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
[摘要]文章圍繞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構建中的作用和實現路徑進行分析,從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中的價值分析開始,繼而對協商民主體系中發展社會組織的兩個困境進行了探討,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力求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社會組織 協商民主 實現路徑
[中國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內生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并且在我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民主形式。習近平同志在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民主實現形式。協商民主,就是中國人民創造的重要民主形式,成為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途徑”。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治國理政要堅持在人民內部進行廣泛協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和凝聚共識,要實現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只有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過程中,培育獨立性較強的社會組織,形成良性互動機制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構建中的價值
協商民主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學者約瑟夫,畢賽特的研究論文,他在1980年發表了《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后被廣泛地應用和不斷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雖然借鑒了其研究,但是內涵和實踐起源都與其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最早起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得到不斷的發展。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
在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中,首先要明確幾個關鍵點:一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明確責任和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但是也一樣要明確公共事務治理中政府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強黨組織和人大、政協和諧治理的能力。三是促進公民社會的成長,重視教育以及提高公民素質是促進公民社會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四是培育和完善獨立性強的民間組織。讓政府授權,民間組織獨立,這樣產生的效應才能互補。
協商民主具有幾個特點:其一是協商主體的廣泛性,協商民主相比于政治協商,其主體不但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和各個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代表人士,也包含了社會各階層群眾,其涵蓋面非常之廣。其二是協商渠道的多元化,與政治協商相比,協商民主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進行直接協商,或是人民政協委托政協渠道同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協商,而且還包括了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協商。其三是協商民主形式多樣化,內容也進一步擴展,不僅僅是對重大方針政策的協商,更加貼近群眾切身的利益。十八人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協商民主作為制度層面的建設任務提出來還是一種新的創制,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規制,包括新制度的設置和新政策的制定,其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存在較大空間。正因為協商民主的特點,以及協商民主制度還需要不斷的完善,所以本研究才提出,社會組織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協商民主體系中發展社會組織的困境
社會組織在社會科學中具備兩種含義,廣義上就是指人們從事共同活動的群體形式,比如政府,學校等。而狹義上社會組織就是有特定目標而且有意識組合的社會群體,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是狹義上對社會組織的定義,也就是社會組織包含了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發展和公民社會理論之間存在很大的聯系,其發展核心就是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模式。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性也得到政治發展理論強力支持。因此公民參與、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是拓展協商民主,促進創新轉型的基本變量。
而從當前來看,我國的社會組織發展有其先天困境,主要包含如下兩個方面:
社會組織有特定的目標,但是由于外在環境以及內部人員知識結構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對輸入知識形成了不同輸出,可以說,我國社會組織的內部結構比較松散,形式比較自由化。比如民主選舉的不規范性,因為社會組織內部制度的不規范,所以導致一些組織的選舉基本流于形式,存在著黑箱操作,指定候選《等問題,這就給社會組織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帶來了困境。
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中參與度低、民主意識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社會民主的發展和壯大還存在著依賴政府的思維,比如一些傳統文化組織,長期依賴政府財政補貼,自己不考慮收益問題,成為了既不理性,也不從經濟出發的一類社會組織。而政府要構建市場經濟的和諧秩序,必須要首先鼓勵公平競爭,只有公平競爭,才能使得市場經濟勃發生機。協商民主建構的前提和假設就是理性、協商倫理和制度保證,但是在完全競爭中,主體常常呈現出非理陸,政治能力也非常薄弱。
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構建中的作用發揮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特色的民主政治,在不斷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中,做了中國特色的優化和選擇,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構建中產生了民主懇談會、社區議事會等各種形式,各種形式的出現都與我國體制協商制度的存在分不開,并且也要依賴于社會化、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
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社會組織能夠在創建協商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礎中成為一種力量,社會組織代表公共利益,或者是代表不同利益群體,能夠在多元化的視角下去解決社會矛盾,為社會新的公共空間建構提供契機。第二是社會要建立與政府的互動和合作,這種關系可以改革和創新公共管理的模式。第三是社會組織要保持自身健康和成熟發展,更好的發揮其公益性、互益性、志愿性的功能與作用;第四是社會組織的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利于為特殊利益代言,可避免國家利益在國際決策過程中的失語。
發展民主懇談形式,健全表達機制。民主懇談會能夠更好聽取人民的意見,改善了過去領導千部對于民意的想當然的做法,使得政府在做決策的過程當中更加的注重民主,作出的決策也更為科學。所以要不斷的完善民主懇談會的形式,加強民主懇談會的實效性。對社會組織參與協商民主的過程中,首先要擴大公民表達的渠道。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網絡議事也已經成為了可能,加上微信公眾號、信箱等各種方式,都可以組合運用起來。對社會組織內部所反映的問題,了解事由后,要對其進行民事、行政、法律救濟的方法進行幫助和解決,并且逐步將勞動保障、婚姻家庭、食品安全等民生方面的重要事項都納入到法律援助的事項范圍中去,對困難群眾要采取各種方法進行幫助。
培育協商文化,營造民主氛圍。政府主體在推進民主政治體制的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積極的、穩步的方式來進行,爭取建設成功更廣泛、更充分的民主制度。并且要對民主制度及其工作機制加以完善,在社會組織內部,要盡量建立健全協商民主的長效機制,比如開展一些交流,如懇談會等,更大范圍的了解人民群眾訴求。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管系)
[注:本文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術校級創新支持計劃項目“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體系構建申的作用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90803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黃志勇、符龍龍:《論我國公民社會的構建——以廣東省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管理為視角》,《前沿》,2014年第Z3期。
②孔德永:《社會轉型與當代中國公民的政治認同》,《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4期。
③俞可平:《讓國家回歸社會——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社會的觀點》,《理論視野》,2013年第9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