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寧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河南靈寶 472500)
淺析小秦嶺地區礦山渣坡生態植被恢復技術
劉海寧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河南靈寶 472500)
近年來,國家對生態環保問題越來越重視,各地區由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迅速轉變為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協調發展思路,一些多年未受到重視的環境破壞現象得到有效治理。為加快小秦嶺地區礦山渣坡治理步伐,結合多年治理經驗,本文就礦山渣坡生態植被恢復采用的技術措施加以探析。
小秦嶺 礦山渣坡 植被恢復
小秦嶺地處我國河南省靈寶市西部,西與陜西省毗鄰。境內有河南最高峰老鴉岔垴,海拔2413.8米,屬暖溫帶氣候,該地區日照充足,降水豐沛,森林覆蓋率高,動植物資源豐富,該區也是我國第二大黃金礦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小秦嶺進入黃金開采活躍期,大型國有企業、私人企業相繼入駐,雖經過多次整合治理,但由于連年開采,山上仍遺留有大量廢棄礦石渣坡,為改善重點礦區生態環境,遏制生態破壞趨勢,加快小秦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根據國家省市關于加強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工作有關精神,亟需對該區礦山渣坡實施植被恢復。
小秦嶺礦區西鄰陜西省潼關金礦主產區,為我國的主要黃金生產區,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先后有國家大型黃金企業秦嶺金礦、文峪金礦、金渠金礦和地方黃金企業十多家單位在該區域從事黃金開采,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國家政策放寬,私營民營企業也加入了黃金開采行列,一度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小秦嶺地區堆放廢棄礦渣約2500萬噸,渣坡占地面積約2300畝。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逐漸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為搶救性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制止無序開采和亂采濫挖對礦山資源和森林植被的破壞和浪費,當地靈寶市政府整合了礦山企業,規范了黃金開采秩序,由于歷史原因,以前企業采礦只重視經濟效益,不重視環境保護,礦山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堆放礦區治理措施滯后,造成前期采礦留下大量的廢石礦渣無序、雜亂露天堆放,廢石渣坡隨處可見,各類地質災害頻發,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并且直接危脅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治理礦山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
2.1 擠占河道道路
由于礦山開拓工程縱橫交錯,大量廢石礦渣隨處堆放,擠占河谷、道路,每年汛期大量的泥石流沿河谷而下,導致河床抬升,洪水四溢,沖毀林區道路,淹沒橋梁,沿河兩岸農田被毀。據調查,每年因礦區山洪暴發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700多萬元。
2.2 造成森林蓄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
2015年實地調查數據與該地區七十年代同期相比呈大幅下降趨勢。其中,黃河一級支流雙橋河、十二里河、棗香河、陽平河、沙河的常年流量由七十年代的1.1m3/s下降至2015年的0.3m3/s;沿河可灌溉農田面積由七十年代的15萬余畝下降至2015年的4萬余畝,直接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蘋果豐產區面積縮小,分布在該地區的秦嶺冷杉、靈寶杜鵑等珍稀瀕危植物生長受到明顯影響。
2.3 農田沙化污染嚴重,土壤肥力降低
由于廢石礦渣堆積于河道兩側,礦渣中的細沙、礦粉、硫粉等懸浮物隨河而下,導致河流凈水量降低,沿河兩岸農田土地沙化、酸化嚴重,土壤肥力降低,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部分地區甚至導致地下水污染,人畜飲水困難。
2.4 毀壞森林植被,影響生物多樣性
廢石礦渣堆積壓占林地,導致森林植被被毀,無林地面積增加,林間空地增大,礦渣周圍植被退化。據調查,河南小秦嶺地區種子植物共計有140科、764屬、2136種及變種。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屬、15種,被子植物136科、752屬、2121種。目前分布在該地區的一些珍稀動植物如銀杏、紅豆杉、秦嶺冷杉、豹、林麝等有的銷聲匿跡,有的數量減少,分布范圍逐漸縮小,生物多樣性受到明顯影響。
3.1 清運礦渣
礦渣侵占河道、道路的渣坡,應清運礦渣、疏通河道、道路,恢復河道原貌,和道路保持安全距離,多余礦渣清運下山,嚴禁將礦渣攤平倒入河道中,影響泄洪。清運下山的礦渣可以根據金屬品位含量再次回收利用或用于修路、做建筑用材,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3.2 渣坡降坡
渣坡坡度過大(超過30度),堆放過高(超過10m),存在安全隱患,容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必須降坡。降坡后保持渣坡斜面平整,坡度平緩,無安全隱患。渣坡總高度大于10m時應進行削坡開級,每一臺階高度不超過5-8m,臺階寬度應在2m以上,臺階邊坡坡度小于35度,形成有利于植被恢復的地表條件。邊坡超過35度的應干砌石埝固定邊坡,因降坡產生的無處堆放的礦渣全部清運下山。不在河邊路邊,多年來相對穩定,無安全隱患的渣坡,視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降坡和固渣。
3.3 固定渣坡
位于主道路兩邊渣坡、主河道和支河道底部渣坡、降坡處理的渣坡,位于危險地段、臨近生活區、生產區、重要設施的渣坡必須漿砌石擋墻進行固定。其他位置的渣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漿砌或干砌擋渣墻的辦法固定。漿砌或干砌擋渣墻要求堅固、安全、美觀,不能形成新的安全隱患。擋渣墻高度在5m以下的,底部寬度應不小于1.5m,上部寬不小于0.8m;擋渣墻高度超過5米的,底部寬應不小于2m,上部寬不小于1m。
3.4 渣坡覆土
為滿足植樹種草需要,渣坡應先覆土。覆土要做到覆蓋薄厚均勻,完全蓋住礦渣,厚度不低于20厘米,并有利于提高植樹或種草成活率。覆土要求一律到山下土場取土,不允許就近取土,土壤應選用當地無污染無雜質、水分含量在30%--50%的黃棕壤土,
3.5 植樹種草
渣坡植被恢復要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草灌優先。覆土完成后根據實際情況渣坡斜面上可以種草,平面上可以種草和植樹相結合。種草主要選用高羊茅、狗牙根、紫穗槐、黑麥草等草種。經多年試種,草種混合比例為黑麥草50%,高羊茅20%,狗牙根20%,紫穗槐10%比較合適,種草采用撒播方式,每畝播種量4kg。植樹主要選用側柏、刺槐、油松、華山松等鄉土樹種,刺槐選用一年生壯苗,栽植時截干,留干高30cm,側柏選用二年生營養缽苗,苗高0.8m--1m,油松、華山松選用四年生大田移栽營養缽苗,苗高0.8m--1.2m。植樹采用挖坑栽植方式,一般株行距為2m×2m,坑穴規格長寬深為0.4m×0.4m×0.4m。原則上選用的苗木以小苗、鄉土樹種為好,不得使用外來有害植物種。植樹種草要做好后期管護,禁止人為破壞,干旱天氣要適時澆水,確保成活率。
3.6 渣坡自然恢復
位置偏遠、車輛不能通行、不存在安全隱患的渣坡可采取自然恢復。采取自然恢復的渣坡應切斷通往坑口的道路,全部清除生產生活設施、垃圾。用刺絲隔離,禁止人員進入,并懸掛警示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復原有生態環境。自然恢復的渣坡,恢復期間不可人為擾動,一般經過5-10年,渣坡上可以自然長出部分草本植物和少量柳樹、樺樹、珍珠梅、懸鉤子等喬木灌木, 經過20年植物蓋度基本可達到70%以上。
礦山渣坡生態植被恢復是一項技術含量高、投入資金大、投入時間長、見效比較慢的環境治理工程。在選擇草種、樹種搭配模式方面和采取的工程技術措施方面既要注重實效,還要考慮投入比例,本文探析的礦山渣坡生態植被恢復技術在小秦嶺地區礦山環境治理中得到應用和推廣,具有經濟實用、當年治理當年見效的特點,對盡快恢復當地生態環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1]葉林春;朱雪梅;邵繼榮;;礦山開采水土流失現狀與治理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年S1期
[2]黃少鵬;;塌陷區全面治理應注重兩個系統重建——以淮南市、淮北市為例[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0年01期
[3]楊金明;;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保護[J];建材發展導向;2007年06期
[4]鞏杰,陳利頂,傅佰杰,等。黃土丘陵區小流域植被恢復的土壤養分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93—96
S688.9
A
1003-1650(2017)04-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