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剛
摘 要:2015年6月本鋼能源管控中心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統建成后,系統充分發揮了其功能并實現了對能源系統實行集中監控和有效管理。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實踐,本鋼能源管控中心系統在水系統平衡改善、水系統運行過程改善以及水系統用水效率改善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其實踐經驗和技術成果,可以給予從事EMS和給排水系統的專業人員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EMS;工業水平;經濟運行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隨著現代工業企業技術的革新與發展,企業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能源成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能源的消耗直接影響產品的成本,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為此,各類大型鋼鐵企業紛紛建設和投入使用能源管控中心系統。經多年努力建設,2015年6月本鋼能源管控中心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本鋼能源管理系統的建設,是實現本鋼能源管理技術發展的重大措施,對提高本鋼能源管理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總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本鋼能源管控中心建成后工業給排水系統的功能改進
本鋼能源管控中心系統(下稱EMS系統)未上線前,本鋼工業給排水系統調度基本為“盲調”,其調度臺主要依托電話掌握整個系統的運行數據,調度員利用經驗指揮和管理系統的運行情況。該調度系統存在嚴重的數據粗略性和反饋滯后性等諸多缺陷,其不僅遠遠達不到經濟運行的要求,并且還會給系統的平穩性和安全性造成較大隱患。EMS系統建成后,實現了對能源系統實行集中監控和有效管理。EMS系統對本鋼電力系統、動力系統和給排水系統數據實行集中監控和管理。通過對能源系統實行集中監測和控制,實現從能源數據采集──過程監控──能源介質消耗分析──能耗管理等全過程自動化、高效化、科學化管理。現今EMS系統可為工業給排水專業調度員提供全中文、友好的人機界面。畫面設計布局和線條協調,顏色清晰,并符合傳統習慣以及有關的行業要求。每個子畫面能夠保證監控對象的完整性、獨立性與相互關聯性,并提供潮流監控畫面、操作畫面、實時曲線、參數設定等功能,供調度人員使用。充分展示如下作用:(1)通過對能源系統集中監控,大幅度提高企業能源系統勞動生產率。(2)運用EMS系統強大的功能和手段對各能源介質實現有效在線調控,充分利用企業現有能源,確保系統經濟合理運行,節能和環保效益貢獻突出。(3)在能源系統異常和事故時,EMS系統通過集中監控做出及時、快速和準確地處置,把能源系統故障所造成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確保能源系統穩定運行。(4)基礎能源管理從管理的角度,實現對能源的質量、工序能耗和運行管理的前端控制和評估,從而為本鋼能源管理的持續改進提供方向。
2. EMS平臺下水系統平衡改善
依托EMS系統的強大功能,結合本鋼水系統工藝技術特點,從整體角度監測和分析各工序供水方式以及水的綜合利用進而找出優化的水系統平衡和供水方案。EMS系統能夠監視各級用水設備及運轉狀態,通過對用水總量、各系統單元以及外排水之間的定量關系,幫助決策者及能源管理者制定出用水定額標準以及各廠礦的用水計劃,改變了傳統的按需供水方針,而是利用經濟杠桿和管理政策調動各廠礦的節水節能積極性。EMS系統在這一過程中提供了強大的功能保障,包括了提供準確及時的計量,確保科學反映各工序的水消耗。EMS系統的實時監視不僅能夠及時發現大量能源浪費或異常事故狀態,還能夠切實起到了監督作用,使得瞞報、造假等現象大大降低。此外其強大的歷史趨勢曲線能夠幫助相關技術人員挖掘節水潛力進而進行實施驗證。
3. EMS平臺下水系統運行過程改善
EMS系統上線運行前,對于水系統運行的過程管理大多停留在了事后管理,即重點為發現問題后進行原因分析并重視對結果的追求,其顯然滿足不了企業對經營目標和管理目標的要求。EMS平臺上線后,使得企業在追求事中控制或事前準備上有了功能保障。在EMS系統當中建立了各級水系統布置和平衡圖,并能夠根據各類信息的匯總建立起在線運行供需動態平衡,使得各用戶能夠得到了合理的水質和水量要求。一旦發生供需矛盾及運行調整,調度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控動態并與用水單位及時溝通,以最快的速度實時調整供水方式進而有效控制事中的工業水消耗。
4. EMS平臺下水系統用水效率改善
通過串聯整合分析并幫助整個系統推行串級供水,其能夠有效地將水質和水量指標有機結合起來。一年來,本鋼利用EMS系統分析和改善多項串級供水方式,為降低工業水消耗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利用EMS平臺的監視功能,規范用戶的用能紀律,減少供用不平衡導致管網的壓力波動。利用EMS平臺的監視和記錄功能,為公司上級部門提供重點用戶節能,管網運行,用戶外排水等相關基礎性數據,幫助上級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
結論
本鋼EMS系統的建設和投入極大地改善了本鋼能源介質調度運行方式。一年多來,本鋼利用EMS強大的信息化、自動化等功能在工業給排水系統的經濟運行中取得了諸多節能降耗的實踐。
參考文獻
[1]李靜嚴.濟鋼能源管控中心水資源監控與調度[J].電氣時代,2009(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