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國星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草原站,新疆伊犁 835800)
新疆草原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及牧民脫貧致富的建議
單國星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草原站,新疆伊犁 835800)
草原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畜牧業發展,天然草原的構建是實現畜牧業發展的基礎,關系著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和新疆牧民脫貧致富的生活問題。文章從當前新疆草原生態存在相關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如何有效的實現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新疆牧民脫貧致富。
草原生態 生態建設 牧民 脫貧致富
從自然環境來說,新疆水資源非常的匱乏,是及其干旱的地區,天然草場在保護局部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天然草場不但能夠保持水土流失涵蓋水資源,同時也能夠防風固沙,是新疆生態環境系統安全的主體屏障。
水資源在新疆生態環境安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關數據分析得出,新疆平均年降水量總量為2546立方,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降落在山區,整個新疆的河川徑流少,河流一般發源于山區,對地下水的補給也是非常有限。所以天然草場和山地植被在攔蓄地表徑流和減少泥沙含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成為新疆涵蓋水資源的主體部分,同時也是防風固沙保護綠洲安全的有力屏障[1]。
天然草場在畜牧業養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作用,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上世界八十年代,新疆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畜牧產品來自牧區,而且隨著牧區養殖業的不斷發展,牧民對草場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天然草場成為了牧區放牧的主要草料來源。由此可知,新疆天然草場不但為牧民提供了糧食基礎,也為畜牧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有效保證。
草原的退化很大程度上歸根于種植業的發展,種植業的快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一是草地被隨意開墾,促使草原面積大量減少,草原在自然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也隨之降低,二是種植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進行灌溉,造成了水資源急劇減少,出現地下水位下降,濕地減少的現象發生。同時除了種植業意外,還有開采業、樵采挖藥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草場的退化。
最為主要的是,伴隨著畜牧業養殖數量的不斷增多,草場超載過牧問題越來越嚴重,有的地方養殖出現牲畜啃食草根的嚴重現象,造成草原大面積退化沙化。負責任的說,新疆草地畜牧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對這樣嚴峻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遏制,不但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后期在治理上還需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恢復。
草原的退化促使了自然環境生態的惡化,牧民生活貧困的問題也隨之凸顯而來,特別是靠天然草場養殖的畜牧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沖擊,落后的生產方式使得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文化設施資源普遍偏低,新疆牧民生活貧困問題的改善是當前新疆經濟發展的緊迫性任務。
3.1 草場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定位,在整體建設上沒有把握人工草料的建設方向;天然草原退化的原因表現的多個方面,但說到底依然是過度放牧所造成的草原超載現象所導致。對于這樣的問題,運用圍欄封閉恢復的辦法是缺乏科學性的,草場退化的現象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加以解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牢牢的把握生態建設投資應用于高產人工草料的發展方向。
3.2 在治理上沒形成整體性,分散治理缺乏有效性且資金浪費嚴重;在治理上應該實行全方位的封閉禁牧,應用專項資金開展區域有針對性的治理,應用周邊圍欄,外圍封禁的辦法,從根本上治理環境生態的質量。然而,當前草原退化的問題的治理上,不少地方卻把資金按縣鄉逐級分配,實現網格交叉治理。這種辦法不但沒有實現資金的有效整合,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取得的治理效果也微乎其微[2]。
3.3 “退耕還林、退草還林”的錯誤落實理念;人工草場的建設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可是有些地方為了實現短期的經濟收入,不惜把現有的優質草地用以退草還林來換取國家資金的補貼,熟不知這種錯誤的做法損害了牧民的長期利益,牧民不但失去了優質高產的草地,同時還需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維護生態林木的成長。
4.1 加大人工草場的建設力度,從根本上解決草原過度放牧問題;從新疆當前經濟發展和牧民整體生活的狀況考慮,對于草原的治理的方向是如何是實現增加草原的數量,而不是簡單是減少牲畜的數量。所以人工草場的構建就成為了增草的主要方向,憑借新疆地廣人稀的土地資源,大力開展水利資源建設,在整合光、熱、水、土等資源協調構建優質的高產人工草場。同時加快牧民居住地的穩定性建設,改變傳統的游牧養殖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牧場超載的問題。
4.2 圍欄封閉培育優質草場,增強牲畜的飼養草料;對于地形平穩,草料生長快的草甸地區,應該采取圍欄保護,加大引水灌溉、補播施肥等重要措施,不斷改變草場植被的生長成分,提高草場的產草數量。這種做法是能夠在牧民養殖上增加牲畜過冬的草料貯備量,為冬天牲畜圈養提供有效的保障。
4.3 對牧區養殖進行合理分配,提高牧民的經濟收入;對于改善提高牧民生活質量,可以組織牧民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通過對外勞務輸出的辦法來提高牧民的經濟收入。如在牧區進行交通運輸、加工制造、個體商務等行業的發展,逐步推進牧民向第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在發展中不斷實現城鎮化建設。從而達到了一方面緩解了牧民養殖的草場壓力,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牧民的收入水平[3]。
草原在西部地區的生態功能價值遠遠高于森林喬木植被,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沙漠化的遏制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新疆草原的破壞和退化的現狀令人堪憂,不合理的養殖和種植業導致草原的功能性作用急劇下降,造成牧民經濟收入不斷減少。要實現草原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及牧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就必須從根上保證草原的數量,多渠道的開展牧民就業體系,在保護草原質量的基礎上,實現牧民脫貧致富。
[1]張江玲,楊剛,阿斯婭等.新疆草原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及牧民脫貧致富的建議[J].草食家畜,2011,(1):5-6.
[2]陳維偉.關于對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問題的探討[J].新疆畜牧業,2007,(1):18-19, .
[3]張江玲,楊剛,阿斯婭等.新疆草原生態可持續發展及牧民脫貧致富的建議[J].草業與畜牧,2011,(3):19-21.
S812
A
1003-1650(2017)04-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