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兩年前,筆者的一位朋友去蘇州參加一次古董珍玩展會,偶遇兩方清同治年間“裕慶堂戈老二房”牛角告示仿帖印章。費盡一番周折,朋友把它們帶回北京,又轉入筆者手中。
此兩方裕慶堂所制印章真是精美絕倫,在筆者收藏商業印章的10多年間,是極為鮮見的。其中一方為清代告示仿帖印章,非常罕見,并且方形仿帖印章中有“同治五年”的具體年號字樣;其二為名號印章,裕慶堂戈老二房是上海、蘇州兩地著名商號。
另外,兩方印章的形制也非常特殊—分別由兩塊牛角組合而成,其間有竹簽穿插固定,并在印章四周及印背包裹了銅皮,銅皮與牛角印章間用銅釘鉚住;印章規格較大—方形仿帖印章印面規格為5.5厘米×5.5厘米、長方形告示印章的印面規格為7.4厘米×5厘米。
仔細審視印章所刻文字,方形仿帖印章印面紋飾為萬嵌八仙寶,印面四角刻有四個小圓圈,小圓圈中分別刻有“戈裕慶堂”四字楷書。中間刻有197個文字:“憶自本堂秘制半夏,向在蘇城外楓鎮迷市發兌,蒙各紳商遐邇垂奇已歷百有余年,自發匪亂后該鎮變成荒僻,爰遷居城內臨頓路中顯子巷比首,并分鋪在上海縣西街迄今亦有二十余載,只此兩號別無分出寄售,況本堂因假冒者多,曾于同治五年稟請憲示為憑,近有無恥之徒竟竊去本堂仿帖千余副,在河北漢鎮一帶公然設鋪藉以假藥混充其中貽害不待,煩言本堂于丙戌年正月始改換玉印,旌善之家圖記,以便貴商立辨真偽,俾他奸徒無從影射,不得以魚目混珠耳,本堂特布。”文字后面有陰陽、圓方“戈、印”的落款。
長方形告示章為單線邊框,中間刻有112個字:“啟者于戊戌年九月間,有無恥之徒在上海三牌樓地方混開假冒本號招牌,希圖射利,假藥害人,本號稟蒙王色尊訊明將假店押閉,又蒙上海縣、元和縣給示勒石永禁,只此蘇申兩家并無別出分出,余只假冒,凡紳商賜顧者須認明本號石碑為記,庶不致誤,戈老二房裕慶堂主人謹白。”文字后面有陽刻“圖記”的落款。
經多方查找資料發現,戈黃鴻有弟兄四人,均以制售祖傳秘制半夏為業,遵照父命四房各立堂名,不得互相蒙混。長子戈黃鴻為余慶堂老大房,次子戈黃×為裕慶堂老二房,三子戈黃漼為留云堂老三房,四子戈黃相為余潤堂老四房。清咸豐年間,除戈黃相的余潤堂小房暫行歇業外,其他三房均繼承祖業。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到達蘇州時,戈氏后裔移居上海縣署西首(三牌樓),仍以經營戈制半夏為生。戰事平定后,返蘇在臨頓路小日暉橋南重操舊業。至清光緒年間,滬號由戈日煜經營;蘇號則由戈秋潭(日煥)經管。在此期間,由于戈氏房族眾多,各房相互指責對方系假冒,先后于1866年、1886年、1888年、1898年、1900年多次向官府稟請示諭禁。后經官府查明,各房同出一祖,均設堂名于楓橋經營,同創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并勒石于各自門首。此后便各執各業。
裕慶堂戈老二房,由戈黃×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創建于姑蘇楓橋鎮長邑九都二圖鳳凰橋西首。該堂以制售專治陽虛痰飲、痰喘、咳嗽痰厥等癥的祖傳秘制半夏而盛名。
1928年,戈秋潭故世,由其子戈清慶(定一)、戈清華繼承父業。迨至1933年,戈清慶、戈清華兄弟倆分家,兄戈清慶得臨頓路小日暉橋原址營業。由于戈清慶揮霍無度,其店不久停業,其人便獨自往上海浦東各縣碼頭靠說書(評話)度日。
戈清華與母親陳秀英則遷臨頓路(東白塔子巷口)396號,由陳秀英繼續制售戈制半夏,蘇州城解放后不久,其店停業。但早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該堂曾獲得物產會南陽勸業會二等獎章和獎憑各一件。
裕慶堂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向清政府中央農工商部注冊,于六月二十二日批準注冊,并發執照營業。1950年,該堂資金為舊人民幣55萬元,1955年底資金為人民幣776元。該號的先后負責人是—戈宇秀、戈昌善、戈日梁(小洲)、戈徐氏、戈清祥(燕庭)、戈鳳梧、戈呂惠英、戈宗慧。1957年3月,公私合營后,戈制半夏由良利堂生產,人員由國家統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