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福杰
(朝陽市朝陽縣二十鎮農業站,遼寧朝陽 122606)
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措施與病蟲害防治技術
譚福杰
(朝陽市朝陽縣二十鎮農業站,遼寧朝陽 122606)
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在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為了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加大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力度,并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科學的采用了相關病蟲害防治技術,極大的提升了當地玉米的經濟價值,鑒于此,本文首先對玉米高產栽培措施展開了探討,并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對我國玉米種植業的全面發展奠定一定理論基礎。
玉米高產栽培 措施 病蟲害防治 技術
1.1 品種選擇
科學的進行品種選擇是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的基礎,通常情況下,在對玉米品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依據為80%左右的活動積溫。遼寧省擁有相對特殊的地理位置特點,其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擁有不同的平均活動積溫,通常在2500、2780和2930攝氏度[1]。在對優質玉米品種進行選擇的基礎上,還必須對種子進行精挑細選,玉米的純度上升10%,可以提高1500千克/公頃的產量;而發芽率對種子的整齊度和密度也具有影響,因此會對產量造成影響。國家一級品種通常擁有85%以上和98%以上的發芽率和凈度,種植者必須對種子進行精挑細選,努力選擇擁有一致飽滿性和均勻大小的種子,嚴禁對干癟粒和小粒種子進行種植,在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后才可以對其進行種植。
1.2 合理密植
在對遼寧省的氣候以及降水特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擁有較高的降雨量,這是對玉米進行密植的基礎因素之一。為了實現高產的目標,在對玉米進行密植的過程中,應采用4-4.5萬株/公頃的密度,而針對部分密植型品種來講,應對6-7萬株/公頃的密度進行應用。通常情況下,遼寧省在對玉米進行種植的過程中,應以5-6萬株/公頃的密度為基礎,當3-4葉產生于幼苗中時,可以展開間苗工作,定苗應在5-6葉時進行,將弱苗以及病苗進行消除是定苗和間苗過程中的關鍵,此時應對擁有較好長勢的苗進行保留,過大或過小的苗都應當進行去除處理[2]。
1.3 科學施肥
科學的施肥對于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當地在積極提升玉米產量的過程中,應將土壤營養成分的含量作為施肥的依據。值得注意的是,遼寧省擁有特殊的地質條件以及氣候特點,在實際進行玉米施肥的過程中,通常可以將100kg的磷肥、225-300kg的氮肥、15000kg的農家肥和100kg的鉀肥應用于每公頃玉米地中,同時還可以進行3000kg左右的秸稈還田操作。在實際施肥的過程中,通常應保證底肥充足,同時對農家肥進行搭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還應當進行適當的追肥。應盡量減少對農家肥的使用,同時,新時期當地還應當積極落實土壤培肥的目標,努力促使平衡的生態以及豐富的有機物含量在土壤中得以充分的體現,最后為促進土壤生產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2.1 玉米螟
在對玉米螟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種植者應將1-2kg+5倍細土同1.5%辛硫磷顆粒劑進行混合,將其撒入667m2中的玉米喇叭口處,而這一防治工作應在玉米心葉期進行;在雄穗打苞期進行玉米螟防治的過程中,需要將1000倍液的2.5%溴氰菊酯乳油撒入667m2中的玉米花絲中,實現對2代玉米螟的有效防治。
2.2 玉米紅蜘蛛
在對玉米紅蜘蛛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將1.5kg的3%甲拌磷顆粒劑應用于每667m2的玉米種植面積中,同時也可以將沙土和1kg55%的3911乳油進行攪拌,并在其中加入20kg的鋸末,將充分攪拌的藥物向玉米行間進行均勻撒施,通過熏蒸的方式對玉米紅蜘蛛進行有效的防治。如果在進行玉米種植的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紅蜘蛛病蟲害,那么可以對2000倍液的5%尼索朗乳油和20%的噠螨靈乳油進行混合,通過噴灑的方式加大防治力度;針對患有嚴重紅蜘蛛病蟲害的玉米田來講,必須對以上藥劑進行應用,并在1周后進行第二次用藥[3]。部分地區還可以按照1:1的比例混合柴油與殺螨劑,并用煙霧機早晚向田間進行噴煙防治。
綜上所述,我國是農業大國,玉米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對我國農業經濟具有直接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新時期我國在積極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加大了對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力度,遼寧省朝陽市通過對以上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極大的提升了當地玉米的產量,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值得相關玉米種植者進行廣泛的學習。
[1] 姜斌.淺析我國玉米高產栽培農藝措施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16,36(19):113-114.
[2] 趙致,張榮達,吳盛黎等.緊湊型玉米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5,34(5):537-543.
[3] 范厚明,付業春.種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產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37(16):7406-7407.
S565.1
A
1003-1650(2017)04-01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