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河南省商水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周口 466100)
仔豬寄生蟲性腹瀉的綜合防控措施
王 莉
(河南省商水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周口 466100)
仔豬養殖過程中,腹瀉一直是常見病,多發病,造成腹瀉的原因多種多樣,而臨床上又以寄生蟲造成的腹瀉較為多見,而寄生蟲腹瀉一旦發生,腸道必將遭受損害,造成生長遲緩,甚至形成僵豬,即使經過治療,其功能也難恢復正常,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針對仔豬寄生蟲性腹瀉的臨床特征及診斷特點給予綜合防控措施。
一般呈慢性經過,通常表現為腹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不暢、貧血等癥狀,有些病例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有些伴隨有體溫升高癥狀。病豬生長發育不良,逐漸消瘦,最后衰竭死亡或形成“僵豬”。確診需要通過剖檢病豬發現寄生蟲或蟲卵。
1.1 豬球蟲病
主要發生在7-11日齡的仔豬,5日齡前一般不發病。本病多發于天氣炎熱時,如春末和夏季,產床弄濕后容易引起該病,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瀉,糞便呈黃色或灰色。糞便先松軟后呈液狀。仔豬粘滿液狀糞便并發出酸臭味,被毛粗亂,脫水,消瘦,增重緩慢。本病發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不高。解剖可見空腸和回腸粘膜有纖維素性壞死,腸絨毛萎縮和脫落。
1.2 豬蛔蟲病
主要發生于2月齡以上的豬,該病可造成豬只生長發育不良,嚴重時甚至可引起死亡。主要的臨床特征為生長緩慢,被毛粗亂、黃疸,咳嗽氣喘,糞便帶血。解剖特征為肝臟壞死變性,結締組織增生,出現蛔蟲斑。蛔蟲幼蟲移動造成肺部損傷,導致蛔蟲性肺炎,引起豬只氣喘和咳嗽并伴有呼吸困難。幼蟲侵襲感染造成的病變,多伴發細菌或病毒的繼發感染。
1.3 豬小袋纖毛蟲
感染任何日齡的仔豬,特別以造成斷奶后幾天的仔豬發病。臨床特征為食欲降低,精神萎靡,飲水增加,患病豬先拉漿糊樣稀糞,然后出現清水樣腹瀉,后期機體脫水,體溫降低,可視粘膜蒼白,尿液變成深黃色,四肢無力,行走困難,口吐白沫。解剖可見肺水腫,腹股溝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變大,小腸含有大量稀薄內容物,腸壁較薄。
1.4 豬弓形蟲
感染任何日齡的仔豬,該病傳播無明顯季節性。主要臨床特征為排稀薄便,精神萎糜、呆癡、食欲降低,嘔吐,無發熱,病程短,病死率較高。解剖可見肺炎、肺水腫,小腸充血或出血,黏膜呈紅色或深紅色,腸系膜血管擴張且有瘀血,胃底大面積出血。
1.5 類圓線蟲病
主要發生于3-4周齡的仔豬。本病在夏季和雨季流行嚴重。臨床表現為皮膚炎癥、肝周炎、咳嗽,一過性發熱等癥狀。病豬消瘦、生長緩慢,感染嚴重時可引起死亡。成蟲存在小腸黏膜內,腸道功能受損,導致消化機能紊亂,食欲減退,消瘦;拉黃白色或暗白色的糞便,最終多數患病豬因營養不良而死。解剖可見小腸黏膜充血、出血,有時可見小腸上有深陷的潰瘍,腸內容物惡臭。
1.6 鞭蟲病
可感染6周齡以上的仔豬。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瀉,鞭蟲體嵌入腸黏膜造成腸黏膜損傷,拉帶血糞便,病豬常常死于脫水和營養不良,病程比較長。耐過的豬發育不良,生長緩慢。解剖可見許多蟲體粘附于盲腸黏膜,部分蟲體固定在黏膜上,在蟲體鉆入處有纖維性壞死性薄膜,并形成囊狀結節,腸黏膜層壞死,主要位于盲腸和結腸段,且有充血、出血和水腫現象。
2.1 建立安全體系,減少豬場發病機會
養殖場引進種豬要在隔離期間內進行糞便等方面的檢查,發現陽性病例及時淘汰,并使用廣譜、高效、安全的驅蟲劑進行定期預防性驅蟲,嚴格杜絕外源寄生蟲、幼蟲或蟲卵進入養殖場。高溫季節要注意防暑降溫,寒冷季節注意保暖御寒,豬舍常通風換氣,及時清理排泄物,保持舍內清潔干燥。搞好養殖場內外環境衛生,對豬舍和生產用具等進行定期進行消毒,對排泄物等進行無害化處理。養殖場要定期做好滅鼠、滅蠅、滅蟑、滅蟲等工作,消滅寄生蟲存在中間宿主;嚴格堅持進行養殖場寄生蟲的監測工作;保證供給豬群不同時期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需求量,提高養殖場豬群的整體抵抗力。選擇留種豬時,應做實驗室檢驗,選擇無寄生蟲豬只作為種畜。
2.2 加強飼養管理,及時藥物治療
防治寄生蟲病,應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原則,日常應保持圈舍清潔衛生,發現患病豬及時隔離治療,因為脫水是導致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應立即給患病仔豬每日口服鹽水,并服用含有豐富鞣酸的中藥劑和止瀉劑,整場的治療通過實驗室診斷確診何種寄生蟲,進行針對性治療,以防止沒有針對性用藥產生耐藥性,如球蟲病可選用氨丙啉和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如蛔蟲病可選用左旋咪唑、伊維菌素等來進行治療;如小袋纖毛蟲可選用甲硝唑等來進行治療;如弓形蟲可選用磺胺類藥物來進行治療;如類圓線蟲可用甲苯咪唑、伊維菌素等藥物治療;如鞭蟲可用左旋咪唑、伊維菌素等進行治療。
S858.28
A
1003-1650(2017)04-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