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標


近幾年,隨著高古瓷逐漸在拍賣市場上升溫,宋代青白瓷器也宛如走出深閨的少女,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其“窈窕的曲線”和青白如玉的顏色,無不流露出秀雅的文人氣息。
宋代五大名窯各領風騷,而惟有景德鎮窯統領全國最大的窯系,其生產的青白瓷為數以萬計的南方窯口所爭相模仿,它也為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德鎮青白瓷窯早在宋代就名滿天下,但是明清以來受古玩收藏錯誤觀念的影響,景德鎮青白瓷窯的地位長期不被看重,常常把宋代景德鎮窯看成一般的民間窯場。如明代萬歷年間張應文在《清秘藏》中正式提出了“五大名窯”說,即“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后來“五大名窯”又演變為汝、官、哥、定、鈞等內容。所謂“五大名窯”,追究其原委,誰也無法說清。直到1990年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史》亮相,才棄置所謂的“五大名窯”之說,把宋代瓷窯歸納為六大瓷窯體系,即北方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及南方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青白瓷系等。
評價一個古代窯場的地位,主要看其生產瓷器的藝術價值、科技價值及其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陶瓷歷史中的地位和影響。而景德鎮青白瓷在歷史上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 曾在宋代影響大半個中國 |
1990年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一書指出:“青白瓷系是江西地區兩大瓷窯系之一,影響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由此可見,青白瓷是宋元瓷器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品種,生產的窯口遍及大半個中國。據有關統計顯示,已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共8個省、自治區的34個縣發現了宋代青白瓷窯。青白瓷窯址燒造規模是其他五大窯系所不及的,應列宋代六大瓷窯體系之冠。
| 曾以“饒玉”之美獨創特色 |
以湖田窯為代表的景德鎮青白瓷是宋代仿青白玉效果而創燒的瓷器新品種,其釉色青白淡雅、明澈光潤,胎質堅硬細白、體薄透光,造型豐富、挺拔,裝飾精巧、秀美,打破了唐代以來制瓷領域“南青北白”的沉悶局面。玉素以晶瑩滋潤的色澤、堅致細膩的質地、不懼水火的特性而深受世人的青睞。青白瓷在色澤上滿足了人們對美玉的追求,給人以美的享受,故青白瓷的問世,立即博得社會的承認和贊賞。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浮梁陶器”條引“彭器質尚書文集送許屯田詩曰:“浮梁巧燒瓷,顏色比較瓊玖。”南宋詞作家李清照在她《醉花蔭》詞中寫道:“薄霧濃云愁永畫,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是贊美青白釉瓷枕為美玉的詩詞,此類青白瓷枕近年來在景德鎮湖田窯發掘中常有出土。南宋蔣祈在《陶記》中說:“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龍泉青秘相競奇矣”。可見當時景德鎮青白瓷已屬名瓷之列,且景德鎮窯青白瓷的“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品質特點在宋瓷中最為顯著。
| 曾被進貢宮廷使用 |
《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二之三七載:“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給用。”景德鎮宋代屬饒州,表明北宋初景德鎮所燒制的瓷器和當時的名窯越窯、定窯等一起被選為宮廷用瓷,收入皇家的瓷器庫。后人對此記載,雖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實物證據,但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景德鎮青白瓷在北宋初期有為皇家燒制宮廷用瓷的可能。此外,宋代還有不少與督陶官相關的記載,如《浮梁縣志》卷三宋真宗遣官制瓷中記載:“宋真宗遣官制瓷貢于京,即應宮府之需。”這證實了宋代景德鎮確有督陶官的存在,并且北宋、南宋均有。
考古發掘亦能證實這一點。1952年、1954年《日本藝術工藝》雜志發表了在當時駐杭州的總領事米內山庸夫的《南宋官窯研究》一文,文中刊出了他在南宋皇城遺址鳳凰山調查修內司官窯時采集的許多瓷片,其中有黑瓷、白瓷和青白瓷等,而青白瓷為典型的景德鎮窯產品。此外,199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在景德鎮湖田窯豪豬嶺發掘時,南宋時期地層曾出土一件刻有“□寧殿”的青白瓷盞托殘片及一件刻有“迪功郎浮梁縣丞臣張昂措置監造”款青白釉瓶或壺的殘片,據發掘者推測,殘缺字可能為“福”字,該盞可能為南宋宮廷“福寧殿”的用器;而“迪功郎”為南宋時的官階,有學者推測張昂任縣丞并“措置監造”的年代應是紹興十八年(1184年)以后的南宋時期。銘文中張昂自稱“臣”,是針對皇上而言的。據此推測,這件瓷器應該是宋時的貢瓷。刻銘瓷器雖為青釉,但發掘者提示同時伴出的有大量優質青白瓷,它們是一起作為貢瓷監造燒制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杭州試掘南宋皇城遺址時也采集到大量的宋代青白瓷片。這些瓷片為印證景德鎮青白瓷燒制南宋宮廷用瓷的事實,亦提供有力的實物證據。如“苑”、“慶瑞殿”、“官”等款識。
“苑”字是瓷器到達宮廷后由玉工加刻的,它是南宋宮廷用瓷銘文中見到最多的一個,涉及官窯、定窯、越窯等多個窯口。“苑”字銘文通常指皇宮大內的園圃及后花園,是供帝王、后妃們游玩、觀賞,消夏避暑的地方。“苑”字與“后苑”、“內苑”等銘文相似,可視作這些稱呼的簡稱。同時,“苑”字的含義既可指皇宮大內和德壽宮的后花園,也可指玉津園、聚景園等皇家其他花園。“苑”字后刻銘文在景德鎮青白瓷中出現,可視作為其南宋宮廷用瓷的例證。
“慶瑞殿”銘文用行書刻寫,書法流暢,內外碗壁刻飾纏枝花卉,刀工犀利。碗胎潔白、致密、透光性較好。底足滿釉,覆燒。釉色白中泛青、瑩潤光亮,為景德鎮湖田窯典型的仿定產品。“慶瑞即順慶。理宗建。”文獻記載“慶瑞殿”是南宋皇宮后殿中的一座宮殿,由宋理宗在位期間修建。
理宗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在位40年,時處南宋中晚期,是南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從青白瓷“慶瑞殿”銘文碗的文字信息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其一,“慶瑞殿”銘文碗是南宋宮廷的專用器物,景德鎮窯在南宋中晚期仍在為宮廷燒制或定燒御用瓷器;其二,南宋中晚期,官窯生產已相當成熟,龍泉窯產品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此時朝廷仍然啟用景德鎮窯燒制瓷器,表明景德鎮青白瓷以其獨有的魅力,在南宋宮廷用瓷中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三,銘文碗燒造的時間,大致可定在1224年至1264年理宗在位的時候,最有可能是理宗執政的前10年,該碗可以作為這段時間青白瓷產品的參照標準物。由此可見,青白瓷碗“慶瑞殿”文字信息帶給我們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印證南宋宮殿“慶瑞殿”殿名存在的歷史事實,同時,也是景德鎮青白瓷作為南宋宮廷用瓷最直接的物證。
“官”字青白瓷碗,有可能就是南宋初朝廷在景德鎮窯“措置監造”的貢瓷產品,湖田窯亦出土過“官”字刻款的青白瓷片。具體燒制時間,應該是南宋初期的紹興年間。刻有“官”字銘文的瓷器,據現有資料顯示,歷史上多出現在我國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見于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多個著名窯口。因此“官”字青白瓷碗作為貢瓷的性質是毋庸置疑的,它和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官”字產品完全有同樣的屬性和含義。
| 曾一度風靡世界各地 |
市場是商品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市場就沒有商品生產。宋代市場繁榮,商品經濟發達,全國出現了許多人口密集的城市,這些城市便是商品流通的市場,瓷業是手工業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官窯產品外,瓷業的發展和商品市場大小成正比。
青白瓷是宋代主要瓷器品種,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紀年和無紀年的宋元墓葬出土青白瓷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近40余年來,出土于宋元紀年墓的青白瓷地域達15個省、150余座墓葬。出土青白瓷達580余件,充分反映了青白瓷流通地區的廣闊。素有蜀道難之謂的四川省,1991年在遂寧縣發現一處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其中青白瓷就達598件,占瓷器總數的60%以上,出土的青白瓷刻花梅瓶高達41.6厘米,是青白瓷中罕見大塊頭精品,這些事實證明青白瓷廣泛行銷和使用過。
宋代由于朝廷獎勵外貿,授商以官,海外貿易大為發展。南宋趙汝適在《諸蕃志》中提到,瓷器貿易在亞洲有15個地區和國家,即現今的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等。書中提到瓷器貿易的有15處,明確提到青白瓷和白瓷各一處。結合宋代實際情況,瓷器包括青白瓷、青瓷、白瓷等,青白瓷應為宋代主要外銷品種之一是毫無疑問的。
現有考古資料表明,在亞洲各國出土中國宋元青白瓷以日本、朝鮮最多,江原道春川邑一次出土印花青白瓷30件,南朝鮮新安沉船打撈出青白瓷4800余件,占沉船瓷器第二位。此外,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均有青白瓷出土。綜上所述,青白瓷不僅廣銷民間,而且大量輸出海外,是宋代瓷器中大宗出口商品,在外銷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從以上名窯評價的重要標準來看,筆者認為景德鎮窯青白瓷無疑是宋代最重要的瓷窯之一,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