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盛萍
[摘要]近年來江西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加快,農地規模經營卻面臨一定困境,主要有農地流轉問題較多、農村富余勞動力難轉移、農民傳統小農意識深重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完善等。筆者通過分析江西農地規模經營現狀及問題,探討了江西農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可行性,并提出江西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大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要努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等政策建議。
[關鍵字]土地 經營權流轉 規模經營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必須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解決好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問題。作為農業大省,江西根據自身的農業發展實際,提出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用于規范和引導江西省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正常運行。然而,江西目前的農地規模經營面臨諸多問題,如農地流轉機制不合理、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為適應農業現代化需求,發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江西農地實行經營規模化勢在必行。
江西農地規模經營現狀及問題
2014年江西省擁有耕地資源5570.75千公頃。但由于江西人多地少,山區縣較多,人均承包耕地僅1畝左右,農地經營的現狀總體表現為小規模、分散化的土地經營特點,阻礙了農地規模經營的發展。為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江西從2014年起開始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兩年的成果顯示,農地流轉速度加快,規模經營明顯擴大。江西現代農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但也面臨著不少困境,主要表現為:
農地流轉問題較多。一是農地流轉行為不規范。目前土地大多是農戶之間自發流轉,通常以口頭協議的方式進行,缺乏合同來規范,給農地經營帶來了極大的不隱定性。少數農民即使有合同也存在手續不規范等問題,對雙方權利義務以及違約責任等缺乏明確規定。二是農地流轉機制不完善。一直以來,江西都缺乏統一規范的農地流轉市場,土地出讓者與受讓者之間無法互通信息。同時,江西缺乏與之相應的合理價格評估和補償機制,這使得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得不到相應的利益,大大降低了農地流轉的積極性。三是農地流轉規模不大。至今還有很多農民不肯轉讓自己手中的土地。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困難。2014年底的數據顯示,江西農村勞動力中在外從業的人有822.4萬,比前一年增長4.2%。這表明江西的農村勞動力也符合產業調整的一般規律,即不斷地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雖然全省勞動力就業轉移持續加快,但是純粹務農的農民很大部分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礙于自身能力問題難實現轉移。江西省農業勞動力從人數上看需要轉移,從結構上又很難轉移,存在“勞動力轉移悖論”現象。解決此困境的關鍵在于,培育新型農民隊伍,提升他們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
農民本身對流轉政策不熟悉。調研發現,一些基層政府甚少宣傳農地流轉政策,基層千部自身也對農地流轉政策理解不深,認為農地流轉應由農戶和承包戶自由協商。由于流轉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民無法熟悉農地流轉政策,少數農民誤認為農地流轉就是收回農民手中的承包地進行重新調整,所以流轉土地可能要承受失去土地的風險。此外,農民本身受傳統小農經濟意識束縛,還不具備較高的規模經營意識,也不太愿意流轉土地,加入農地規模經營的隊伍。
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的完善程度關系到單位農戶擴大土地經營的規模。相關研究顯示,在其他條件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農地經營規模大小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功能大小呈正相關。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涵蓋了農業生產前、中、后等多個領域,然而目前的相關農業部門雜亂,服務于農地規模經營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進程緩慢。
江西農地規模化經營可行性
江西實現農地規模經營的道路上困難不少,但現實中江西也具備了一些發展農地規模經營的有利條件,比如農業技術裝備改良、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以及農地承包經營權加速流轉。總的來說,具備實行農地規模經營的較高可行性。
首先,農地規模經營是符合國際經驗一般規律的。國際上已經有不少發達國家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其歷程表明,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業經營通常以家庭經營為基本形式。例如,大中規模的農場是歐美國家的主體,小規模的農戶是東亞國家的主體。雖然二者有區別,但是都呈現出以家庭農場為主體、多種規模經營方式共存的特征。按照世界農業發展軌跡,江西農業經營也將出現規模農戶與傳統承包戶長期共存的態勢。
其次,省內農地規模經營的時機逐漸成熟。近幾年,江西省農民對農地的依賴性有所降低,歸因子江西省農民在外從業勞動力的人數攀升,這一點為農地流轉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通過互換并地的方式化解耕地細碎分化難題,為農地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厘清農地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權在農地流轉中的權利關系和實現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鑒于江西具備了實現農地規模經營的相關條件,通過總結國內已有的以及國外其他國家相關的經驗將有利于我們探索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
對江西農地規模化經營的建議
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推進農地經營權流轉。一要完善土地產權制度。確保農地承包經營權,明晰土地產權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合理解決土地經營權糾紛。二要規范土地流轉行為。農地流轉要以農戶自愿轉讓為前提,按照規范的程序在出讓者與受讓者之間流轉,大致包括流轉地的申報、雙方洽談、訂立書面合同、機構鑒證、登記備案。三要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為了突破土地流轉的地域限制,鄉鎮級別政府可以專門設立土地信托服務,村子的土地信托服務可由村委會擔任,利于統一農地流轉市場的形成。四要創新土地流轉形式。雖然目前各地的流轉方式有很多,比如轉包、互換、轉讓、股份制合作及租賃等等,但是土地流轉絕非局限于已有的這些形式,還會有更多的方式能夠搞活流轉。
要大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一要在江西建立面向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應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就業安置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有序轉移。二要構建江西省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機制。對那些準備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就業培訓,增強其自身的職業技能,提高轉移速度;或者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引導農民工掌握職業技能,建設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為了打破城鄉就業的不平等,可以逐步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體制。三要加快城鎮化步伐。戶籍制度改革步子要加快,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真正實現城鎮化,讓農民變成城市永久居民,才能讓他們徹底脫離土地,擴大經營規模。江西應當響應中央號召,加快戶籍改革和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要努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一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中低產田的改造、旱澇保收高標準糧田的建設等。尤其注重小型農用水利建設,設立專項資金用來農田節水,增加對建設早作節水農業的投入。然后,加快建設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二要強化政府扶持力度。總體而言,政府應當通過采取措施來為農地規模經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首先,可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其次,政府出臺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例如,對實行規模經營的主體,頒布政策優惠其稅費和貸款;農業補貼政策除了以前的三項補貼,可以增加面向農地規模經營主體的專項補貼。最后,強化金融信貸的支持。政策性金融機構、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確保農地規模經營資金鏈的正常運行。三要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江西應建立多元化農業推廣體系,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參與的基礎上,引導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合作組織共同參與進來,開展相互協作,在增加公益性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放開經營性服務項目。四要防范農業風險。明確政策性保險參與農業保險的主導地位。其余的參與主體,比如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甚至是農戶,可以共同參與,發揮農業保險保障生產的作用,提升農業經營者收入水平。
(作者為南昌工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耿玉春、邸煥雙、房樹賢:《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基本思路》,《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