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琨 高楊 辛俊彤
266000,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口腔科
先天性缺牙特指由牙胚發育障礙導致的牙齒數目減少。根據缺牙的數目,臨床上可分為少數牙缺失,缺牙1~5 顆;多數牙缺失,缺牙6 顆及以上;全口無牙畸形。根據全身檢查,可分為單純型,不伴有其他器官的發育異常;綜合征型,伴有其他器官的發育異常[1]。在單純型先天缺牙病例中,恒牙多數牙缺失的發病率為0.3%,乳牙缺失比較罕見[2]。多數牙缺失多為綜合征型,如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等,非綜合征型少見。
本文報道非綜合征型先天性多數牙缺失母女2 例,缺牙累及少數乳牙和多數恒牙。非綜合征型多數牙缺失患者,除了牙齒數目的異常,常伴發多種牙列異常如牙體形態發育畸形、牙位異常、咬合關系紊亂及口腔頜面部發育缺陷[3]。
患兒,女,5 歲3 個月,因“缺牙及反咬合”要求治療。既往史:既往體健,無全身系統性疾病,足月出生,否認母親懷孕期間異常疾病史、異常藥物或農藥接觸史、X線照射史;無拔牙史及口腔治療史,左下乳1和右下乳1近期自然脫落,繼承恒牙已萌出。父母否認近親結婚;其母有多數牙先天缺失;除其母外否認家族內其他患病者。


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

Ⅴ
患兒口腔衛生保持較好,家長口腔健康意識強,自出生來于當地定期口腔檢查,未有發現齲齒或外傷等致病因素,未有任何口腔治療,故可以排除齲壞或者外傷缺失牙這一因素。
X線片檢查(圖 2):可見恒牙(胚)只有患兒母親,女,30 歲。既往史:體健無明顯異常,無異常接觸史,無拔牙史,有長達20 年的活動義齒修復史。全身發育正常,職業為高中老師。口腔檢查(圖 3):口內可見牙齒 ,上下前牙對刃接觸,嚴重磨耗,牙冠短小變色。面像檢查(圖 3):側貌凹。

5 4 3 11 3 4 5 4 3 2 11 2 3 4 5

7 6 22 5 6 77 66 7
(缺失)。

圖 1 患兒口腔面像檢查

圖 2 患兒X線片影像
X線片檢查(圖 4):缺失,后牙區牙槽骨吸收明顯。

7 6 5 34 5 6 77 6 55 6 7
經檢查患兒爸爸(獨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姨(其母唯一的妹妹)、姨夫、及表妹(姨唯一的女兒)均無缺牙史及缺牙癥狀。否認其他家族成員有類似病史,但往上的前輩成員無法檢查確認。繪制遺傳家系圖如圖 5。

圖 3 患兒母親口腔面像檢查

圖 4 患兒母親X線片影像

圖 5 遺傳家系圖
牙齒發育的過程受遺傳和環境相互共同作用的影響,任何因素的改變都可能導致牙胚發育的失敗。單純型先天性缺牙一部分具有明確的遺傳學背景,可為常染色體顯性、隱性、X連鎖遺傳。隨著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目前已明確為單純性先天缺牙的致病基因有PAX9、MSX1、AX1N2及EDA基因等,并有各自不同好發牙位的特征[4]。先天性缺牙目前尚無法確定其準確原因,目前多認為是一種有遺傳和環境因素參與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本例母女2 人均患病有一定的遺傳學特征,但并無家族內近四代內其余成員患病。否認接觸過相似的異常藥物農藥等外界刺激。懷疑為某種原因導致母親體內影響牙齒發育的某種基因發生突變,并遺傳給女兒,導致母女雙雙都發病。這就需要進一步的基因檢查進行確認,進行進一步探討。
對患兒母親外周血進行基因檢查,檢測單純性先天缺牙PAX9基因測序,結果為:陽性、檢測到致病性的基因突變,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雜合突變,有50%的幾率遺傳給子代。該基因突變的解釋為:PAX9 c.91G>T p.(Glu31*),該突變為無義突變,翻譯產物蛋白質第31位氨基酸由谷氨酸變為終止密碼子,使蛋白質翻譯提前終止,認為是致病突變(2016.06.24經金域醫學檢驗中心,分子遺傳檢測報告)。
先天性多數牙缺失的治療可貫穿一生[5],早期治療以恢復口腔功能、維持咬合高度、促進面部發育為主,后期進行不同形式的正畸治療和義齒修復,包括活動、半活動、固定、種植義齒修復。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兒牙科、口腔內科、頜面外科、修復科、種植科多科室之間的合作治療,同時重視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