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茶產業發展中心,貴州遵義 564300)
無公害茶葉生產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吳小紅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茶產業發展中心,貴州遵義 564300)
為了有效提升我國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水平,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與多年實踐,針對我國現階段無公害茶葉生產關鍵環節中存在問題進行逐一解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從業同行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無公害茶葉 生產 關鍵環節 問題 對策
1.1 生產管理混亂,缺乏無公害意識
一部分茶農與生產企業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在生產過程中仍存在濫用化肥、濫用農藥劑量以及頻繁施加肥料等問題,完全沒有按照無公害的技術規格去生產,毫無無公害意識[1]。此外,由于我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的起步較晚,無論是質量標準,還是技術手段都還存在著一定的混亂,再加上目前現有無公害茶園大多數為老茶園,規模不夠且樹勢老化,并且生產管理混亂,造成茶葉產量較低以及質量不高的局面。
1.2 技術手段落后
由于我國的茶葉經營生產主體多為農戶,這種模式下造就的生產規模一般不會很大,茶葉技工的技術能力與質量也十分有限。一部分茶葉初制所的廠房偏小、設備簡陋陳舊,衛生環境堪憂,且對茶葉質量的檢測設備不足,都使得茶葉的生產達不到無公害的要求。
1.3 檢測制度不夠完善
由于沒有充足的經費投入,大部分地區在對農產品的安全檢測工作中都存在缺乏專業檢測設備的現象,并不能有效的對茶葉進行科學合理的質量檢測,產品沒有及時且準確的檢測,自然無法被認證為無公害產品,則很難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2.1 產地選擇最優化
無公害茶葉生產的首要條件就是要選擇零污染的茶葉生產基地。在實際的茶園新建過程中,首先要選擇最佳的環境條件,確保產地兩千米以內沒有礦區、醫院等污染源,水源、土壤和空氣質量都達到無公害茶葉生產的標準,同時需要保證生產基地遠離住宅區、交通點等人口密集區域,并且在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與常規農業區之間須建立至少五十米長的隔離帶[2]。在一些距離市區、工廠比較近的茶園,可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去改善空氣中的污染物對茶園造成的損害。此外,對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的環境監測工作同樣不容忽視,要定期對周邊環境進行檢測并分析,有效地預防因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
2.2 把控茶葉生產過程的管理
2.2.1 科學防治茶葉病蟲害
結合無公害茶葉生產的特點,對于病蟲危害主要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式,從農業、物理以及生物等多方面進行防治,對病蟲害的天敵予以保護和利用,并且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環境,同時還可采用色板與燈光誘捕的手段去達到防治茶葉病蟲害的目的。如果選擇用要去防治病蟲害,要明確藥品的具體成分,按照科學的方法合理使用,不可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等對環境造成污染的藥物,盡可能使用高效、無殘留的新型農藥,確保將病蟲害與污染都降到最低。
2.2.2 平衡施肥技術
在對茶葉進行施肥之前,應先對土壤成分進行測算,再進行有機肥的配比施加,除施加有機肥以外,對于氮、磷、鉀等富含微量元素的肥料應平衡施加,滿足無公害茶葉生產的基本需求。肥料的種類以及重金屬含量都應符合國家制定的標準,不允許使用任何的工業、醫療、生活廢棄物作為肥料施加。倡導使用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以及茶葉專用肥,其中農家肥在施加前必須堆置腐熟,化學肥料不可單獨使用,需要與有機肥進行配比,并且不得使用硝態氮肥料。
2.3 確保茶葉加工過程的清潔
在過去,茶葉廠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著老舊的設備與廠房,工廠外部與內部的衛生環境都非常差,甚至還存在重金屬污染與粉塵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無公害茶葉生產的順利進行。所以,我們應對茶廠的加工環境進行改良、優化,不僅要對合理布設廠房,還要及時更新陳舊的設備,確保新設備達到國家食品加工的標準,同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與培訓制度,將茶廠的生產推向專業化、標準化以及清潔化,保證生產出的茶葉都符合無公害的標準。此外,各地政府應大力扶持茶葉生產的“龍頭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將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呈現給各個茶葉生產戶,并且講授茶葉生產、加工等過程中的先進技術,逐步提高我國茶葉生產的衛生質量標準。
2.4 完善茶葉質量監管制度
要想從根本上完善茶葉質量的監管制度,則不僅僅只對最終的茶葉成品質量進行檢測,還需要對茶葉生產、加工、儲存、運輸以及銷售等過程提高重視,確保這些過程都在有效的質量監管之下進行[3]。無公害茶葉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管理部門都應做好本職工作,相互協作,按照質量監管制度中的標準,對生產、銷售過程提出嚴格的要求,從而促進行業的向前發展。
2.5 加強技術服務,提高茶葉的質量與產量
對于無公害茶葉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技術與難題,可組織農業科研單位與高校協作進行技術研究,例如對農藥替代品的研究與開發、對拒吸收重金屬的茶樹資源的培育工作等;重視有害物、農藥在茶葉中的殘留的檢測工作,逐步提高茶葉病蟲害的防治技術、無公害茶葉生產工藝技術以及貯運技術。從而加強無公害茶葉生產的技術服務。
由于我國的茶葉生產經營的主體大多數為農戶自產,所以要想提高茶葉的產量與質量,就必須加大對科學技術的宣傳,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通過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培養現代化、知識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并且通過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的示范作用,去大力推廣茶葉種植的新技術,為茶農提供生產全程的技術支持,從而確保流向市場的無公害茶葉都能達到質量安全標準。
綜上所述,茶葉作為很多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手段之一,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生產可有效地提高茶葉的質量。但發展無公害茶葉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加以重視,并制定并落實好相關的改進對策,為當地農戶增收,從而促進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侯天榮.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研究進展[J].農技服務,2014,(01):41-42+45.
[2]夏英三,劉永翠.山東無公害茶葉生產與害蟲的可持續治理[J].貴州茶葉,2012,(01):28-30.
[3]劉聲傳,李澤賢,何蓮,魏杰,劉紅梅.無公害茶葉生產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0,(05):73-76+80.
S571.1
A
1003-1650(2017)04-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