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寧
(安徽省鳳陽縣總鋪農機管理中心站,安徽滁州 233100)
淺析農機在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陳傳寧
(安徽省鳳陽縣總鋪農機管理中心站,安徽滁州 233100)
通過筆者親身參與并深入本鄉鎮農作物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中農機發揮作用現場調研,以及到本縣其他鄉鎮學習,在借鑒外鄉鎮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鎮實際,分析當前我鎮農作物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鳳陽縣農作物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焚燒秸稈原因 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做法 問題 建議
秸稈焚燒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從大處說它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從近處說它危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焚燒秸稈也是一個歷史問題,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廣大農民對秸稈禁燒工作的認識還要一個過程。廣大農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守舊心理、從眾心理比較嚴重,并且受傳統觀念束縛,對于科學種田、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和新機具、新技術的應用接受速度較慢,部分群眾往往持觀望、懷疑、抵觸等態度。加之農村個別村組干群矛盾比較突出,有個別群眾故意焚燒秸稈,與村干部作對。這也是秸稈焚燒問題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習慣耕作模式,焚燒秸稈后耕種在人們思想中是很平常的事,過去我們也在焚燒,只是那時秸稈還是我們生活的主要燃料,人們把秸稈收集后燒茬口,沒有集中大面積焚燒,污染比較小,沒有引起社會重視,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使用上液化氣、天然氣等,秸稈已沒有人再用它作為燃料,也就成了廢品,也無處堆放,最主要原因群眾認為不燒秸稈無法耕種只好一燒了之。有人說我們現在機械化程度這么高,降低茬口可以杜絕秸稈焚燒,這只是片面理解,甚至可以說他們根本不懂農業生產,也是某些人在給焚燒秸稈找理由、推卸責任。七、八十年代我們生產力低下的時候,人們用小刀割莊稼時,茬口在十公分以下,甚至更低,人們還在燒,為什么呢?因為茬口留在田里即使翻耕過也會影響播種和發芽率,水田栽秧時經常刺破群眾的手,那時農村勞動力充裕,在不燒的情況下還要撿拾茬口后再耕種。現在農村勞動力缺乏,耕作方式簡單人們沒有能力和時間也不會去撿拾茬口再耕種了,甚至群眾還有一個誤區認為在田里焚燒秸稈還可以增加土壤肥效,所以焚燒秸稈愈演愈烈。茬口高低不是解決秸稈禁燒的有效方法,收集轉運秸稈、改變耕作方式才是秸稈禁燒的關鍵所在,這不是哪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能解決的,這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強大的經濟力量作為保證才能實現。
2.1 強化宣傳、提高補貼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焚燒秸稈后耕種,更不會認為給自身帶來什么危害,每年也只是相關部門提一下就不了了之,沒有引起對秸稈焚燒的重視,所以我們對禁燒秸稈工作沒有經驗和好的方法,幾乎無從下手,只能是堵,勢必產生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對此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和明白紙長期宣傳,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焚燒秸稈對社會和自身的危害性(必須是長期宣傳),使群眾能自發自愿去收集秸稈。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群眾無力收集秸稈和收集后無力轉運,秸稈在群眾的心目中現在已是廢品,讓農戶自己收集轉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怎樣才能讓農戶從中受益變廢為寶,政府必須加大扶持補貼有條件、有能力轉運秸稈的農戶(政府也可以幫助聯系轉運),在小的鄉鎮建2-4個、大的鄉鎮建4-6個秸稈收集打捆轉運站,讓農戶就近銷售秸稈并從中得到受益。這樣可以從源頭上杜絕和降低秸稈焚燒。收集、轉運秸稈是一切秸稈禁燒的根本。
2.2 淘汰舊機具、推廣新機具
雖然低茬收割不是秸稈禁燒的最有效方法,但低茬收割可以降低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但這需要能低茬收割的機具,在我國,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下,我們的農機具都使用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部分農機具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農業生產,就我鎮而言,我鄉收割機的保有量120臺,有近60臺的收割機是2011年以前生產,不能安裝低茬刀具,農民又舍不得報廢,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政府行政干預強制報廢同時加大報廢補貼使其購買新機具,對收割機手實行獎懲結合,讓收割機手預交低茬收割保證金,對違反的加大處罰,對按規定低茬收割的給予一定的低茬收割補貼,保障收割機手的利益不受損害,對拒不安裝低茬收割刀具和低茬的機手地方政府、公安、農機等相關部門可以限制其收割作業。
改變耕作模式也是秸稈禁燒的方法之一,低茬收割秸稈轉運后對沿淮沙土地可以直接免耕播種,但對大部分土地還存在茬口焚燒隱患,二次滅茬增加耕種成本,農民難以接受。現在的旋耕機械旋耕較淺,不能有效地埋茬,只好燒茬。要改變這種耕作方式,我們要動員鼓勵農機戶購買90馬力以上大拖拉機配備深耕犁翻耕埋茬(政府再給予相應補貼),這樣不但可以改變土壤結構秸稈還田提高肥效還可以增加收益,使農民深犁翻耕形成一種習慣,同時大量引進、政府加大補貼對秸稈禁燒工作有利的聯合收割打捆機、秸稈撿拾打捆機、反轉滅茬機等機械,能及時、有效的把秸稈收集上來、轉運出去,保障群眾能及時的耕種下去,這樣才能有效解決秸稈焚燒。
禁燒秸稈也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讓農民從幾十年的焚燒秸稈的習慣中轉變過來,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徹底解決的,也不是那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能做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加大打擊力度,讓以身試法的人受到嚴懲,讓觀望的人徹底斷了焚燒的念頭。總之,秸稈禁燒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只有政府帶動扶持,各部門通力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標本兼治、疏堵并舉,才能真正的做到秸稈禁燒。
邀請縣級農機農業部門,在全縣鄉鎮組織聯合收割手和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進行培訓。采取以會代訓和機具展示的形式,向參訓人員宣講了秸稈焚燒的害處和秸稈還田的好處,以及購機補貼政策、經紀人領機要求、收割機作業規范、機具操作要領等。同時,指導各鄉鎮根據土壤類型、輪作模式、種植習慣等確定秸稈還田的機具選型、作業模式和技術路線,為各鄉鎮營造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氛圍。
S23
A
1003-1650(2017)04-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