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軍
(濮陽市南樂縣農業畜牧局,河南濮陽 457000)
淺談養殖中疾病治療的總體觀念
王冠軍
(濮陽市南樂縣農業畜牧局,河南濮陽 457000)
在養殖過程中,中獸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一直在進行博弈,雖然有的人在進行融合,也就是所謂的中西醫結合,但化藥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中藥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但是,中獸醫的復雜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還是側重于西藥,做不到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整體觀念的融合,筆者結合診療過程中的經驗和眾多同仁的指點,就動物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整體觀念進行簡要的談論。
疾病 治療 中獸醫 整體觀念
在養殖實踐中,由于抗生素的普及和生產廠家及技術人員的推廣,用于預防和治療的藥物中,抗生素占據了大半壁江山。隨著近幾年來大家對耐藥菌株的畏懼和藥物殘留的擔憂,中獸藥和微生態制劑開始慢慢得到大家真正的重視,因為在以前有的廠家生產的表面是中藥,里面卻摻入了大量的西藥或抗生素,究其原因,西藥退熱效果明顯、成本低,質量好的中藥退熱效果也很明顯、但成本較高。隨著國家對假冒偽劣獸藥的打擊力度的加大,真正的中獸藥得以為廣大養殖場戶使用。筆者結合診療過程中的經驗和眾多同仁的指點,就動物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整體觀念進行簡要的談論。
當畜禽出現疾病,無論是否有細菌性感染,即使只是出現風寒引起的咳嗽,部分養殖場戶和技術人員一般總先想到使用抗生素進行抗菌處理,想辦法來控制病原微生物,但是很少有人先注重體質的因素,深一步思考病菌為什么會侵害機體。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雖然中獸醫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距今1200多年的唐代《司牧安驥集》、距今400多年的《元亨療馬集》、距今120多年的《豬經大全》,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五四遠動”對中醫的全面否定,西方醫學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由于中獸醫學習和臨床應用的復雜性,而西方醫學的簡單化,讓很多青年人對中醫和中獸醫望而卻步,對西醫趨之若鶩。我們要認識到,中醫和中獸醫緣何復雜?西醫為何簡單?因為中醫和中獸醫在治療時考慮的是人和動物的整體狀態,而西醫只是針對發病原因和發病部位進行治療,簡言之“中醫治體,西醫治病”。隨著醫療設備的引進和研發,病菌和發病部位一覽無遺,雖然醫療設備不能檢測整體狀況,而中醫能通過嫻熟的技術和經驗進行診斷,但經驗需要長時間的積淀,在這個一切求快的時代更加助長了西醫的發展。
《傷寒論》“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機體氣血充足與否,以及正邪對抗的結果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整體功能活動的不平衡為病菌的入侵、繁殖創造了條件。如果正氣衰敗了,病入膏肓,機體最后連反應能力都沒了,使用再好的抗生素也是無濟于事。所以疾病發生需要中藥來輔助正氣,對證治療。
中藥是改善機體狀態的,是來維持畜禽健康的,而不是要殺滅病原微生物,治療要朝對養殖有利的方向進行。
3.1 關于中藥使用效果的看法
很多人認為中藥治療疾病很慢,達不到快速治療疾病和快速控制死亡的目的,其實這是因為沒有對證的原因,中醫有“經方不過三”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服藥內將病控制住。
3.2 不要認為辯證太復雜
談到對證,很多人一頭霧水,認為這是玄之又玄,不如西醫來的透徹,其實中獸醫認為只要能分清寒熱,虛實,辯證的大概方向正確了,中藥就有效果。中藥最寶貴的地方是能對整體功能活動進行調節,任何一組中藥都是復方,任何復方都體現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的基礎上,再放大對某一個點的調控,使機體達到從總體到局部的統一。有的時候靶子打得偏一點,但整體上調整了機體,改善了總體的陰陽失衡狀態,從其它的地方表現出來,一些其它的病就少了。所以,只要分辨清楚大體方向,用中藥一定會有積極的反應。
3.3 提高中藥治療效果也要用對時機
一旦時機過了,正邪抗爭不激烈了,藥效不能和反應能力相合,達不到幫助機體一起驅邪的目的。所以,一開始,邪氣盛,出現高熱、多飲等實性體征,一定及早用辛涼、辛溫等透散發汗的中藥。出現正氣衰病轉虛,一定要早用溫熱、辛熱,提升機體狀態的中藥。
3.3.1 關于家禽腎腫
常見的家禽腎腫大、花斑腎的情況,西藥只是把病原微生物控制住了,腎臟微循環功能不改善,毒素排除不去,正氣就不能恢復,需要護腎利尿的中藥配合來治療。
3.3.2 關于家禽腺胃炎
導致家禽腺胃炎的致病菌復雜多樣,甚至沒有統一的看法,但從雞體的精神狀態、免疫力、采食、糞便的反應程度來看,一定是雞體的脾陽受損,水谷精微運化失司,不能滋生營衛和充養肌肉腠理,可用健脾中藥振奮脾陽,抗邪能力重建了機體就能康復。所以說,我們要更加注重的維護畜禽正氣,避免過多的刺激造成體質出現不平衡狀態。
3.3.3 關于家禽支氣管阻塞
導致家禽支氣管阻塞的致病菌也是復雜多樣,有病毒、有細菌、有支原體,如果僅僅用抗生素,只能控制細菌和支原體,而病毒和炎性滲出物依靠西藥很難做到有效治療,中藥里面的麻杏石甘湯就能做到快速緩解阻塞癥狀,減少炎性滲出物的分泌。
S858
A
1003-1650(2017)04-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