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森輝 賴添奎 魏梅枚
(1.龍川縣鐵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廣東河源 517300;2.龍川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河源 517300;3.龍川縣豐稔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河源 517300)
談玉米病蟲害防治
曾森輝1賴添奎2魏梅枚3
(1.龍川縣鐵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廣東河源 517300;2.龍川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河源 517300;3.龍川縣豐稔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河源 517300)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針對玉米生長各個時期病蟲害的不同發病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治,進一步加強對田間的管理,采取多種綜合防治措施,不僅可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還能夠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玉米 病蟲害 防治
1.1 癥狀識別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和苞葉上,但以葉片受害最為嚴重。(1)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長5-20cm。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以后沿葉脈擴展,形成中央黃褐色的棱形大斑;天氣潮濕時,病斑的兩面長黑褐色霉層。(2)小斑病的病斑多而小,長約1cm,一葉片上有幾十到上百個病斑。常見的病斑有橢圓形、近長方形和紡錘形。發病條件在高溫多濕,時晴時雨的氣候條件下最適合發病。在過于密植陰蔽、低洼漬水、連作地發病較重。
1.2 防治要點:①選用抗病良種;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③發病初期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0.067ha用60-75kg噴霧。
2.1 癥狀識別
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腫大成瘤狀,故又稱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紅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葉片和葉鞘上的病瘤較小,產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莖節和穗上的病瘤較大,產生的黑粉也較多。此病為喜高溫多濕的病害,高溫多濕有利于越冬孢子萌發。
2.2 防治要點:①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曬種、選種;②適時早播,促使種子早發芽出苗;③收獲后及時清除燒掉病株,并實行輪作;④用15%羥繡靈0.15kg拌種50kg或用50%萎繡寧,或拌種子量0.5%的多菌靈拌種消毒;⑤發病初期用20%萎繡寧0.15-0.2kg,對水50kg噴霧。
3.1 癥狀識別
玉米絲黑穗病是一種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現癥狀的系統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器變形,穎片增多,呈葉片狀,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內充滿黑粉;果穗發病,除苞葉外,全部被病菌破壞,變成一大團黑色干粉。春玉米播種后遇上低溫干旱天氣,發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機會多,往往發病嚴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種過深,出苗慢,易感染,且發病率高。
3.2 防治要點:選用抗病品種。重病田實行2-3年的輪作。田間出現病瘤后,及時清理深埋,適時深耕以減少病源。化學防治: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納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噴霧。然后進行拌種,晾干后立即播種。
4.1 危害特點
幼蟲食葉,喜食禾本科作物如小麥,玉米,谷子等,大發生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老熟幼蟲頭紅褐色,頭蓋有網文,額扁,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成八字形。體色由淡綠色至濃黑,大發生時背面常呈黑色。
4.2 防治要點:(1)誘殺成蟲:可用糖、醋、酒+敵百蟲盆誘殺成蟲,或草把引誘成蟲來產卵,或用黑光燈誘殺成蟲。(2)化學農藥防治:可用2.5%敵百蟲粉,每畝2-2.5公斤;或用90%敵百蟲1000-2000倍液、50%的1605、80%的敵敵畏2000-3000倍液噴霧,效果都很好。
玉米螟是玉米最重要的一種害蟲,一年發生6—7代。卵多產在玉米葉片背面中脈兩側,聚產成塊,卵期一般3—5d,孵出的幼早先嚙食卵殼,約半小時后再分散覓食,并可吐絲下垂,隨風飄到別株危害。防治方法:消滅越冬蟲源。在早春玉米螟羽化前,將上一年晚造玉米稈、高粱稈等越冬寄主作物,用作燃料或作墊豬、牛欄成廄肥,或堆漚作堆肥,以殺死潛伏在稈內的越冬蟲蛹。調節玉米播種期,減輕螟害。
又名綿蚜蟲。以成蟲在葉背和嫩莖上吸取汁液,受害瓜株葉片卷縮,瓜苗萎蔫、甚至枯死。老葉受害,提早枯落,縮短結果期,造成減產。
防治措施:噴施阿克泰7500—10000倍,吡蟲啉2000倍,千蟲克1000-1500倍,金世紀1500-2000倍或優樂得2000倍。
玉米花粒期是指從抽雄到玉米完全成熟,在此期間整個玉米植株完成了生長。由營養生長完成向生殖生長逐漸邁進的過程,是決定玉米籽粒數和粒重的最為重要的時期。在花粒期,根系和葉子經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營養物質,為籽粒的生長和發育提供補給。在這一期間玉米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呈下降趨勢,導致許多病蟲害極易侵害玉米,尤其是絲黑穗病、莖腐病及黑粉病的高發期,因此必須做好防治工作。首先,注重田間管理。根據玉米的生長所需,進行合理灌溉,當田間有積水時能夠及時排出,科學密植,確保田間通風良好,從而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收獲玉米時,如果發現發病較為嚴重的病株應采取秸稈還田,并進行深度的旋耕處理,使蟲源減少;采取藥物防治。當田里的玉米螟達到10%或百穗花絲有蟲50頭時,要馬上剪除穗部的花絲,再噴施氰戊菊酯或溴氰菊酯進行防治。
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后期瘡斑表皮破裂,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色至橙黃色突起的小膿包狀病斑散出黃色至黃褐色粉狀物即是孢子堆,嚴重時瘡斑遍布全葉至葉子生長受阻,散發銹色粉狀物。
防治措施:使百克1000倍、使百功1000倍、禾果利1500倍、三唑酮800倍噴霧。
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是非常重要的,玉米種植人員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提早發現病蟲害產生從而找尋有效措施進行防治,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種植產量和質量造成的影響,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發展,提升玉米種植經濟效益。
[1]馬玉鎮。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新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21)。
[2]魏繼祥,李子波。常見玉米病蟲害的種類及防治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4,(02)。
[3]范新平,馬繼貞。論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10)。
S513
A
1003-1650(2017)04-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