結構進行深度分析,要結合相關電流信息和電壓信息等,確保參數符合設計要求,也要對電網運行模式進行整合。在電網運行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并聯電容器的應用,對電容性電流特征進行把握。另外,電壓調整率
(1)
其中U1N≈U′2+/ab/。從式(1)可以看出變壓器的電壓調整率不僅決定于它的短路參數rs、xs和負載系數β,還與負載的功率因數有關。在變壓器結構分析過程中,常見的xs要遠遠大于rs,并且在負載使純電阻的情況下,具體參數cosФ2=1,△u很小;但感性為負載的情況下,Ф2≥0,cosФ2和sinФ2都是正值,Ф2也為正值,這就說明在二次側端運行結構中電壓會隨著負載電流I2的增大而有所下降,因為,I1Nxs·I1Nrs所以系統中角Ф2越大,△u越大;但當處于容性負載情況下,Ф2≤0,cosФ2≥0,而sinФ2≤0,/I1NrscosФ2/≤/I1NxssinФ2/時,△u為負值,就表示二次側端電壓u2會隨著負載電流I2的增加而有所升高,與此同時Ф2角絕對值越大,△u的絕對值越大。調節功率因數Ф2,Ф2越大,△u電壓的波動隨之降低,從而達到無功補償和降低線路損耗的目的。通過公式和原理圖分析,能對整體10kV電網無功功率結構建構直觀的感受,并且有效升級對不同問題的處理能力,能在有序升級管理層級目標結構的同時,確保相關信息和運行維度貼合實際需求。
2.新農村配電網智能化建設建議
2.1 優化通信終端控制技術
在我國新農村電網智能化系統不斷建立的過程中,相關項目要結合當地情況,建構滿足不同需求的運行維度和運行參數,確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效果的最優化,技術人員在對互動式需求以及電量負荷進行預測的過程中,要針對區域內等級優化項目進行集中處理,確保智能配電網互動化需求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切實維護電網連接結構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只有從根本上提升技術運維操作模型的水平,才能進一步創設更加有效的終端管理系統,從而強化電網中網路薄弱項目。
除了要有效落實終端控制系統,也要順利提升系統的自動化程度,確保信息能得到實時處理,且整體服務項目更加安全和清晰,實現電力安全高效的運行目標,也為電力新需求的實現提供保障。順應時代的發展訴求,打造智能化電網調度項目,有效推進我國新農村電網改造工程順利運行。
2.2 優化配電網補償方案
技術人員要結合實際需求,建構切實有效的配電網補償方案,以保證相關信息系統和運行維度貼合實際,從而更好地處理無功補償問題,具體補償方案分別為全補模式,即全部變壓器都進行380V側低壓補償;部分補償模式針對額定功率在100kVA以上的變壓器進行抵押補償;在此基礎上要加上10kV桿上補償。對3種不同的補償方式進行細分,能直觀地展示相應問題和運行優勢,確保補償結構貼合智能化改造的具體要求,也能有效提高發展水平和運行階段,實現整體運維操作模型的最優化。
第一,全補過程,技術人員對農網中的所有配電變壓器都進行380V側低壓補償。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負荷運行可以選擇最小負荷、一般負荷以及最大負荷運行3種基本運行方式。且技術人員只是需要對不同負荷運行方式進行集中確定,并且保證補償容量能進行并聯操作,并進行有效分組。通過對并聯電容器進行利用,提升全部補償效果。同時,對無功分組的運行補償方式予以有效利用,從根本上減少無功負荷在10kV線路中流通的實際運行長度和參數結構,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線損程度,確保電壓有效升級。
第二,對100kVA以上變壓器采取380V側抵押補償方式。正是基于農村電網中存在配電變壓器分散的問題,且整體運行結構中的額定容量小,在制定相關計劃和補償方案時,需要對經濟性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考量。
技術人員不能對每臺配電變壓器低壓側都要進行獨立安裝,從而真正落實有效機制,實現并聯電容器。就算是安裝,也需要對并聯電容器等信息進行集中處理,并且保證不同的負荷運行方式確定的無功容量分組切實有效。在對相關數據和參數進行集中分析的過程中,要結合參數問題和運行層級結構,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和落實程度,保證其發揮最大化功效。這一補償方式經濟性較強,能夠很好地節約電能,提升供電企業經濟效益。
第三,部分補加桿上補過程,額定功率在100kVA以上的變壓器進行380V側低壓補償加上10kV桿上補償。技術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若只對額定功率在10OkVA以上的變壓器進行380V側低壓補償,則整體運行結構的實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運行維度和運行框架也需要進一步改進。特別要說的是,配電網中存在大量的公用變壓器沒有進行低壓補償,整體補償結構受損。借助有效的管控措施能一定程度上導致較大的無功缺口,大量的無功傳輸會致使配電網網損較高。
正是基于此,一部分區域選擇采用1OkV戶外并聯電容器,技術人員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管控,確保架空線路實時有效,對無功缺額產生的損失問題進行解決,保證配電網功率,降低線路損耗。結合實際情況,要積極利用多元化管控機制和固定補模型,規避過補以及無功倒送等問題。在運行機制中,要結合實際問題和管控要求,確保農村智能電網能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上,提高服務實效性。
結語
總而言之,在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要想進一步實現配電網智能改造工程有序進行,就要針對實際問題進行集中處理,建構系統化的智能化電網運行模型,提升電網管控的實際水平,以農村電網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建構更加有效的系統化運行模型,為農村電網優化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元潮,謝齊家,阮江軍,等.基于改進Vague集的智能一次設備評估[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3,33(12):111-115.
[2]陳安偉,樂全明,張宗益,等.500kV變電站智能化改造的關鍵技術[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35(18):47-50,61.
[3]胡元潮,阮羚,阮江軍,等.基于改進逼近理想點法的變電站智能化改造評估[J].電網技術,2015,36(10):42-48.
[4]周彥倫,楊獎利,王琨,等.淺議智能化改造對智能電網設備發展的啟示[J].高壓電器,2014,47(06):72-76.
[5]吳崢,唐志紅,饒強,等.智能電網中智能終端IPv6改造技術研究與應用[J].電子技術應用,2015,35(z1):251-253.
[6]肖峻,李振生,張躍,等.基于最大供電能力的智能配電網規劃與運行新思路[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36(13):8-14,31.
[7]孫艷茹.試析智能電網配電網自動化的改造策略[J].科技資訊,2014,12(17):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