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會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評價方法等方面。教學內容的改革要實現教材內容的轉換、更新、豐富、精當;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應致力于“真善美”目標的追求,致力于“看聽說寫”方法的多管齊下;考核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是教學改革“指揮棒”?!八幕笨己四P蛧L試在縱向上探索生活化的全過程考核機制,在橫向上探索人際關系網絡考核機制,同時依據辯證法與心理學相關理論力求構建質量統一的考核機制與知情言行結合的考核機制,嘗試對考核評價作全景式探索,以求實現促進教與學的現實目的。
關鍵詞: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評價 改革 真善美目標 四化模型
思想政治課教學與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是當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增進教學實效性的迫切需要,目前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面臨著學生的整體認同度不高、教師的積極性受挫,考核評價又無法真實反映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實際狀況等困境。根據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當前改革一般會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方法等層面的調整改革與創新實踐。
一、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改革
課程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容,目前各地通用的最新版思想政治課教材在內容呈現上無疑構建了最高權威與最高水準的內容框架體系,但是內容高度凝練而精簡,沒有知識背景的縱深拓展,沒有鮮活的生活化場景,顯得“骨感”有余而豐富性、可讀性不足,所以教學改革首先要從教材內容的調整改革著手。
1.內容要轉換
即把理論化的教材內容轉換為生動化的教學內容。教材內容本身是書面語言,概括化、理論化語言居多,這種書面化的語言形式需要轉化為口語化的教學語言、生活語言,使語言鮮活生動起來。語言是知識信息的傳播載體,語言風格和形式的生活化、形象化可以增強信息傳播的效果,好的內容配之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載體,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內容要更新
教材雖會不斷修訂,但總具有滯后性,學生、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生面對的世界是日新月異的,同時,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學生關心的問題千差萬別,所以在堅持“以課本為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把握和駕馭社會、生活及時事熱點,準確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其需要,從而對教材內容作出與時俱進的更新,以適應變化的學生和社會。
3.內容要豐富
內容豐富多彩、信息量飽滿多變是抓住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如果內容單一、信息量有限,那么教學傳遞的內容就很可能受到學生智能手機豐富信息的沖擊,學生的注意力就可能被手機奪走,所以要確保每一個專題要有充足的背景資料、案例、圖片、音頻、視頻等,以多變的傳播形式、趣味盎然的內容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4.內容要精當
內容豐富了,就要進行必要的選擇,確保在限定的時間內能把選擇的內容講完。在課堂時間安排上要游刃有余,恰當地拿捏講與不講、多講與少講、精講與略講的火候,寧可少講不可多講,更不能滿堂灌,以免給學生造成過大的信息壓力和思想緊張,每一堂課要盡量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讓大家相互交流、安靜思考。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方面,思想政治課應致力于“真善美”目標的追求,致力于“看聽說寫”方法的多管齊下。
1.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真善美”目標
(1)真:即“真理+真情實感”
思想政治課教學既要傳播真知、真理,更要傳播真情實感。真理總帶著人文關懷和價值關注,應該是有溫度的,教育傳播者帶著真情實感傳播帶著溫度的真知和真理體系更能溫暖和打動學生受眾的內心世界。
(2)善:即“友善+信任”
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起友善、相互信任的關系。教與學是師生之間相互合作的過程,而“信任是實質性合作的前提條件”[1]。從表面上看,這種信任關系主要表現為“教師—學生”這一人際關系維度中的信任,但深層次上,這種信任還涉及到師生雙方對社會價值系統、對理論的真理性與價值性的信任問題,這種信任決定著師生雙方對課程的預先態度,因而影響著教學效果。
(3)美:即教學過程藝術美
教學活動中的“美”,同時包括對于“真”的達到和對于“善”的實現,它不僅內含著“真”和“善”,而且超越了“真”和“善”,構成了教學活動追求的更高境界。那么教學過程何以創造美呢?即既注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理論方法層面的完善與優美,又注重教學場景中師生間關系等現實層面的和諧與美好;既注重教育者陽光積極的正能量傳播者形象,又精心營造學生的精神家園之美;既引導教育學生“懂得怎樣去建設美好的的社會”,達成真,又教育學生“懂得怎樣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實現善。對教學活動進行審美思考,超越單純的真與善的層面,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這是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至高追求[2]。
2.課堂教學“看聽說寫”方法多管齊下
(1)看
一是教師要看學生,而不只是看教材、看PPT,更不是只看空氣和天花板,一節課下來,與每個學生要有1~2次的目光交流。目光交流是情感交流、培植信任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沒有目光接觸,溫暖和情感將難以生成。同時在目光交流中教師可以把握學生的思想與注意力是否“在場”,從而及時作出調整。二是學生要看教師,教師要經得起學生看,學生是帶著批判、挑剔的眼光看教師在干什么,在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同時帶著問題、疑慮、好奇和興趣看教材、看課件、看黑板、看其他人。
(2)聽
一是教師要真心聽學生的心聲和疑問、學生們說的就是他們最關心的,關心學生關心的,教師自己說的才更有針對性;二是學生要能聽得進教師說的內容,聽得懂內容之外教師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期待,有時要能領會說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此外,課內聽與課外聽要結合起來,教師和學生都要帶著會聆聽的耳朵注意聽時事、聽民意、聽來自生活和社會的不同聲音。
(3)說
說是眾口說,課堂要實現教師說、學生說、知名專家學者說(采取視頻播放的形式)三結合。說的空間位置轉換:教師時而在講臺上說、時而走到學生中間說,學生時而在座位上說、時而走上講臺說(匯報與演講),位置一變,說話的語氣、姿勢、表情、內容都會發生變化與調整。說與不說的拿捏:時而滔滔不絕、激揚文字,時而驀地停頓、適當沉默,以求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效果,要忌諱平鋪直敘、只知開口不知閉口,只顧自己說得爽不顧學生聽得厭。
(4)寫
一是教師的寫,傳統的方式如教師在黑板上寫寫畫畫不能完全為多媒體取代,一堂課下來,黑板上要留下一些靜態的文字,這就是一堂課的要點,是學生最需要關注、最值得了解和記取的東西;二是學生的寫,學生進入課堂,要帶著傳統的筆和紙,要經常性地要求學生就相關內容寫寫畫畫,如請學生列舉一堂課的要點、對問題三言兩語的評價,促進手腦并用,更重要的是抓住學生的思想。
三、考核評價方法的探索與構建
考核評價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同尋常,可以說“沒有評價便沒有教育”,“不伴隨教育評價的教育實踐是不存在的”[3]。
1.考核評價改革研究現狀簡述
從廣義上講,考核評價包括對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引導、檢測和反饋;而從狹義上講,考核評價主要指對學生學習的考核,此處也僅著眼于這一點。鑒于中國特殊的教育氛圍,在某種意義上“考核就是指揮棒”,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都受制于考核這只指揮棒,因此,考核評價改革至關重要,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2.“四化”考核模型構建及其運行機制
為了推進考核評價的作用發揮,需要對考核改革作全景式的、整體性的構建,“考核主體多元化-考核內容全面化-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方法過程化”之“四化”考核模型(如下圖1所示)嘗試在縱向上探索生活化的全過程考核機制,在橫向上探索多維人際關系考核機制,同時依據哲學辯證法及心理學相關理論力求構建質量統一的考核機制與知情言行結合的考核機制,以求實現促進教與學的現實目的。
(1)考核主體多元化
改變單一授課教師評價的方式,建立“授課教師+學生評價小組+班主任及其他授課教師+學生自己”等四重評價主體。學生生活于現實的人際關系網絡之中,其思想道德狀況刻寫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多元評價主體的綜合評價更能接近學生思想道德的真實狀況。其中“學生評價小組”由“班委、團委、其他同學”3~5人組成,“學生自己”是指學生自我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把學生放在現實的人際關系網絡之中,可以引導學生注重現實的交流與交往,促進橫向與縱向交往的積極性,培育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結協作的意愿?!叭穗H關系網絡考核機制”把學生重新拉回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學生的網絡虛擬沉迷,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的社會化,從而在深層次上促成思想政治課課教學及考核目標的實現。
(2)考核內容全面化
采取量化+質性+專題考核三結合的方法。一是量化考核,主要是課程知識考試,以此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及應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二是質性考核,主要是注重學生平時的精神狀態、學習態度、思想情感、為人處世等。三是專題考核,主要是在課程相關社會調查、課堂討論、志愿服務等環節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實際表現。定量與定性結合的“質量統一考核機制”是質量統一規律的要求,但“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并未解決好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統整問題,質性評價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未能有效的發揮作用,量化評價方法仍然主宰教育評價”[5]。而思想政治課考核改革的重要趨向是要更加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質性狀況。
(3)考核形式多樣化
即采取書面考試、登臺演講、讀書匯報、實踐考察、課堂討論、面試口試、總體表現與態度、志愿服務、自我評價等考核形式,引導學生注重能力的全面發展?!爸檠孕薪Y合考核機制”能夠促進學生將認知與情感結合起來,并促成知情向言行轉變,避免知而不信、知而無情、知而不行等弊病,實現教育教學由知識傳播到情感培育與行為推動的深層變革,正如泰勒所言的,“情感行為不僅作為教育手段是重要的,而且作為教育目的也是重要的”[6]。
(4)考核方法過程化
即把考核的重點放在平時或增加平時考核的比重。平時考核采取上述人際關系網絡中的多元化主體、知情言行結合的多樣化形式、質量統一的全面化內容,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走訪其他授課教師等,把考核評價工作分散在平時教學過程或社會交往的實際過程中,實現考核評價的過程化,不是最后“一試定成績”?!叭^程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可以明確地引導學生注重過程學習,注重過程中多方面素質的培育和發展。
————————
參考文獻
[1] 唐·科恩,勞倫斯·普魯薩克.社會資本造就優秀公司的重要元素[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金奇,鄭大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會責任分析[J].江蘇高教,2009(1).
[3] 吉田辰雄,編著.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 龔孝華.變:學校教育評價觀探索之旅[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 泰勒.變化中的教育評價概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金奇(1972-),男,安徽肥西人,揚州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