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博
摘 要:亞歷山大大帝是古代馬其頓帝國國王,也是亞歷山大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他率領軍隊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世界才是他的舞臺,他英勇善戰的天性和獨具特色的戰略戰術,以及君主特有的懷仁,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亞歷山大的征戰對后世的影響深遠。
關鍵詞:亞歷山大;東征;影響
中圖分類號:K5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029-02
亞歷山大大帝生于公元前356年,卒于公元前323年,出生于馬其頓王國,是國王腓力的兒子。他建立的政權僅是曇花一現,但在文化上卻產生很大影響。由于他迅速取得古希臘分立城邦的領導權,并以崇仰的態度吸收希臘文化,因此他幾乎是不知不覺地就將希臘的語言和文明帶到他所經過的地方。他征服了波斯帝國,橫掃伊朗高原心臟地帶、扎格洛斯山脈與地中海整個閃語地區,以及希臘人、利夏人、卡里亞人和其他許多民族聚居的小亞細亞地區。他所遺留下來的世界,很快被幾位繼位者瓜分,他們仍以希臘語作為溝通媒介。亞歷山大本人并沒用留下什么著作,很多史料記載也存在偏頗。本文將以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①為線索來探究亞歷山大東征成功的主要原因。阿里安是一位哲學家、元老院議員和軍人,在哈德良朝以希臘文寫作。阿里安說:“他寫《亞歷山大遠征記》所用的史料,最主要的來自托勒密·索特的作品。托勒密是亞歷山重要將領,他的作品是以普羅塔克之《希臘羅馬名人傳》及訥波斯之《外邦名將傳》為依據的。”{2}所以即使阿里安對托勒密的迷信存在一定錯誤,但也比其他以傳聞為依據的著作更有說服力。“關于評價馬其頓亞歷山大本人及其活動的歷史作用問題,早就被他同時代的人提出來了,而且至今仍有其意義”,{3}人們在不間斷地探究亞歷山大其人其事。普羅塔克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鴻運》中塑造了理想化的亞歷山大形象,而反馬其頓的文獻則指出亞歷山大毫無道德,僅把他的殘忍與血腥呈現出來。筆者僅從其東征的過程來探尋其成功的原因,并淺談其意義。
一、征戰的主要過程
(一)從格拉尼庫河之戰到攻陷推羅
戰爭的頭兩年中,亞歷山大與波斯人打了兩次對陣戰:一次為公元前334年5月對陣于格拉尼庫河畔,另一次為前333年11月對陣于奇里乞亞的伊蘇斯。這兩次戰斗都是馬其頓人獲得了勝利。期間波斯人成功地進行了兩次極具威脅的反擊:一次是格拉尼庫河戰役后在小亞細亞沿海地區的反擊,另一次為伊蘇斯戰役后在小亞細亞腹地的反擊。公元前332年夏是亞歷山大遠征的轉折點,他的后方第一次得到鞏固。在波斯人強大海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的部隊便渡過了海峽,于公元前334年5月大破波斯駐小亞細亞的部隊。公元前334年夏,亞歷山大在米利都解散艦隊,決定在陸地上與阿契美尼德海軍對抗。公元前334年秋,亞歷山大以哈利卡納蘇斯為基地,發動了冬季戰役,雖然遭到阿斯庇多斯等幾個城邦的抵抗,最后還是奪取了呂西亞和潘菲利亞沿海地區,并任命朋友尼阿卡斯為新征服的呂西亞—潘菲利亞的總督。公元前333年5-6月,亞歷山大攻占奇里乞亞,奪去了卡帕多西亞西部,建了一個省。后來亞歷山大又攻占了腓尼基地區,這讓波斯海軍失去了所有的基地。公元前333年底,亞歷山大兵抵推羅,于前332年間決定圍困推羅。公元前332年春,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腓尼基艦隊和塞浦路斯艦隊脫離波斯海軍投靠亞歷山大,幾星期后,推羅被攻陷。這時,亞歷山大真正實現了他在米利都制定的計劃,取得了海上控制權。
(二)往返推羅
第二年,亞歷山大的兩大敵人加緊備戰,都希望取得勝利。亞歷山大奪去了埃及以后又折回推羅,向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進軍。亞歷山大穩固后方之后,持續爭奪腓尼基沿海地域,遭到了加沙總督巴蒂斯頑強抵抗。至前332年11月,推羅的悲劇在此重演,加沙人遭到屠殺淪為奴隸。同時,馬其頓艦隊又攻占了被波斯人占領的各島嶼和島嶼城市。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改組政府之后離開埃及,返回推羅,途中血腥鎮壓了撒瑪利亞兵變。
(三)大流士的末日與希臘的徹底歸順
亞歷山大的雄心就是戰勝并活捉大流士。前331年10月,亞歷山大取得高加米拉戰役的勝利,盡管軍隊多次強行軍,累的筋疲力盡,也未能俘獲大流士。由于波斯境內持續不斷的反抗,亞歷山大依然沒有辦法進攻伊朗高原各地。前330年春,亞歷山大攻占波斯波利斯后,才得以從伊朗西部脫身。大流士身邊的大臣眾叛親離,公元前330年其部眾在希系卡尼亞誅殺了大流士。
(四)征服印度和波斯灣
東部各省征服以后,亞歷山大開始了征服印度之行。經過長途跋涉,馬其頓大軍于公元前326年春到達印度河,7月在希達斯河畔打敗印度王波魯斯,這場進攻也是馬其頓軍隊在亞洲最艱難的一仗。之后亞歷山大開辟新路線,乘船順印度河而下經波斯灣返回,沿途以野蠻手段征服了好幾個印度部隊,控制了連接印度和波斯灣的海上通道。
從印度返回后,亞歷山大仍然十分忙碌:繼續推行統治波斯灣的計劃;鎮壓拒絕稱臣的部族;在蘇薩舉行婚禮,建立一支馬其頓—伊朗軍隊。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去世。
二、東征成功的原因
(一)性格決定命運,天賦成就未來
勇敢是軍隊必須具備的素質,在歷次征戰中,亞歷山大不僅善戰,而且勇猛。《亞歷山大遠征記》:“亞歷山大一個人站在城墻上,因為沒有一個印度人敢接近他,于是他們就從附近的城樓里紛紛向他射箭。……有幾個印度人沖過來要跟他肉搏,他揮動寶劍連扎帶砍都給撂倒。甚至連大膽前來攻擊他的印度總司令也被他砍死。”亞歷山大如此勇猛的性格遺傳于他的父母以及受其生長環境的影響。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國王:“若不是被刺,他的業績或許會超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4}亞歷山大師從亞里士多德,腓力希望把亞歷山大培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統治者。因此,一方面對亞歷山大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給他講授兵法;另一方面,為培養亞歷山大的哲人思維、統帥才能和詩人激情,派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教育亞歷山大。{5}亞歷山大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統治和征服有著熱切的欲望和激情。
(二)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亞歷山大始終狠抓部隊的戰術和技術訓練,并不斷創新技術,改進戰法。他用兵之妙在于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戰法,不墨守成規。他既善于指揮大部隊對陣廝殺,又善于指揮小部隊打遭遇戰。他、方陣戰術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一般采用矩形,有時也可采用正方形或其他陣形,還采用楔形攻擊側翼。既減少了人員傷亡,又給敵方造成巨大殺傷,使敵聞風而逃。⑥善于掌握戰爭的時機,比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當獲悉達塔米斯率波斯戰船十艘在錫夫諾斯島附近拋錨時,就趁黑夜親自率領戰船十五艘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發起攻擊。⑦亞歷山大也是個足智多謀的將軍,他的許多計策都是隨機應變的結果,并屢試不爽。在西羅征戰波斯的過程中,正值冬天,引水入城的渠道里的水很淺,亞歷山大就切斷其水源,過了一天,敵人就因缺水而向亞歷山大投降。⑧
(三)君主的仁懷
亞歷山大對待自己的臣民、士兵非常寬容、愛護。“他對待朋友的溫柔和關切有如常人對待戀人一般。我們所知道的政治家—更不用提到將軍了—有他那樣純樸的可靠的好心腸、坦誠的感情和心意,或是連對似曾相識的人和敵人也一樣慷慨”。{9}一次,亞歷山大因為生病,一位叫菲利普的大夫建議他吃猛藥大瀉。在他要喝藥的時候,收到了一位忠心耿耿大臣的紙條,說大夫可能在藥中下毒。亞歷山大就讓菲利普當眾將紙條的內容讀出來,但亞歷山大還是把藥喝下去了。亞歷山大也非常注重和士兵的關系,關心照顧他們并經常鼓舞他們的士氣。公元前334年初冬,小亞細亞寒風凜冽,像亞歷山大這樣22歲還不思娶親的年輕人畢竟太少。據統計,約有2000名青年官兵趕在東征前娶了媳婦,他們隨軍出發時,新娘們都含淚立在大路兩旁給他們送行。她們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這一去何時才能回到自己身邊。而新郎們則強作鎮靜,向自己的新娘揮揮手就消失在浩浩蕩蕩的大軍之中了。這些情景,亞歷山大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亞歷山大對人才也是非常的愛惜的。曾被腓力二世流放的人才,在腓力二世去世后,依然得到了亞歷山大的重用。{10}亞歷山大對被征服地區也很少進行肆意的破壞。亞歷山大的軍隊的英勇善戰、團結一致就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亞歷山大是一個聰明的人,懂得利用宗教和預言為自己造勢。亞歷山大被譽為阿蒙之子,他經常進行宗教祭祀活動。他也十分相信占卜者的預言。{11}“不久前一直在刮強勁的南風,但后來果然刮起北風,使行軍順利而迅速”,這樣的好事非誰都會遇到,難道真有神靈在幫助亞歷山大嗎?
三、對東征成功的評價
獅子率領的羊群的戰斗力,遠勝由羊率領的獅子的戰斗力——亞歷山大。這樣一個獅子領率領馬其頓軍隊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智勇過人,舉世罕見。在思想上,他胸懷大志,一心追求榮華顯赫;戰略戰術上,他足智多謀,機動靈活,英明果斷;在行動上,他英勇頑強,身先士卒。在戰爭中,他曾多次受傷,而且有兩次謠傳他已經陣亡,但是,他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史料記載,他是唯一一位沒有打過敗仗的常勝統帥。雖然亞歷山大遠征是侵略戰爭,在遠征中攻城掠地,洗劫焚毀了亞洲一些古城,屠殺了不少和平居民,使大批居民淪為奴隸,給東方一些國家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從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來看,亞歷山大也的確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說:“希臘內部極盛時代是伯利克里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普魯塔克說,在他的統治下,各民族忘卻了彼此的世仇和自身的無力。{12}重溫亞歷山大東征歷程,使人受益匪淺。
注 釋:
①{2}{6}{7}{8}{10}阿里安.亞歷山大[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18,51-52,122,89.
{3}世界歷史百科全書(人物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 25.
{4}馬世力.世界史綱(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1.
{5}劉聰.稱雄一世德名將——亞歷山大[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27.
{9}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希臘的生活[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396.
{11}理查德·斯通曼.亞歷山大大帝[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32.
{12}Pierre Briant.亞歷山大大帝在版圖的最前線[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