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瓊
(重慶市萬州區白羊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404022)
構建蛋鴿籠養新模式 提高蛋鴿規模養殖效益
楊繼瓊
(重慶市萬州區白羊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404022)
由于公母鴿配對養殖蛋鴿的傳統養殖模式成本高、產蛋量少,不適合人們對鴿蛋數量的消費需求,文章提出構建“母母人工配對產蛋鴿群”的規模養殖蛋鴿新模式的必要性。進而從構建新模式的技術要點、產蛋成績與效益、注意事項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與提示,對提高蛋鴿現代規模養殖產蛋效益將起到積極的促進和借鑒作用。
母母鴿人工配對 蛋鴿籠養 新模式
由于受“公母鴿配對、從一而終”觀念的影響,公母鴿混合群養和公母鴿人工配對籠養的傳統養殖模式從古代一直沿用至今,沒有大的變化和改革。傳統模式對于不繁殖、只產蛋的生產需求,其中公鴿是多余的,浪費了飼糧,增大了成本。由于鴿子受產蛋生理規律的限制,鴿蛋量的生產數量有限,鴿蛋市場價格雖然相對較高,但傳統養鴿模式的效益并不好。因此改革傳統模式,創建新模式,降低成本,提高蛋鴿養殖的經濟效益,顯得十分必要。
對此,我們進行了“母母人工配對蛋鴿籠養”的新型規模養殖模式的探索,實現了每對鴿每抱產蛋4個的目標,在產蛋高峰期年產量達118枚,比傳統養殖模式增加產蛋量100%,增加效益100%以上,不但節省鴿籠設施設備,而且節約飼糧消耗,并且大大提高了蛋鴿規模養殖的經濟效益,堪稱“一法多效”的新模式。
傳統模式和新模式沒有沖突,是養殖方法的改革,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專門建立鴿蛋生產的母鴿群。傳統模式為新模式提供母鴿來源,是建立“母母人工配對蛋鴿籠養新模式”的基礎,母鴿群為養鴿人產生更大效益。就我國養鴿現狀而言,所有鴿場都有現成的幾十、幾百甚至于幾千只的鴿群,基本上采用傳統模式建立現有繁殖用鴿群。未建立以單一的母鴿為群體的鴿蛋規模養殖群,即使有人探索過,但不夠深入,不夠成功。因為其它的原因,母鴿不生蛋或產蛋很少,就放棄了蛋鴿母母配對規模養殖的繼續探索。事實上,“母母人工配對蛋鴿群”的建立和多個周期的養殖實踐證明:新模式是蛋鴿規模效益提高的主要措施。
3.1 培育鴿蛋生產群
養鴿場都有現成的鴿群,即 “繁殖用基礎種鴿群”。因鴿群大小不同,每個周期孵抱出乳鴿的數量不等,每45天便可孵抱一對乳鴿。以100對公母鴿群籠養繁殖為例,每45天可孵抱出140-160只乳鴿,以公母1:1計,可提供公母乳鴿各70-80只。其中的母乳鴿70-80只以人工配對方式,只需45-60天時間,就可建立起35-40對人工母母配對的小規模蛋鴿生產群。
3.2 公母識別,去公留母
直接識別鴿的公母難度較大,養鴿人憑借長期以來的經驗,能達到95%以上的公母識別準確性,有四種主要方法。第一種嘴聲法:把鴿子握在手中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拉動嘴向前,引伸直,即刻松手。如果鴿子頭向后掙,用力后甩的,應視為公的。如果鴿子的嘴“叭唧”兩三下的就視為母的。第二種腳趾長短法:握住鴿子,用右手將鴿子的三個腳趾并在一起,成平行的樣子,左邊腳趾長的應視為公的;第三種恥骨平行法一樣齊的應視為母的。注意,鴿子的兩只腳的長短表現基本一樣,左右兩腳都看,更有把握。第三種恥骨握住鴿子,用手去摸鴿子的恥骨。如果恥骨平行的應視為母。左邊的那塊恥骨,如果向里凹進,并有不平行的感覺,應視為公。第四種像抓雞一樣抓住鴿子的雙膀,尾羽上翹的是雌鴿,尾羽下壓的是雄鴿。母乳鴿人工兩兩配對后轉入籠養,進入產蛋前培育。
3.3 母母人工輔助提早配對組合
通過公母識別程序后,母母人工配對,實際上是人工強制建立“姐妹戀”。所有年齡相近的乳母鴿,因為體未成熟,性未成熟,不挑剔,容易配對。配對成功后,相互恩愛,互換角色,相互煽情。這樣就成功構建起了專門用于產蛋的“母母人工配對產蛋鴿群”。
3.4 強強營養調制,縮短蛋鴿時間
“母母鴿人工組合產蛋群”需要約4-5個月的培育,才能達到產蛋年齡。同等條件下,營養不當,母鴿每產一抱蛋需要12天以上;營養合理,可促使母鴿每8天產一抱蛋,縮短產蛋時間達30%。所以,搭配多樣化的飼糧結構,保證蛋白含量、能蛋比例、維生素、合理的鈣磷含量和比例,以備產蛋鴿的營養儲備。
4.1 應當建立兩個鴿群
每個鴿場的生產目的一般都不是單一的,常常是乳鴿、肉鴿、鴿蛋的生產是交叉進行的。但是鴿場一般只停留在公母配對的籠養或混養模式上,以市場需求決定鴿蛋的去留。這種養殖模式用于專門生產鴿蛋顯得很不經濟,公鴿白喂了,飼糧也浪費了。所以,應當建立繁殖用鴿群和產蛋用鴿群。從繁殖用鴿群培育出的乳鴿中,去除公鴿,組建鴿蛋專門生產蛋鴿群。
4.2 盡早達成母母人工配對組合
鴿子人工配對時,常常發生斗打現象,特別是成年鴿更嚴重。因孵抱出來的1個月左右的乳鴿,剛剛從父母中分離出來,體質還不強壯,體未成熟,性也未成熟,還不好斗打。此時進行“母母人工配對籠養” 合群效果好,基本上能達到母母鴿之間以“夫妻”相處,有利于蛋鴿產蛋。
4.3 凈化母母配對產蛋鴿群
因受營養水平、養殖技術和管理等條件的限制,難免產蛋低、配對不當或者配對失敗。因此,去除“公公配對”、“公母再配對”或不適合配對是凈化“母母配對產蛋鴿群”的重要環節。
4.4 加強產蛋鴿群營養
即使產蛋鴿群都是母鴿,都可能產蛋,但是,如何讓母鴿多產蛋,縮短下抱與上抱間隔時間,應當供給營養合理的全價日糧。我們的試驗證明,營養合理可促使配對母母鴿在產蛋高峰期,每8-10天產蛋4個/抱。每個月產蛋近4抱,月總產蛋量12個之多,比公母配對傳統模式增加產蛋量8-10個/月,產蛋量提高最高超過200%。
4.5 適時更新產蛋鴿群,確保蛋鴿群規模
產蛋鴿第2、3年產蛋達最高,第1年、第4年以后產蛋量較低,除了淘汰生產性能差的母鴿外,在第5年起對停產或產量低的應加以淘汰,從“繁殖用基礎種鴿群”選育優良的青年母鴿加以培育,及時補充更換,確保產蛋鴿群規模,實現效益規模化。
[1]農業教育聲像出版社.怎樣提高肉鴿養殖效益、肉鴿養殖技術及肉鴿養殖方法[J]. 2011年
[2]劉君華 王義桂.養殖鴿子的經濟效益分析[J].北方牧業.2010年20期
S816.7
A
1003-1650(2017)04-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