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海內外華人收藏家如何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收藏和保護絲綢之路古代藝術品?如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2016年11月25日,2016第五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暨“一帶一路”收藏文化研討會在滬舉行,200多位海內外收藏家、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建言獻策。
本屆大會以“弘揚絲路精神,提高鑒藏水平”為主題。在當天的多場主題演講中,到場嘉賓圍繞絲綢之路、文物保護、中國文化影響力、民營博物館政策環境,以及藝術品收藏拍賣等關鍵詞各抒己見,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同時,來自中國內地、港臺以及日本的知名收藏家與專家學者,也從不同角度發表了自己對收藏的真知灼見。
《中國收藏》雜志記者了解到,自2008年舉辦以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秉承“傳承文明,保護遺產,促進交流,頤養情致”的宗旨,通過舉辦雅集、文獻出版、展覽等活動,旨在促進海內外華人收藏家的團結,提升收藏家的素養,做好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華文化遺產工作,傳播中華文明。時至今日,該項活動已成為上海又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與此同時,作為第五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的專題展覽——“絲綢之路民間收藏文物精品展”也在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舉行。據介紹,此次展覽展出了北京、上海、陜西、河南、浙江、江蘇等地民間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收藏的精品。通過這些成果,觀眾能從中感受到當前內地藏家在絲綢之路收藏領域中所做的努力。
妙語連珠之一:絲路之路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從16世紀中葉起至之后的400年間,莫高窟處于無人管理,任人破壞、偷盜的狀態。直到1944年收歸國有,才開始了莫高窟保護管理的歷史。近年來,隨著莫高窟游客持續攀升,我們創新了旅游開放與保護結合的管理。比如堅持常年監測開放洞窟微環境變化,開展莫高窟日游客承載量研究,通過游客、洞窟及其微環境相互關系的調查研究,根據得出的莫高窟日游客最大承載量的科學數據,改變過去游客單一參觀洞窟的模式,建立了觀賞數字電影和參觀洞窟相結合的參觀模式。達到了既有效保護洞窟文物,又讓游客得到更好的參觀體驗的目的,這個創新得到了游客與社會的廣泛認可。
徐文堪(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我們要有一個世界的眼光,不要只看到我們國內的東西,特別是要看到整個世界,看到各種文明留下來的很重要的文化遺產,因為我們現在說的“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有60多個,跟這60多個國家有關的各種各樣的文明產物,我們都可以關注,都可以收藏。另外,我們對絲綢之路的研究還需要繼續探索,因為很多東西確實我們現在還不了解,這使我們感到慚愧,希望在未來能夠有一個長足的進展,這樣才能對人類、對世界的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妙語連珠之二:文化影響力
王魯湘(鳳凰衛視高級策劃人):可以肯定地說,世界上可能找不出哪樣東西能夠像中國外銷瓷一樣,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多文化共同參與創造的載體。1000多年間,瓷器始終居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歐亞大陸進行遠距離的文化傳布,而且深入所到之處當地原有的生活。通過這一物質載體,不同國度的制作者、購買者和欣賞者的風俗信仰與文化心理等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都化作具體的器型、圖案和繪畫,非常清晰地流露和表達在瓷器之上。從西方的角度來看,到東方尋求瓷器是促成全球化壯舉的偉大開篇。外銷瓷在某種意義上只是代表了中國瓷器一個時期的輝煌,中國的瓷器要想恢復往日的光輝,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汪涌豪(復旦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我想,各行各業都可以有自己用來理解中國人方式的方法,如果我們認真去做的話,這種傳承與創新的方式一定能夠推動我們的文化介入到全球化時代世界歷史的創造中。在華夏文明的開拓成長期,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有過非常頻密的交流。如何經由“一帶一路”的“新絲路”,輸出與傳播華夏傳統文化,應成為今天收藏界提升自己、光大自己的努力方向。
王純杰(喜馬拉雅美術館前館長、策展人):很多人問我敦煌的藝術跟當代藝術的關系,好像兩者沒有關系,其實是有一個共同脈絡的,因為絲路文化影響了整個藝術發展的軌跡,敦煌是其中一個。大家知道,敦煌藝術是中國藝術的高峰,造型、線條、構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敦煌藝術其實也在變化,你可以看到,它最初是非常濃烈的顏色,后來強調的是飄逸的線條,而且也是清秀變豐滿的過程。禪文化傳到日本,產生茶道、花道等東方生活藝術及美學。日本的東方藝術和美學流傳歐洲,對西方現代藝術又產生了重要影響。
妙語連珠之三:文化影響力
祝君波(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收藏家的第一要義是要有人文情懷,要有責任感,我們是為了保存和傳承文明的物證;第二,現在文獻的價格在藝術品市場是很低的,但文獻a大多僅此一件,所以更為稀缺,應該得到重視;第三,收藏者的收藏行為要有個性,不要跟風;第四,要改變厚古薄今的收藏觀。2008年我在創建華人收藏家大會的時候,有幸拜訪了王世襄先生。他跟我說,自己知道書畫最好,但“我沒錢收,我是人舍我取”。他的收藏態度給我們很多啟發——收藏的道路條條通羅馬,不要擁擠在官窯、珍稀書畫的一條道上。
千石唯司(日本收藏家):我從30歲開始收藏銅鏡,到今天也有將近38年的時間了,一共收藏從殷商到北宋的銅鏡315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當時藏家的,他們的子孫紛紛把這些收藏品賣了出來。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購藏經歷,所以我覺得自己的收藏如果將來被子孫賣掉,非常可惜。在和妻子進行了仔細商量后,兩年前,我把大部分的收藏都捐贈給了日本當地的兵庫縣政府,因為只有在那里,相信多年后這些鏡子還會在一起,能夠讓大家觀賞到它們。
章利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藏品交易主要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收藏不等于藝術,也不等于收藏品市場。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收藏門類,新的收藏品種層出不窮。收藏領域不再也不必局限于所謂“藝術品”——這不僅是因為不少有意義的自然物品會成為藏品,而且也是由于不少被收藏的人工制品直到后來才被歸入藝術品行列。就其地位和作用而言,藏品購買是收藏品市場重要的實質性環節。沒有消費就沒有實質,而收藏品市場所奉行的是市場規律和規則,而不是、或者說主要不是美學與藝術的規則,這才是根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