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榮
(寧夏平羅縣農牧局,寧夏平羅 753400)
加強新型農民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素質
孫海榮
(寧夏平羅縣農牧局,寧夏平羅 75340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容。上述要求和目標實現的途徑就是要通過農民來完成,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本文就當前農民素質存在的現狀進行深入的挖掘,從6個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農民素質,建設新型農民的具體措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服務和組織好農民的教育培訓,突出抓好九年義務教育,為農村今后發展提供優秀的人才寶庫,要強化科技培訓,開展“五花八門”的辦學方式,讓農民接受各種教育,要發揮示范效應,扶持和造就一批優秀村干部隊伍,通過這樣的形式帶動農民,同時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全方位服務,為農民素質的提高增磚添瓦,添薪加柴,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創建活動,用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塑造新型農民。從而實現農民素質的大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大發展。
新農村 農民素質 新型農民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民是農村經濟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新的偉業。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喚醒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激發農民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廣大農民是建設新農村最活躍的因素,“千投入,萬投入,不如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投入”,不論是興修水利、實現生產發展,還是轉移勞動力、謀求生活寬裕;不論是改變農村的陋習、改善居住環境,還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民主管理等,最終都要通過一大批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民來實現。下面,我結合我自己在農村工作的實踐,就如何提高農民素質進行分析,與大家共同探討。
世界發展史告訴我們,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高,首先得益于有一支科技文化素質高的農民隊伍。目前,在我們寧夏,農民整體素質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從勞動力市場供需錯位的現象看。近幾年來,省、市、縣著力于農民增收,積極引導農民外出打工,興辦企業,實現勞動力轉移,但在勞動力市場上轉移受阻的現象時有發生。寧夏“大地冶煉”連年招工,但從眾多的應考者中很難挑出符合條件的“合同工”,寧夏制版廠等不少企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統計資料還顯示,目前全市農村勞動力勞動技能普遍較低,農村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4.2%。這一現狀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很不相適應,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勢必影響城鄉統籌發展,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1.2 從科技成果轉化率比較低的現象看。據一些資料顯示,20世紀初農業產量的提高,依靠科學技術實現的比重不足20%,而現在一般已經達到60—80%。目前我國的平均水平為40%左右,我們寧夏市就更低了,有少數山村還停留在農耕時代。形成這個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差,對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強,最終不能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增產能力。匯源果汁在寧夏投資,為了提升果品檔次,按照國際標準,19道工序精心生產、收購優質“蘋果”,但在推廣過程中效果十分不理想,果農生產的果品因“不夠格”往往被推之門外,一方面果庫貨源奇缺,另一方面果農家的蘋果堆積如山,賣不出去,這就是農民素質不高不能用好科技付出的代價。
1.3 從生活消費中的畸形表現看。現階段農民素質不高,不僅僅表現在生產實踐中,而是還表現在生活消費領域。在農村和農民中,受封建思想和人情風的影響,農民的愚昧性、浪費性消費卻有增無減,做滿月、蓋新房子、辦喜事、葬老人、敬神仙等等,不一而足,而且還要相互攀比,可以說一年中都要陷在人情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和浪費。
首先,抓好農民培訓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第二,抓好農民培訓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第三,抓好農民培訓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第四,抓好農民培訓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型農民并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努力培養造就與其主體地位相適應的能力素質。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由于農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故而,對此不能急于求成,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
3.1 適應市場需求,在服務與組織農民中教育農民。毛主席曾經說過,“嚴重的問題在于教育農民,我覺得在21世紀開局之年重溫這一論斷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3.2 突出雙基教育,在解決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成果中培養農民。要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努力培養出大批農村未來知識型農民。
3.3 五花八門辦學,在強化科技培訓與基礎教育中武裝農民。科技興農必先興農民。用科學技術武裝農民是提高農民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實現科技興農戰略的基本前提。
3.4 發揮示范效應,在扶持和造就一批優秀村干部隊伍中帶動農民。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干部是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帶頭人,要從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和諧發展的戰略高度,抓好村干部的培養。隨著農村綜合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不斷深入,對村干部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管理模式、服務本領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為當前培訓村干部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5 實行部門協作,在開展提高農民素質的“大合唱”中激勵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事關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各行各業應當廣泛參與,通力合作,全方位服務。
3.6 弘揚傳統文化,在建設文明鄉風的過程中塑造農民。要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竭力塑造出大批農村文明誠信型農民。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精神支柱。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配套工程,拿出適當的資金,投入適當的力量,使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等硬件設施和技術手段有一個大的改觀。
G725
A
1003-1650(2017)04-02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