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成 盧 靜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農業局,廣西河池 547200)
試析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
李飛成 盧 靜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農業局,廣西河池 547200)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乃是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之一,如何建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并且與國際接軌,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大挑戰。
農業生產 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1.1 中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2006 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臺,這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了法律層面的保障。同時,《安全法》也解決了監管部門在行使職能時,缺乏相應的安全制度、各部門職能分工不明確等問題。
2013年,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將食品、藥品、工商、質監、衛生等相關部門的職能整合,建立了新的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和機構。同年12月,國家新出臺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是對06年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補充與完善,結合《意見》中對于農產品的相關規定,明確了農業各部門的職責,尤其在農產品質監部門的職責上,從產品的種植環節、養殖環節的服務、指導、監督檢查,到進入市場前的各種檢驗、以及相關的行政執法,對投入品行駛的的安全監管,以及突發事件所需要的善后服務,《意見》里都提出了許多相關的要求。
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核心體系。我國從很久以前起就開始著力于農產品的監管體系建設,但由于職責不清、管理體系亂,即便有心管理,卻無從著手。新《通知》的提出,很好地改善了這些問題,并不單單只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在對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清晰各部門職能的同時,也要求相關部門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普法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變成全民關注的熱點。
1.2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現實中的情況
1.2.1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
在我國,農業系統通常由科研部門、管理部門、質監部門等部分組成。新《意見》的提出,促進了各地的質監機構加大力度建設。至今為止,我國地市級質檢中心已有超過兩百余家,有超過四位數的縣級質檢站,但另一方面,縣級以下的質檢機構建設遠遠追不上市級,無論是人力、硬件、財力,都可謂是望塵莫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地各檢測人員有這好幾萬的人數,農業部必須切實發揮好監管部門的作用,盡快解決監管技術水平低、能力弱的問題。
1.2.2 相關的認可機制
根據《意見》,以農產品完成生產后事進入零售市場,或是批發市場,又或者是進入生產加工企業進行再加工,為幾種不同的情況下,決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查由哪些部門分管。前兩者交由農業部門負責,需要再加工的農產品則作為食品藥品交由相關部門負責。也就是說,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職能方面劃分,明確不同部門的管理權限。
從法律角度來說,農產品的投入、產地等方面都有相關的法律規定。農業部的部級質檢機構均通過國家授權認可和國家計量認證,省級以下的質檢機構也均須通過授權認可和省級計量認證后,才能向社會公布檢驗數據。
2.1 對農產品來說質量安全標準化的意義
近年來,農產品則的質量安全通常以“三品一標”為標準。所謂“三品”指的是以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為主,所謂一標,”則指的是農業產品的地理標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加起來就統稱“三品一標”。
“三品一標”在產品包裝上便于識別,便于統一規格。在規范化生產上具有示范作用,尤其是在農業產品投入和加工環節,規范化生產“認定一個產地,帶動一片標準化生產,認證一個產品,保障一方產品安全”,基本能夠形成統一的管理方式,規范的運作模式、共同實施的農產品和視頻認證辦法。
目前,我國對農產品的認證基本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認可體系,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全國的認證認可工作中起到統一監管和綜合協調的作用。
最近幾年,我國農產品認證數量飛速增長,企業認證和認證證書已經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在數量上達到了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間,我國全面啟動了標準化生產示范創建,產地認定和認證農產品已經分別占到耕地面積和食用農產品總量的36%。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可以使這些認證變得快速、準確起來。通過對不同的認證制度的了解掌握、對行業內自律的監控和分析、研究,明確獲取認證的出發點執行情況和保證能力,掌握農產品認證機構的管理制度和認證過程的操作情況。
2.2 農產品質量的管理體系
發達國家對于農產品質量的質監遠比我國經驗充足,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是一種有效的監管模式。通過質量追溯管理,農產品的生產能更加及時地發現問題、查找源頭、分清責任,防止不合格農產品混入時長。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也正在努力構建自己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通過搭建信息平臺、對接地區與全國平臺的信息,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等方式,我國的農產品質監認證制度也逐步完善起來。
首先,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的管理制度,解決好農產品通過質檢后的出口問題;同時,也要規范市場準入的入口規則,完善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日寇,促進產銷對接。一方面,保證進入市場的產品是合格的,另一方面,也能統一規范農產品的市場行銷,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目前,我國正逐步搭建全國性的信息追溯平臺,制定配套的管理規范,積極推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相關部門實施農產品追溯管理。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得到監督和管理,推行現代化的標識技術,首推“三品一標”的農產品,在“三品一標”的基礎上進行質量追溯管理,力爭先讓“三品一標”農產品符合新的《意見》《通知》中的管理規范,實現帶標上市、過程可控、質量可溯,以“三品一標”帶動整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既定的安全標準,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達到全國規模,在全國規模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能經得住追溯管理的考驗,達到質量安全的標準,真正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
當前,我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但與國際標準尚存有距離。如何在縮小與國際標準的差距的同時,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落實到“三品一標”以外的農產品尚,應當成為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下一步目標。
[1]張文虎,程鋼.淺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以農業標準化為基礎[J].新疆畜牧業,2013(11):7-9
[2]陳麗妮.淺議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J].農產品加工月刊,2015(7):67-68
[3]劉雪蓮.淺談農業標準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C]//全國農業標準化研討會.2013
[4]張建宇,李斌,黃義彬.貴州省貴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與分析[J].北京農業,2014(24)
F322
A
1003-1650(2017)04-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