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民
(黑龍江省青岡縣連豐鄉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青岡 151600)
論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
劉玉民
(黑龍江省青岡縣連豐鄉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青岡 151600)
搞好秧田期白葉枯病的化學預防工作,能有效延遲大田白葉枯病的發生時間并減輕其危害程度,防治重點是該病的老病區及易感病品種。
防治措施:防治時間在移栽前5~7d,秧田用50%滅菌成可濕性粉劑600~900g/hm2,對水750kg均勻噴霧進行防治。
稻瘟病俗稱“鬼掐頸”,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 發病特點。苗瘟: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褐色而枯死。潮濕時病苗表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瘟:病斑呈紡錘形,最外層黃色,內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有褐色壞死線向外延伸呈長條狀,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的霉層。穗頸瘟:發生于穗頸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穗頸發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遲的則谷粒不充實,病穗往往從頸部折下,形成吊頸。
2.2 防治措施:①種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種;強氯精消毒。②藥劑浸秧:用2%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按50g對水25kg的比例,將秧洗凈甩干,浸入藥液中30s取出堆悶,悶30min,然后栽插。③噴藥防治:一旦出現葉瘟發病中心,及時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噴霧;亦可用富士一號,一般用750mL/hm2對水900kg噴霧。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塊是否發病,都應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 kg/hm2對水900kg噴霧防治1次。在抽穗后發現穗頸瘟,用富士一號1 500mL/hm2對水900kg進行噴霧。
紋枯病俗稱花腳桿,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地區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3.1 發病特點。病斑中部呈灰白色,邊緣呈暗褐色,經常幾個病斑相互連合成云紋狀大斑塊。在陰雨多濕的情況下,病部長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絲狀菌絲體,以后逐漸形成白絨狀菌塊,最后變成褐色堅硬菌核。
3.2 防治措施:①清除菌源,打撈“浪渣”,鏟除田邊雜草,不用病稻草還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時噴藥:用1%(1萬單位)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kg/hm2,或2%井岡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kg/hm2對水1 125kg噴霧。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對水1 500kg浸泡一晝夜,過濾后噴霧;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水稻條紋葉枯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一種病毒病。灰飛虱主要在秧田期為害秧苗進行傳毒,帶毒秧苗移栽大田后表現出枯死或不能正常抽穗的癥狀,影響產量。
防治措施:預防水稻條紋葉枯病的發生,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搞好秧田期灰飛虱的防治。由于秧田面積小,秧田期是防治水稻條紋葉枯病的關鍵時期。預計贛榆縣1代灰飛虱成蟲于5月25日后開始從麥田及雜草上遷入秧田,5月底為遷入始盛期,6月10日前后為遷入高峰期,6月25日前后為遷入盛末期。因此,廣大農戶要高度重視秧田灰飛虱的防治工作,有關部門要做好組織和宣傳活動,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分派專人負責,搞好統防統治,狠治秧田灰飛虱,預防水稻條紋葉枯病,切實打好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治的主動戰。
對于灰飛虱的防治,要治秧田保大田,全程藥控:5月25日第1次用藥,以后每5d防治1次,一直到水稻拔秧,連續防治5~6次。移栽前2~3d,用好送嫁藥,做到帶藥移栽。防治藥劑,應選持效性藥劑與速效性藥劑混配使用。用5%銳勁特750g/hm2+10%吡蟲啉600 g/hm2;或40%毒死蜱1.2kg/hm2+10%吡蟲啉600g/hm2;或20%葉蟬散2.25kg/hm2+10%吡蟲啉600g/hm2;或80%敵敵畏2.25kg/hm2+10%吡蟲啉600g/hm2,對水600kg均勻噴霧,以上各組藥劑可交替使用。
5.1 危害癥狀。幼蟲乳白色,鉆入心葉內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后發展成縱長裂條,葉片破碎。
5.2 防治措施:用18%殺蟲雙3.75kg/hm2對水900kg噴霧。
稻縱卷葉螟又叫裹葉蟲,是我地區主要害蟲之一。每年隨西南氣流由中南半島及我國海南和兩廣南部稻區遷入我縣。主遷入期一般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產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6.1 危害癥狀。以幼蟲進行危害,幼蟲吐絲將稻葉縱卷成筒,取食葉肉,形成白條斑,受害嚴重時,稻葉一片枯白。
6.2 防治措施:防治應掌握在幼蟲盛孵期施藥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殺蟲雙(兼治鉆心蟲)、殺蟲單等防治。
稻飛虱俗稱“蜢子”,也是我地區主要害蟲之一。我地區稻田發生的主要是白背飛虱及褐飛虱。2種飛虱都是隨著西南氣流從南方稻區遷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后期以褐飛虱為主。即白背飛虱主要在分蘗至拔節期為害。
7.1 危害癥狀。受害田塊稻葉發黃,分蘗減少,嚴重時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飛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為害,危害嚴重時,稻叢基部變成黑褐色,逐漸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黃塘”,嚴重時全田枯黃,形如火燒。
7.2 防治措施:兩飛虱的防治適期都應在田間有蟲量50頭/百叢以上時開始用藥,效果好的藥劑為大功臣、撲虱靈、葉蟬散等。
鉆心蟲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種。
8.1 危害癥狀。3種都是以幼蟲蛀入水稻內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蟲傷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蟲紅棕色;二化螟幼蟲黑褐色,體背有5條縱線;三化螟幼蟲淡黃綠色。
8.2 防治措施:防治鉆心蟲應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提倡齊泥割稻,鏟除田邊、溝邊雜草,對于綠肥田和油菜田,盡可能早灌水耕犁,將鉆心蟲殺死。可用25%殺蟲雙粉劑15.0~22.5kg/hm2拌細土撒施,或用25%殺蟲雙水劑3.75kg/hm2對水900kg噴霧。
S435.11
A
1003-1650(2017)04-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