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慧麗
(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畜牧獸醫站,吉林梅河口 135007)
論梅花鹿的放線菌病的診治及防治措施探析
郝慧麗
(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畜牧獸醫站,吉林梅河口 135007)
隨著我國養殖產業不斷發展,養殖種類也越來越豐富,近年來梅花鹿養殖在一些地區逐漸興起。梅花鹿養殖過程中,放線菌病是影響梅花鹿健康生長的主要原因,放線菌病的發生,對養鹿行業帶來一定沖擊和影響。
梅花鹿 放線菌病 原因 防治措施
放線菌病是由放線菌引起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在很多動物中都能引起感染,該病容易發生在動物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從病變部位逐漸向周圍擴散,形成瘺管并排出帶有硫磺樣顆粒的膿液。梅花鹿養殖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個熱門養殖行業,吉林省有多個梅花鹿養殖場,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部分養殖場中的梅花鹿出現放線菌病。該病通常發生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5月份,發生該病的原因較多,例如梅花鹿采食帶芒或干硬的粗飼料、在沙土地面的圈舍中飼養、年幼等,都可能成為放線菌病的發病原因。放線菌病通常散發,發病率不高,發病之后呈慢性發展,對養鹿行業有一定危害。在梅花鹿養殖過程中必須要積極加強對放線菌病的預防和控制。
1.1 病原
梅花鹿放線菌病的病原體為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在病灶中還可見化膿棒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混合感染疾病。其中牛放線菌是導致梅花鹿感染放線菌病的主要病原。
1.2 臨床癥狀
感染牛放線菌的梅花鹿,其下頜受到侵害,上頜骨鮮見。發病初期梅花鹿沒有明顯癥狀,當梅花鹿采食困難、咀嚼障礙的時候才發現病情嚴重性。病鹿患病部位腫脹、組織增收,隆凸較多而且界限十分明顯。放線菌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發病時間為幾個月,有的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形成堅硬腫塊,也有個別病例腫塊發展迅速。患病之后會蔓延到整個頭骨,導致梅花鹿頭形方圓、面部豐滿、雙頰外凸。發病初期會有痛感,后期疼痛消失。有的病鹿在患病部位出現化膿癥狀,皮膚破潰,顯現出其中的肉芽組織,流出黃色或乳白色的粘性膿液。患病部位的淋巴結逐漸變大、變硬,而且難以移動。病鹿咀嚼和吞咽都十分困難,由于無法進食,會導致營養不良,身體消瘦,患病后期瘦弱不堪。
感染林氏放線桿菌的梅花鹿,其頭、頸及頜凹部軟組織會發生急性炎癥,局部出現腫脹、升溫、疼痛等癥狀,隨著病情不斷發展,病勢逐漸變換,在局部形成膿腫,或者硬性腫塊。
1.3 病理變化
感染放線菌病的梅花鹿下頜骨發生骨化性骨膜炎,局部隆凸,而且在個別部位還出現破損,在破孔中有蘑茹狀軟組織生出。有的病鹿舌頭也發生病變,舌頭切面上出現灰白色小斑點,邊緣包圍灰黃色小結節,結節使局部黏膜凸起,或者在舌頭表面形成一個蘑菇狀贅生物舌表。有的病鹿皮膚、皮下組織、黏膜等有轉移性放線菌腫,病鹿的肺出現病變,表現為灰色或者淡黃色纖維化、鈣化[1]。
2.1 診斷
放線菌病的病程較長,發病緩慢,放線菌病引起的臨床癥狀與病變比較特殊,當梅花鹿身體表面出現放線腫時,很容易做出初步判斷。但是在放線菌病發病初期會對肺臟產生影響,初期時放線腫未出現,因此很容易與腫瘤、結合、腮腺炎、淋巴結疾病等進行混淆,不能輕易下結論,以免出現誤診。為了進一步確診是否感染放線菌病,還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測。從病鹿化膿灶內取少量膿汁,用水稀釋后放在平皿內,再用硫磺樣顆粒,用水清洗之后將其放置于玻璃片上,滴加 10%~15%的苛性鈉(鉀)溶液,蓋上蓋玻片后壓搓。壓搓數秒之后可以將其放在低倍鏡下觀察,發現菊花狀菌塊,菌塊周圍有呈放射形而屈光性較強的棒狀體,可以基本確定為放線菌病。為了確認診斷,還需制作涂片,以火焰固定后進行革蘭氏染色、放到顯微鏡下檢查,并且利用細菌培養,確定具體的病原菌為牛放線菌或林氏放線桿菌。
2.2 防治措施
放線菌病的死亡率不高,如果在發病初期能夠安及時發現并及時采取治療方案,則部分病鹿可以痊愈。
1)去除病灶。發現梅花鹿患有放線菌病時,對梅花鹿身體軟組織上發生放線菌腫塊及時進行手術清除,如果發病部位有瘺管,要連同瘺管全部剔除。將病灶去除之后要用5%碘酊紗布填塞手術創腔,每日對紗布以及填充物進行更換,此外,還可以使用燒烙法治療局部腫塊,每隔三天燒烙1次。在治療過程中,對患病組織進行處理之后,恢復比較緩慢,而且有復發以及轉移可能。
2)內服碘化鉀。發現梅花鹿感染放線菌病時,可以喂服碘化鉀對其進行治療,成年鹿每次服用3~4g,育成鹿每次服用1~2g,每天服用2~3次。患病嚴重的病鹿,可以采用靜脈注射方式,注射30~50 ml濃度為10%的碘化鈉活碘化鉀溶液,每隔一天注射一次,一共注3~4次。
3)抗菌素療法。抗菌素是一種起效較快的治療方法,在梅花鹿患病部位周圍分點注射青霉素和鏈霉素,每天注射1~2次,每個療程連續注射5~7天,根據病鹿的發病程度確定治療療程。
4)黃色素療法。在梅花鹿患病部位周圍分點注射1%黃色素溶液1.5~2ml,每隔4~5 天注射一次,一共注射2~4次即可。對于患病較為嚴重的梅花鹿,則可以對其采取靜脈注射方式,每千克體重使用0.025g濃度為1%的黃色素溶液,每隔4~5天繼續注射一次。
5)日常管理。加強飼養管理是對放線菌病進行預防的重要措施,對放線菌病進行預防的關鍵在于防止鹿口腔和皮膚發生破傷。第一,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避免喂食帶有芒刺或干硬的粗飼料,防止對其口腔以及皮膚造成損傷。如果發現梅花鹿的口腔組織發生破損,要及時進行治療,發現病鹿患有放線菌病,要將其隔離,防止相互交叉感染。沙土地面也會誘發放線菌病,因此在養殖場建設過程中,要對沙土地面進行處理,用方磚鋪設地面或用水泥、沙、石抹制成防滑性地面[2]。第二,加強對圈舍的消毒處理,定期進行消毒,保持圈舍環境的清潔,減少圈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率。要對圈舍進行通風,隨時保持圈舍空氣新鮮。
放線菌病是梅花鹿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初期不易發現發現,發病之后會影響梅花鹿采食,導致身體消瘦,對養鹿行業的影響較大。在梅花鹿養殖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放線菌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發現梅花鹿患病之后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早治療、早痊愈。
[1]楊驚,劉曉清,鄧國華.放線菌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9(13)
[2]李彪,李艷,丁潤峰.梅花鹿的放線菌病及其防治[J].當代畜牧,2011(11)
S825
A
1003-1650(2017)04-0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