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di+Lau
刮痧是中國傳統自然療法之一,
在醫學尚未普及的年代,
一旦有頭暈身乏、傷風感冒等,
人們都會利用刮痧來治療身體不適,時至今日,
更有指刮痧可以排毒減肥,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究竟刮痧有何功效?
是否人人都適合刮痧?
注冊中醫師許懿清從中醫角度,
逐一拆解刮痧的種種疑問!
刮痧可以瘦身?
人體的毒素可以透過刮痧療法排出體外,同時有助清熱去濕,最近不少明星也以刮痧排毒,如鄭秀文曾在社交平臺上載背部布滿紅印的照片,指自己刮痧清除濕毒;容祖兒較早前也貼出手臂、鎖骨至胸口曾刮痧的相片,目的一樣是清毒去濕。
不過刮痧排毒不一定能減肥減肥,許醫師指靠刮痧減磅數,效果并非最好,但刮痧有去水腫、通經絡的作用,同時能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在外觀上,肌肉會變得結實,身形亦會較苗條,所以刮痧對修身較有效。
人人都適合刮痧?

刮痧與按摩的原理一樣,即使身體無病痛,都可以透過刮痧疏通經絡,幫助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基本上成人和小孩都可以刮痧,但皮膚有感染、潰瘍、外傷或有腫瘤的部位不能刮,若年齡兩歲以下,許醫師不建議進行刮痧,而為小朋友刮痧時,力度亦要較輕。另外,孕婦刮痧時,要注意腹部、腰部切勿刮痧,否則容易引起流產。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或全身重度浮腫等患者,絕不能刮痧,否則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而患有白血病、血小板低等出血性疾病,以及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刮痧必須加倍謹慎,最好還是聽從中醫師的意見。
刮痧后皮膚一定會紅腫?
中醫認為“痧”是形成諸多疾病和加速人體衰老的有害毒素,其會阻礙氣血運行及新陳代謝,引發身體組織器官病變,故中醫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刮痧時會將致病物質伴隨著紅細胞擠壓出來,因而形成皮下瘀血,這個過程稱為“出痧”。即使健康的人,刮痧均會令皮膚出現暗紅、紅色、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病重者“痧”會出得多而且顏色較深,相反病情較輕,“痧”出得少些,顏色也較淺。一般情況下,“痧”會在3至5天內逐漸消退,皮膚會回復正常,甚至因為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會令人的氣息變好。
刮痧力度越大越好?
刮痧可以根據針灸學上的補瀉手法,“補”即補充身體不足,“瀉”即將身體有害物質帶走。一般來說,順著經絡的行進為補刮,逆著經絡則為瀉刮。刮痧工具可用邊緣圓滑的物品,如匙羹,但若作長期治療,用刮痧板會較為適合,刮痧前,若怕疼痛,可先泡熱水澡或熱敷再刮痧,而為防止刮損皮膚,須涂上香油或潤膚乳,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力度方面,若是要清熱去濕或治療肌肉痛,力度要強一些,相反若只打算紓緩不適,力度可稍輕,不必強出痧;使用補瀉手法進行刮痧,瀉刮每個部位一般要3-5分鐘,補刮則要5-10分鐘。
刮痧要注重保暖?
因刮痧時會打通經絡,加上氣血運行較快,此時一旦感染風邪,病情會較為嚴重,故刮痧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冬天,夏天刮痧時,則應避免風扇或冷氣直接吹向刮痧位置,出痧后30分鐘內亦忌用冷水洗澡。刮痧后,宜飲用暖水,并休息15至20分鐘,以補充體內消耗的津液,促進新陳代謝,排出毒素,出痧后三日內,忌凍飲及進食會誘發皮膚敏感的食物,如蝦、蟹、鴨、鵝、辛辣及煎炸等食物,畢竟刮痧是透過觸及皮膚來進行,避免增加患濕疹等皮膚病的機會。此外,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刮痧,再次刮痧時間約需相隔3至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