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銀龍
(黑龍江省肇東市太平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肇東 151100)
論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特征與做法
郝銀龍
(黑龍江省肇東市太平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肇東 151100)
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日益加劇,并呈規模化和多樣化趨勢。如何因勢利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合理有序流轉已成為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1 流轉速度加快,漸具規模。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速度呈逐年遞增之勢,流轉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大,所涉農戶不斷增多。
1.2 流轉類型多樣,比例不均。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一以流轉主體為標準,可分農戶與村委會之間的流轉和農戶與農戶之間的流轉。二以流轉對象為標準,可為責任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動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三荒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三以流轉方式為標準,可分為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投股或參與股份合作等其他方式流轉。四以流轉是否有償為標準,可分為有償流轉和無償流轉。其中以無償流轉為主,約占總流轉戶的60%以上。五以流轉是否履行報批準、備案或辦理土地使用權證書變更登記程序為標準,可分為批準流轉、備案流轉、登記流轉和自行流轉。其中以自行流轉為主,占總流轉面積的95%。
1.3 流轉行為欠規范,缺少管理。流轉行為嚴重不規范,表現為自行流轉多,報批準、報備案的少,申請變更登記的更少;口頭協議多,書面協議少;約定不明的多,約定明確的少;書面協議內容不規范的多,規范的少等。有些村存在連鎖流轉現象,接受流轉的農戶又將自己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其他農戶,形成鎖鏈式流轉。鎮、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普遍缺乏嚴格規范的管理。
1.4 部分耕地被非農業化,有極少量的非法流轉行為存在。有的耕地被轉為非農用途,主要用于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小城鎮等項目建設。這些建設用地絕大多數履行了批準手續,也有一小部分沒有被批準。相關鎮為了完成工業發展等任務,以鎮政府或用地單位名義,采取向農戶租賃的方式,將土地使用權流轉到自己名下,用于非農建設。
1.5 多為農戶自發組織,主要依靠示范帶動。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土地流轉是農民自發組織的,只有較少的流轉是由村里組織的,并且大多數農戶土地流轉是在親戚、鄰居、干群之間進行流轉。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好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土地流轉,農民主要表現出“跟風”效應,再看到種養大戶、龍頭企業或農村合作組織通過土地流轉帶來的規模效益后,才肯大膽地進行土地流轉。依靠示范帶動的因素很大。
隨著政府對農村土地流轉引導和服務功能的逐步加強,目前,農村土地流轉的行為逐步趨于規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過去以農戶間、業主與農戶間的自發流轉為主向當前的政府和市場引導與自發并重的自主流轉轉變;二是由過去依靠口頭協議的不規范流轉向簽訂書面協議的規范流轉轉變。同時,土地流轉進程加快,規模逐年增大。而土地流轉的日趨規范所依靠的是制度創新與突破:
2.1 建立體系。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信息化管理,在市、區縣、鄉鎮、村四級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網絡,形成可查詢、可追溯、可匯總、可展示的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統。重點建立健全全市、區縣、鄉鎮三級土地承包信息數據庫,實行土地承包信息化動態管理。在鄉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內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實現流轉信息實時、透明、集中發布,并定期更新。
2.2 加大投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在充分發揮好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同時,積極搞好宏觀指導和調控工作,制定財政幫扶、以獎代補、農業新項目推廣、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市場信息和流通服務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積極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不斷增加對主導產業培植和農產品基地建設的投入。各級各部門要在財政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貸款、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發展土地流轉的項目,提高土地流轉后的土地規模經營效益,確保如期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規劃和目標。
2.3 加快培育農村市場主體,增強對流轉土地的承接能力。一是培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大戶。以特色農業板塊建設為契機,通過村委會協調、農戶自愿協商相結合的辦法,將農戶經營的地塊互換集中,發展規模特色農業。鼓勵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把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逐步培養種植專業大戶。二是大力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加大引導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既發展松散型的農村專業協會,又鼓勵發展緊密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既發展生產服務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又鼓勵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結合型的專業合作組織。
F321.1
A
1003-1650(2017)04-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