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中國收藏》雜志記者發稿,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評選工作已塵埃落定。
據了解,自去年12月12日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官方網站公布評選名單以來,業內對此復雜情緒交織,一方面,聞訊后,不少榜上有名者陸續收到了身邊親朋好友的祝賀,喜氣洋洋;另一方面,有人卻對這份名單的數量有些擔憂。一時間,有關評選的話題又一次被業內所熱議。
| 評選頭銜有波折 |
據悉,此次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評選工作啟動,最初并不如想像中那般順利。
有消息稱,在啟動前的籌備工作中,此次評選的原本頭銜不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而是“中國工美藝術大師”。去年4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下發了一份通知文件,叫停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關于“中國工美藝術大師”的評選,理由是事先協會未就此次評選上報至輕工業聯合會,且評選的頭銜容易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混淆,同時表示要在請示人社部明確具體規范后再開始此項工作。
就在業內原本以為此次評選可能會被擱淺,去年5月下旬,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再次發文,稱鑒于評選工作符合《關于規范行業協會開展行業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且具有一定的評選工作基礎,因此同意“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評選。
細心的業內人士發現,從被叫停到通過批復,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先后兩份文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評選頭銜多加了“行業”二字。
| 另一種“國大師”? |
實際上,上述波折深究起來,恐怕還是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有關。
至今為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已評出了六屆,由于這項評選是國務院批準、負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的部門所授予的國家級稱號,且證書加蓋國徽章,一直以來都被業界視為國內工藝美術行業的最高榮譽。然而,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收藏拍賣的日漸火熱,以及“名頭”成為判斷作品好壞的主要標準這一市場“怪現象”普遍流行,讓“國大師”的評選也逐漸開始變了味兒。甚至發展至最近兩屆時,有人戲稱該評選已然成為一個追逐名利的“江湖”——某些真正受業界肯定者并未上榜,一些“參評專業戶”精力不在技藝提升,而是四處活動上,如此等等。
2013年,在國家倡導政府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之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不再“官辦”,而是交由協會性質的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導。但自2012年第六屆“國大師”評選過后,有關第七屆的評選目前還未有“風吹草動”。“簡政放權后,雖然評選主導權在輕工業聯合會,但背后仍少不了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有知情人士分析道。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背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輕工業聯合會會對此次“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評選表現謹慎。《中國收藏》雜志記者注意到,除了原本的名稱容易與“國大師”稱謂混淆之外,此次評選的機制,例如電腦隨機抽取專家,專家組與評審組各司其責,以及保密制度等等,都與第六屆“國大師”的評選十分相似。至于協會在啟動之初將相關事宜上報至輕工業聯合會的舉動,且對申報者的基本要求定位為“省大師”,也令人很容易將其與“國大師”的性質聯系起來。
| 沒有人人滿意的評選 |
然而,名單公示出爐還是有些讓業界意外,最大的焦點在于—280位“藝術大師”是否多了?
采訪中,有業內人士向記者算了筆“賬”: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為例,自1979年起,前后六屆下來一共才不過444名,此番的“藝術大師”就超過了“國大師”半數有余。另據相關媒體透露,在此次各地申報初選名單的時候,北京、江蘇、江西、浙江等地調整后的申報名額都要多于原定名額。
同時,在280人的公示名單中,雕塑工藝占據了119名,為人數最多的門類;其次是陶瓷工藝,有65名;最少的是編織工藝,只有2人入選。
“盡管也是‘國字頭,但是數量多了就讓人感覺其含金量可能會受損。”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這位人士還認為,在市場虛火尚待冷卻的當下,相關部門對于“大師”稱謂的給予更應該有所把握。“比如我認識一位此次榜上有名的玉雕家,其作品價格基本都在十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也有,有價無市的情況卻時常發生。現在,因為‘國字頭的大師頭銜就在眼前,他又在琢磨是不是可以把價格再標高一些了。因此對于創作者來說,爭取名頭究竟是為了什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近年來,隨著工藝美術行業的快速發展,各類評選活動層出不窮,這當中既有良好的初衷,也免不了交織著利益等因素。但上到“國大師”,下到各類正規或不正規的“大師”評選,每一次結果出爐,業界和輿論的質疑之聲又會讓一些組織者們感到“燙手”;另一方面,出于種種因素考慮,業界不少人一邊罵著評選,一邊又參加評選,不管是不是不得已,無疑就是一種扭曲。記者注意到,此次“藝術大師”結果出爐后,聯系采訪的入選者基本對此保持諱如莫深、不愿多談的態度,榮譽在此時似乎變得特別敏感。
“客觀地說,就此次整個評選機制來說,還是能看出主辦方的努力。”一位了解此次評選過程的知情人士表示,“當然評選本身沒有所謂的完美,要達到人人滿意不大可能。我倒是建議,往后在相關評選中,能不能慎用大師這個詞?比如此次入選的大部分都是中青年創作群體,過早地將他們定論為國字頭大師,容易帶來心理膨脹。”
還有人指出,在工藝美術面臨傳承創新的今天,行業迫切需要的,既有對老藝人的保護,也有對新生力量的扶持,在這種平衡之中如果要堅持憑作品說話,就不能過于限制數量、年齡等門檻。“否則,論資排輩,層層晉級,由此衍生出的怪狀只會使得越來越多的旁觀者更加反感。”
本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選,從組織工作到評審的程序都做得很嚴謹,專家們評得也很認真。(本文評選現場圖片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