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龍德
江蘇省形成了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遠洋船舶和海洋重工裝備基地,其造船產能位居全國第一。近年來,該省認真落實《關于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等產能轉移化解政策,實行造船業“去補并重”,不僅有效化解了巨量落后產能,而且較好地拉升了高端產能,為我國造船業化解過剩產能率先樹立了典范。
三年多去產能670萬載重噸
雖然中國造船三大指標位居世界首位,但在低端“轉悠”、“大而不強”的窘態也成了中國造船業的難題。正是因為造船業長期持續低迷、低端產能嚴重過剩,我國出臺了相關政策以化解船舶行業的過剩產能。江蘇省對此積極響應,出臺了《江蘇省船舶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實施方案》,要求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力爭用5年時間化解全省船舶過剩產能1000萬載重噸。目前,該省船舶行業已化解了過剩產能670萬載重噸。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江蘇造船完工量為317艘1657.5萬載重噸。此輪提出清退1000萬載重噸船舶產能,占到了去年總產能的60%左右。
江蘇省化解造船過剩產能的基本原則是嚴控新增產能、優化存量產能,關停出清“僵尸企業”,不再核準新增產能項目,鼓勵企業自律產能和采用兼并重組方式實現資源優化整合,以避免內部無序惡性競爭和提高產業集中度。2014年,江蘇船舶工業主管部門專門成立了江蘇省淘汰落后產能協調小組,經過近3年大刀闊斧化解,一批“先天不足”的企業在市場機制下被淘汰出局,還有一批企業通過行業主管部門有序引導退出了市場,其中儀征、啟東、南京等地區通過關停、重組、兼并、轉型等形式積極化解造船過剩產能,不僅提升了高效率、智能化、低能耗和綠色環保的優質產能,形成了合理的產能結構,而且促使“小而散”的民營造船企業基本實現清退或轉型。
江蘇省 “化剩”同時還在產業政策、科技創新與轉型投入、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造船業的扶持力度,有力推動了許多骨干船企采取合資、合作、產權流轉、股權置換等多種市場化手段實施兼并重組,使企業增強了產業優勢,如江蘇新揚子江造船有限公司整體收購了江蘇長博造船廠有限公司,并與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聯合重組,形成了超大型集裝箱船的生產優勢。經過持續優化整合,該省排名前十船企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78.4%。
向高端市場挺進
我國造船產能過剩實質上是一種結構性過剩,在過剩的另一端則是高端產能遠遠不足,如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豪華郵輪、冰區極地運輸船等。同樣,江蘇造船業產能也是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船舶領域。為此,江蘇造船業重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狠抓中高端產品設計建造,不斷向高端市場邁進,并初見成效。
江蘇船舶業推動產業升級的經驗主要有:一是以科技創新帶動高端產能生產能力提高。該省抓住技術復雜船型需求持續活躍的有利時機,快速提升LNG運輸船、大型LPG船等產品的設計建造水平。同時,突破豪華游輪建造技術,積極開展基地航行船舶、清潔能源船舶、超大型礦砂船、大型工程船、南京磷蝦捕撈船等高技術船型開發。此外,全面提高海工裝備研發、建造和項目管理水平,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技術。二是發力補齊產業短板。針對船舶關鍵技術領域、售后服務、國際網點布局等方面短板,江蘇省重點開展船舶性能優化、節能與新能源、智能船舶技術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推動行業核心研發擁有,并大力發展高端配套。三是加強智能化和綠色制造。江蘇造船業不僅在船型設計方面迎合綠色船型需求,而且以擴大機器人應用和生產線智能化改造等智能制造手段為切入點,支持先進制造工藝技術和智能制造裝備技術研發,全力推動船舶綠色制造。
近年來,江蘇省一批優勢骨干企業有效提升了精細化管理能力、工藝工法創新能力、降本增效能力、創新研發能力,實現了破局發展,如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30萬噸超大型油船等船型在業內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目前,江蘇省建造散貨船比例不斷下降,高端綠色環保船型占比穩步提升,造船效率迅速拉升。
江蘇省造船產能“化剩”之路,不僅彰顯了中國造船第一省的魄力和能力,也必將為中國造船業提供信心和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