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摘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了反腐工作力度,嚴厲懲治腐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黨內的政治生態也有了可喜的改觀。但是,要根本治理中國的腐敗問題,必須通過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和黨內監督制度建設,必須通過國家的反腐法制體系建設、國家反腐機構建設和社會監督機制建設,也就是要通過加強黨和國家的制度化反腐體制建設,才能鏟除中國腐敗產生的根源,建設起特色中國的廉潔政治。
[關鍵詞]制度化反腐 政治腐敗 黨內監督制度 國家監督制度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政治腐敗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常見現象,特別是在其經濟發展快速時期尤為嚴重。中國現代化發展非常迅速,同時腐敗問題也比較突出,已危及到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加大反腐工作力度,建設廉潔政治,是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的重大決策,迄今為止反腐工作已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如何進一步從制度化建設人手解決腐敗之源,成為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項新課題。
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成效與面臨的新挑戰
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甫一上臺,在國內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除了經濟增長下行和發展轉型的巨大壓力外,政治上貪腐之風泛濫,官場亂象環生,尤其是個別中高級領導干部的違紀違法現象觸目驚心。政治腐敗還擴散到社會,滲透到醫療、教育和文化等各行各業,常常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出現,增加了中國社會的不穩定,威脅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正是痛感于腐敗已經讓中共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局面,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來肅貪反腐。經過四年的努力,反腐工作卓有成效,一批貪腐分子已受到法律的嚴厲懲處。中央雷厲風行的強力反腐行動,給長期沉湎于貪腐奢靡之風中的中國官場帶來了極大震動,黨內政治生態煥然一新,初步達到了“不敢腐的氛圍總體形成”的目標。
我們在為反腐大見成效欣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反腐工作并來大功告成,因為目前進行的主要還是運動式反腐,還不能治本。事實上,各種既得利益,還在通過各種手段,來相互輸送利益、抵制反腐和抗拒改革;黨內政治生活中不僅存在著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經濟腐敗問題,而且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等非組織活動問題。中央在強力“打虎”的同時,也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廉政法規,并強調要從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抓起,力圖將反腐推上標本兼治的軌道。不過,在宮本位和特權思想侵蝕的中國社會,由于歷史上缺乏尊重、信任、遵守和維護制度規則的文化,所以有效制約權力的制度絕非通過幾個條例法規就能馬上實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為從嚴治黨制定的各類條例法規并不少,但在多數情況下都形同虛設,原因是沒有建立起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反腐制度體系,沒有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沒有形成讓人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由于中國腐敗的根源是欠佳的政治生態和欠完善的制度建設,前者關系到黨的監督制度建設,后者關系到國家的監督制度建設,因此必須通過黨和國家的監督制度建設來解決腐敗問題。
必須加強黨內監督制度的建設
作為中國的執政黨,迄今為止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8800多萬名黨員和440多萬個黨組織的世界第一大黨,因此黨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治理績效。長期以來,我們在管黨治黨上特別強調對黨員的理想教育,強調領導千部要樹立共戶主義信仰和道德,強調官員的良好官風和清廉作風,以此來約束黨員干部的個人行為。但是,在中國今天這樣一個市場經濟主導、人情觀念盛行和官員權力很大的復雜社會里,以上制約方式已經不能完全解決黨內猖獗的腐敗問題,必須要有新的黨內監督方式才可。
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實踐,充分暴露了黨內在組織紀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寬松軟問題。為此,黨中央本著“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的理念,強調用紀律從嚴治吏、抓關鍵少數,特別是要加強對黨內高層干部權力的約束和監督。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實行依法治國就必須依規治黨,嚴格執行黨的紀律是執政黨能夠有效治國理政的前提。十八大以來所推出的八項規定和開展的三次學習教育活動,都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強調紀律和規矩是管黨治黨的尺子和不可逾越的底線,要用它們管住全黨大多數。
在強調紀律建設的同時,黨中央陸續出臺或修訂了黨內法規50多部,使制度治黨的籠子越扎越緊。其中《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修訂后,理順了巡視的對象、任務和紀律;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一個重在立德,樹立道德高標準,一個重在立規,劃出紀律的紅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重點解決部分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不但當、亂擔當的問題,以問責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這四個文件形成了以黨章為遵循、以責任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對黨員干部“辦公室內外、八小時內外”的黨紀、政德、家風提出了明確要求。而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進入了全面制度化的新階段,黨內監督逐步向源頭治理和防患于未然的深層次挺進。
必須加強國家監督制度的建設
加強黨內監督制度建設,用黨紀和黨規來約束和監督黨員干部,固然能夠形成不敢腐的政治氛圍,但難以完全達到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標,還會有人在反腐高壓態勢下心存僥幸地進行腐敗活動,原因是黨內監督還只是同體監督,難免存在著監督不到的死角。若要從根源上解決腐敗產生的土壤,就必須進行體制改革,把黨內反腐制度建設與國家反腐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國家監督制度建設大致包括國家反腐法制建設、國家反腐機構建設和社會監督機制建設。
一是要完善國家的反腐法律體系。法治既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反腐標本兼治的基本途徑。如果我們能夠為官員制定出包括禁止性法規、預防性法規和反腐敗懲治性法規在內的法律體系,那么就可以為他們劃出一條廉潔與否的紅線,降低腐敗發生的概率。這些法律的內容應當包括:禁止官員經商和兼職,禁止官員收禮索賄,要求官員個人有關事項公開透明,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民眾有對黨員千部財產和權力監督的非常強烈要求,假如能夠通過立法推進官員個人財產公示,那么毋庸置疑會大幅提高權力腐敗的門檻和成本,從而減少腐敗的數量,對人民大眾、官員本人和黨與國家都大有好處。
二是要建立起相對獨立、有權威、體系完備和強有力的國家反腐機構。十八大以來黨的紀檢制度在不斷改進,特別是強化了紀委的垂直化管理和建立了巡視制度,使紀委在反腐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反腐工作才有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驕人成績。但是,我們也必須得承認還存在著反腐的體制機制不順問題,還沒有建立起一個長期有效的監督公共權力和懲治腐敗的強力機構。因此,我們應當在現有反腐體制的基礎上,整合反腐機構的力量,建立起一個直屬最高權力機關領導和自成體系的強大的國家反腐機構,以免受地方勢力和既得利益的干擾,真正能夠對公共權力實行全方位的監督。即將在北京等地試點的監察委員會制度,或許是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國家反腐機構的有益探索。
三是要加強社會監督機制的建設。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反腐的最佳途徑就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全社會的力量來對權力的運行進行監督。因此,除了需要制度透明和政務公開外,還需要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對政府和官員的監督權利,暢通它們監督公共權力的渠道,以形成包括公眾監督和新聞監督在內的嚴密監督網絡。客觀而言,在今天的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及參與渠道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保障,新聞媒體的社會監督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這在一定程度上減低了我國治理腐敗的效應。為此,我們應該通過深化改革,保證公民的個人權利,加快公民社會的建設,給于新聞媒體一定的自由和獨立性。如果這些方面都取得了進展,那么腐敗行為在中國將無處可遁。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參考文獻]
①[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