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和平
(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xiāng)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浙江寧海 315622)
鄉(xiāng)鎮(zhèn)成校農機培訓的實踐研究
葛和平
(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xiāng)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浙江寧海 315622)
作為我縣實現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方法——農機培訓工作是我縣實現農業(yè)機械化的基礎,也是廣大農村農民從工作效率提高來增加收入致富的主要途徑。根據上級農機部門的要求和我校的特色,我們把農機培訓作為學校的市級特色培訓項目,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研究,總結出一套農機培訓有效機制,主要從培訓宣傳、培訓方式、培訓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措施,大力推進我縣農機培訓力度,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益和社會效應,解決了農機培訓令人比較擔憂的現狀。
成人學校 農機培訓 實踐 研究
根據我縣現代農業(yè)“324”工程規(guī)劃,大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現代農業(yè)又離不開農業(yè)機械化。而農機教育培訓恰恰是推動農機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農業(yè)機械化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助推器。
目前,我縣在農機裝備發(fā)展方面存在著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種植業(yè)機械多,農村其他各業(yè)機械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械少;傳統作業(yè)機械多,高性能復式作業(yè)機械少的“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現狀。到目前為止,寧海縣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20952萬千瓦,配套農機具數量達到20112臺,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3593臺。大量的農機具為我縣農業(yè)方面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全縣農機化發(fā)展正在向高階段進行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由此我校把農機培訓作為重點教學,符合市場需要。
本來鄉(xiāng)鎮(zhèn)農機管理推廣組織是搞好農機工作的關鍵,但就目前情況看,我縣約有1/4的鄉(xiāng)鎮(zhèn)已無場所、無資產、無專職人員。雖然鄉(xiāng)鎮(zhèn)配有人員管理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但是他是兼職的政府工作者還要做其他工作。所以鄉(xiāng)鎮(zhèn)農技站對農機推廣、管理服務不是很不到位,勢必會影響農業(yè)機機械化的發(fā)展。為此我校與縣農機站、縣農機推廣中心、農機生產企業(yè)等部門聯合,我校作為縣農機培訓基地,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當地農業(yè)部門的充分肯定。
經過幾年來的實踐探索,鄉(xiāng)鎮(zhèn)成人學校開展農機培訓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相當一部分農民不愿意到學校報名參加農機的技術培訓。即使參加培訓的也是一些農村中上了年紀的老農民,一些年輕的農民,他就根本不喜歡做農民這個職業(yè)。但是隨著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民已經是一種職業(yè),生產也趨向于集約化經營,更需要年輕一代的職業(yè)農民不斷涌現出來。農機技術的使用是現代職業(yè)農民必須掌握的本領,農民的職業(yè)意識不強,社會宣傳力度不夠,均導致農機培訓招生困難。
目前農機培訓的師資力量滿足不了農機化發(fā)展的現代化需要。學校教師資源嚴重不足,知識老化、傳統教學比較單一。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響,特別是資金的限制,長期以來,農機化學校缺少必要的投入,致使教學設施陳舊,現有的教材、教具等不能滿足培訓需要。盡管我校在農機培訓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難,令人擔憂。但是我校仍然以農機培訓作為特色培訓項目,堅持不懈,我們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工作創(chuàng)新嘗試。
我們通過廣播電視臺、報紙雜志、網絡媒體宣全,專家講座、召開現場會和送科學技術到鄉(xiāng)村田頭活動等形式調動農民學習農機具使用的熱情。廣泛宣傳農機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意義,加強農機操作業(yè)務技術培訓、新型農機技術的宣傳,讓當地農民覺得農機現代化的重要性,讓他們主動去了解最新農業(yè)機械技術。及時與政府溝通要重視農機培訓工作,造成農機培訓機構在當地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我們認為,鄉(xiāng)鎮(zhèn)成校要挖掘自身優(yōu)勢,及時了解本地農業(yè)機械現代化狀況,主動參與調研不斷了解農機戶的培訓需求,因地制宜調整培訓內容,及時添加補充設施設備,與縣農機局管理科、推廣學校做好合作,盡早介入。從培訓方式上既靈活又有實效。
5.1 重抓實踐,注重實效。農機培訓實踐過程相當關鍵,在安排培訓時間上應該達到總課時的70%以上,培訓時不但要安排學員在場地實踐,有些科目還應該有必要安排到田間、地頭去操作,如耕地機、插秧機、收割機的操作等實習。對于實習教學必須做到做到: 一是“寓理于習”,即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不是只講方法、講原理的“笨教”,而是將理論學習穿插到實踐教學中; 二是“因材施教”,即教師根據培訓學員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輔導。同時鼓勵學員之間相互學習交流,互做老師;三是“苦中有樂”,即教師還應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先聲奪人、引人入勝、循循善誘、由淺入深、聯系實際等等,提高學員學習農機的興趣,使學員課聽的有味,理解容易,便于記憶,從而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
5.2 切合實際,注重靈活。在培訓安排中,要考慮到農民有許多特殊性,更切實做到符合實際,注重靈活。一是培訓時間安排做到避開農忙,以農閑、陰雨天氣和晚上為主,還應聽取培訓農民的意見。二是培訓合理設置課時,必須突出教材的重要內容,以實際應用中的“應知應會”知識為主,對學員難以理解的部分加以詳細分析講解,講清危害。對易懂的部分做到一帶而過。對于農機培訓而言,實踐是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必須做到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三是設置方便農民的培訓地點。根據不同的培訓類型,選擇合適的培訓地點,一般理論學習宜放在校內,以便于系統教學,實踐操作實習則宜放在縣農機站專門的場地、大型農機合作社和田間地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采取方便學員參入,送教下鄉(xiāng),減輕農民的費用支出。
培訓工作要大膽探索培訓新形式和新方法。
6.1 與農機化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建設相結合
通過培訓提高農民掌握農機新技術的使用能力,提高技術示范推廣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同時通過農機化新技術不斷推廣、農機示范基地建設來為培訓提供現實素材。
6.2 與農機專業(yè)合作組織和農機大戶相結合
要把農機合作組織的領頭人和農機大戶作為重點對象,農機合作組織的領頭人和農機大戶都是有能力的人,也是便于組織、愿意參加學習的人,通過培訓提高他們懂經營、會管理、能致富、保安全的本領。
6.3 與農機安全生產相結合
通過農機監(jiān)理站每年開展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繼續(xù)學習,來不斷提高他們依法管理的自覺性,確保農機安全生產。
6.4 與勞動部門職業(yè)技能鑒定相結合
通過開展職業(yè)技能鑒定變單純的駕駛培訓轉變?yōu)榫C合的農機技術培訓,通過一次培訓使學員獲得各種證件,其中包括以下三證:操作證、駕駛證、學歷證等。并根據農業(yè)生產需要和學員的興趣開設電工、電焊工、機械修理工等專業(yè),使學員再掌握一些專門技能,促進了勞動力在市場上的轉移就業(yè)。
通過幾年農機培訓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從我們開展“一站式”培訓以來,在我校學習過的人員已經達到1500余人,人員已分布到全縣各地。在這些人員中不乏有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能手,成為了農機推廣的領頭人。如趙基法同志,早年在機械廠里上班。后來看到農機使用量大增,他就首先搞起了農機具的維修,服務了當地農民的同時,他本人也從中獲得了資金的積累,2009年起他就搞起了農機經營、維修的一條龍服務,效益也是逐年增加。
由于我校在培訓過程中經常和許多的企業(yè)、經營商家聯系,在些過程中我校與它們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成為了農機培訓的基地。
農戶在購置農機時苦于沒有好的經營商家,不了解品牌、性能及質量,從而無從下手。另一邊則苦于沒有消路,企業(yè)沒有效益。我校給他們牽線,一方面為農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時為農戶購置農機做起了中間人,其質量問題及售后服務都得到了良好的解決。一方面使農戶花更少的錢,用到了更好的農業(yè)機械。同時也使企業(yè)收到了更好的效益。如寧海農業(yè)機械有限公司與我校合作多年。
農戶對新型機械設備了解較少,掌握起來較慢,寧海縣農機站及寧海天園農業(yè)機械有限公司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設備現場展示活動,給了農戶感性的認識,同時提供長期技術支持,農戶有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解決。平時還派技術人員開辦設備使用、保養(yǎng)講座。茶院農機公司、茶院富強維修服務站都與我校形成了長年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
在培訓工作過程中,我們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走出去、請進來,而不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里,使成校老師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成真正做到服務市場,服務當地。
在培訓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上掛、橫聯、下輻射,有些科技單位、各經營部門等與我們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由于項目確實有用,政府部門對我校更加重視了,農戶對我們的工作更加支持了,同時建立了茶院農機之家,這些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培訓網絡,拓寬了工作領域。
總之,農機培訓工作直接為農業(yè)生產服務,是農機推廣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農機化工作的重要內容;重視農機教育培訓工作,加強農機教育培訓工作基礎建設,是確保農機化事業(yè)健康、協調、快速發(fā)展的保證,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保證。
[1]張振國.新形勢下縣級農機化技術培訓內容及方式的探討;《現代農業(yè)科技》2007
[2]費澎云.做好鄉(xiāng)鎮(zhèn)農機培訓工作的探討;《當代農機》2014
[3]童曉華,鐘天路.農機駕駛員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0
G725
A
1003-1650(2017)04-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