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華 蘇金凱
(1.河北省衡水市景縣農林局土肥站,河北衡水 053500;2.河北省衡水市景縣農林局,河北衡水 053500)
景縣棉花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付桂華1蘇金凱2
(1.河北省衡水市景縣農林局土肥站,河北衡水 053500;2.河北省衡水市景縣農林局,河北衡水 053500)
文章分析了近年來河北省景縣棉花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相應提出了對策及措施。
棉花生產 問題 建議
景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黑龍港流域,地處華北沖積平原下部低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農業土壤以壤質潮土為主,質地適中,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光熱資源充足,四級分明,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6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全年≥10℃積溫4435℃,無霜期192天,年平均降水量544.8mm,雨熱同期,適合多種作物生長,可滿足作物一年兩熟。棉花作為景縣三大主要作物(小麥、玉米、棉花)之一,常年播種面積30萬畝左右。近年來,隨著科學管理技術的提高和優良品種的普及,棉花產量不斷提高,但始終沒有大的突破,籽棉畝產總是在225㎏左右徘徊。且由于近年來棉花收購價格不穩,勞動力資源緊缺,生產成本上漲,植棉效益明顯下滑,導致農民植棉積極性不高,植棉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據調查,2016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已下降至7.8萬畝。因此,景縣作為全國優質棉優勢產區,提高植棉效益,增加棉農經濟收入,穩定棉花種植面積成為當前棉花生產的工作重點。
1.1 整地不科學
一是收獲后的棉柴長時間滯留在田間,來年春耕時節再清理;二是常年旋耕導致耕層變淺,犁底層堅硬,作物根系難以下扎,抗倒伏能力減弱。
1.2 重茬現象普遍
據調查,全縣大多數棉田為重茬5年以上,棉花枯、黃萎病呈偏重發生態勢,因病減產幅度加大。
1.3 種植密度不合理
據多年田間觀察,棉農普遍抱有“有錢買籽,無錢買苗”想法,下種量大又貪苗,導致留苗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過早郁閉,通透性差,蕾鈴脫落嚴重。
1.4 化控不合理
主要是認識不到位,化控次數少,不及時,單次用藥量大。
1.5 破膜不重視
地膜覆蓋的作用是為了提溫保墑,進入雨季后,若不及時破膜,不僅影響土壤的通透性,阻礙雨水正常下滲,反而抑制棉花根系生長,不利于棉花抗倒及吸收深層養分,導致后期早衰。
1.6 病蟲害統防統治難度大
其原因:一是棉花品種多、亂、雜現象普遍,品種間生理特性差異較大;二是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棉花播期不統一,生育進程不一,防治時間更難統一,給病蟲害統防統治帶來一定難度。
1.7 施肥不科學
一是施肥結構失衡,有機肥普遍用量少,化肥用量大。有的偏重氮、磷肥,有的偏重氮、鉀肥,普遍忽視微肥;二是不重視花鈴肥。據統計,全縣適時追施花鈴肥的農戶不足50%,導致棉花后期早衰現象嚴重。
1.8 間作套種高效種植規模小
目前全縣棉田間作套種面積不足1萬畝,僅占棉花總播種面積的3%左右,且以棉--瓜間作、棉--綠豆套種為主,模式單一。其原因:一是技術不過硬;二是勞動力素質偏低。當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棉田經營主要靠老人和家庭婦女,對高效栽培等新技術模式不易接受。
2.1 科學整地
一是收獲后的棉柴及時清除出棉田,耬出殘存的農膜及枯枝落葉,并進行秋耕曬垡,既可減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蓄墑能力,又能有效降低土壤中越冬蟲口密度。二是棉田最好間隔3年深松、深耕一次,深度25cm以上,打破犁底層,促進作物根系下扎吸收營養,并增強抗倒伏能力。三是合理倒茬。建議每3年合理倒茬一次。
2.2 合理密度
目前景縣種植模式仍以大小行種植為主。畝產250~300㎏籽棉的棉田,宜采用100cm×50~55cm大小行種植,畝密度在3200株左右;畝產300~350㎏籽棉的棉田,宜采用110~120cm×50~55cm大小行種植,畝密度在3000株左右;對雜交棉或畝產350㎏以上的高水肥棉田或簡化整枝栽培的棉田,建議采用寬行等行種植,平均行距在100cm左右,畝密度在2000~2500株為宜。
2.3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科學化控。按照“前輕后重、少量多次”原則,根據降雨情況、地力、種植密度和長勢靈活掌控。一般棉田現蕾期開始噴藥,每畝用縮節胺1克,盛蕾期每畝用縮節胺2克,花鈴期每畝用縮節胺3克,花鈴盛期每畝用縮節胺4~5克。二是科學施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地力水平和目標產量,確定配方肥配比和施用量。按照“穩氮、適磷、補鉀、配微”、“有機無機相結合”的施肥原則,一般每生產50㎏皮棉,約需吸收純氮6~9㎏、五氧化二磷2~3㎏、氧化鉀6~8㎏,有條件的棉田還應增施有機肥。同時要重施花鈴肥。因為花鈴期是棉花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對水肥需求量最大。一般在棉花有1~2個幼鈴時,畝追施尿素10~15㎏。可用機械條施或人工穴施,距棉株15cm,深度10cm。三是適時揭膜。揭膜時間應掌握在棉花盛蕾初花期。因為盛蕾初花以后,地膜覆蓋的增溫效應逐步消退,而且阻止雨水正常下滲,不利棉花根系下扎,不僅影響根系對水肥的吸收,而且容易造成棉花倒伏和早衰。景縣揭膜時間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結合揭膜進行中耕培土,不僅有利于根系發育,起到控上促下、控蕾促花的作用,而且能夠防止倒伏和早衰。
2.4 加大科技培訓力度
通過電視講座、舉辦技術培訓班、趕科技大集、印發技術宣傳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管理水平,增加植棉經濟效益。培訓對象重點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培訓內容以農業實用性新技術為主,并建立長效技術跟蹤服務制度,解除農民后顧之憂。
2.5 發揮政府職能
一是大力宣傳,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有序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促進“五統一”(即:統一整地、統一配方施肥、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戰略的實施,提高整體經濟效益。二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通過建立科技示范戶,培育一批棉田間作套種高效種植模式,并積極組織農民現場觀摩,營造濃厚氛圍,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實現全縣棉田綜合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S562
A
1003-1650(2017)04-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