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平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農業機械管理局農機監理所,江蘇沭陽 223600)
沭陽縣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現狀和對策
劉平平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農業機械管理局農機監理所,江蘇沭陽 223600)
結合農機化工作實際,通過走訪農機大戶、種田大戶、農機手以及農機合作社,就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農機安全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等發展情況開展實地調研,查找農機技術推廣發展新問題,發掘農機化技術推廣發展新優勢。
沭陽縣 農機化技術 現狀 對策
1.1 農機裝備水平大幅度提升
截止到2016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206.5萬千瓦,從農機購置補貼數據看,2016年,全縣新購各類補貼農機具4298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37臺,比上年增加87%;稻麥及玉米聯合收獲機705臺,比上年增加32.5%;水稻插秧機642臺;秸稈粉碎還田機823臺。農機數量尤其是大中型農機數量增長幅度大,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作業能力進一步增強。
1.2 農機作業水平大幅度提升
2016年,全縣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比上年增加4個百分點。三麥生產、水稻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到85%,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玉米收獲和高效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也不斷攀升。
1.3 農機規模化作業不斷擴大
近年來,隨著新機具新技術的深入推廣,擁有機械的數量不斷增加,作業能力不斷增強。同時農機推廣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依托農機合作社,把農業機械與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把機械化生產作業和一家一戶的家庭承包經營結合起來,實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規模效益,促進了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農機經營效益。
1.4 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不斷加快
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機社會化服務有效配置了農機資源,解決了農機供需矛盾,減少了農業生產對勞力的依賴,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緊張狀況,解除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同時也促進了土地向大戶集中和流轉。
2.1 農機推廣能力的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夠
目前縣級農機推廣部門人員嚴重缺乏,鄉鎮沒有獨立的農機推廣服務機構,只是在鄉鎮農技綜合服務中心設置農機員崗位,全縣40個鄉鎮中,專職農機員28人,兼職12人,農機員屬于鄉鎮管理,平時還要承擔鄉鎮的中心工作,在這種背景下,開展農機試驗示范、培訓、維修、技術指導服務、安全監理等工作就難以保證質量和效果。
2.2 農機科研設備缺乏,項目爭取機會流失
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需要一定的配套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然而我縣農機推廣機構已經逐漸淪為農機管理部門辦公機構,雖然全縣農機化事業正在快速發展,但萎縮的農機推廣站職能,很難發揮它對農機化事業應盡的職責。同時,影響了它爭取上級項目,損失了科研體系建設、推廣能力提升的機會。
2.3 技術人員活力降低,技術能力嚴重缺失
農機技術推廣主要依靠企業和基層技術人員,農機服務人才素質普遍不高,在全縣合作社成員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占75%,人才短缺,管理不到位,發展后勁不足。從事農機維修行業的維修人員沒有經培訓考核取得從業資格證書做到持證上崗,農機維修技能掌握不全面。
2.4 農機合作社發展融資困難
作為農業大縣和農機大縣,全縣136個合作社總體數量偏少,特別是星級合作社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管理水平跟不上,服務內容粗放單一,服務領域范圍窄小。在建設用地、辦公設施、維修設備、人才培養等建設方面缺乏運轉資金,貸款融資困難,無法進行機庫、油庫、配件庫、維修間及學習培訓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合作社機具只能露天擺放或分散擺放在農戶家中,不便于管理,加劇了機具的銹蝕和損壞,影響了機具的使用壽命和效率發揮,同時也影響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3.1 發展農機租賃服務
為更好推動新機具新技術的應用,應該大力發展農機租賃服務。鼓勵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經銷商、農機專業合作社推出農機租賃業務,開辟新型農機產品營銷模式,建立經銷商與農民、經銷商與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發展農機租賃業務,實現農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經銷商三者互利共贏。鼓勵合作雙方簽訂農機租賃協議,明確責任,出租方向承租方開具稅務部門監制的發票。
3.2 探索合作社一站式服務模式
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服務平臺,農機生產企業將農機投放到農機合作社,在農機合作社設立服務站,為農戶提供農機售后服務和技術培訓;農機推廣、農機培訓鑒定等部門在農機合作社設立服務點,依托農機合作社為購置農機農戶提供購置補貼和政策支持,將農戶需求和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制定更合理的政策來促進“一站式"農機推廣模式在合作社的開展。
3.3 創新宣傳方式
一是設立手機微信服務,使他們添加農機微信關注,了解農機惠農政策、生產銷售企業、機具性能、維修保養知識、農機農藝技術、天氣、作業供求、作業價格等信息。二是開設短信、飛信平臺,將農機化信息通過手機短信、飛信的形式傳遞,達到信息短時間內快速膨脹的效果,實現信息零成本高效率傳播。三是新型宣傳方式與傳統宣傳方式相結合,更大范圍吸引群眾參與,打破了以往現場會只有文件通知的人、靠行政手段臨時拼湊的人以及同一人多次參加現場會的弊端,實現新型宣傳方式與傳統宣傳方式的優勢互補。
3.4 推行農村勞務外包
因地制宜,發揮市場優勢作用,探索兩種勞務外包模式:一是農戶將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外包給合作社,由農戶直接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費用,合作社將最終將豐收成果交給農戶,實現農戶不出一份力就可以享受到土地收益,專業合作社通過搞規模化作業賺取收益。二是農戶將自有耕地全部外包給合作社,由合作社完成農作物生產的所有環節,收獲成果最終屬于合作社所有,合作社按照一定的標準支付給農戶相應的費用,實現農戶直接享受到土地收益。
3.5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基層農機推廣部門承載農機技術推廣職能,直接服務農村基層。要打通農機推廣單位與科研院所人才對流機制,形成系統化教學模式,為基層農機推廣部門的技術人員在農機科研院所、高校、生產企業進行系統性學習創造條件,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為更好服務農機化技術推廣開辟廣闊的空間。
S23
A
1003-1650(2017)04-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