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隨著基金公司激勵機制的完善、公司內部流動性加強,基金經理離職的意愿在降低,相比往年的離職高峰,今年則平靜了很多。
如何看待基金經理離職?
每到年初,基金經理的離職變化總是基民們較為關心的話題。
據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公募基金行業已有300多只基金發生了“基金經理變更”,有30多位基金經理選擇“離職”,其中包括上投摩根基金經理吳文哲、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經理何景風等。看起來很多,但是分攤到每一家公司上,可能也就是兩三位。
盡管還有公司的年終獎未發放,人員還有進一步變動的可能。但對比往年,今年的情況變得相對趨于平常。那么,目前的人才流動情況真實情況如何?這種新變化背后的原因何在?為此,《投資者報》記者目前特別走訪了滬上的基金公司。
兩位總經理離職 去向未定
根據Wind統計并結合實地采訪,在過去的12月中,多數公募基金僅離職了兩三位基金經理,尚無較大變化。
只是在今年前兩月,4位因個人原因離職的總經理中,上海占了兩位。一位是公募老將楊東宣布離開興全基金,去向至今成謎;另一位是海富通基金總經理劉頌,業內猜測可能是與管理業績不佳有關。
興全基金曾向本報記者表示,新董事長莊園芳與楊東曾在興業證券共事多年,是多年的最佳搭檔,在投資風格和管理理念方面有較高默契,并會延續之前的管理思路。
而相比之下,2015年加盟海富通的原總經理劉頌的辭去和近年來高管層接連出走,遲遲未能補位的現象更讓人擔心。劉頌執掌的近兩年時間里,盡管總規模在增長,但受制于投研業績不佳,主動管理型偏股基金的業績和規模成績單并不好看。
2015年8月,海富通副總經理孟輝因個人原因離職,2016年1月和11月,副總經理戴德舜、閻小慶先后選擇出走,副總級高管頻繁出走一年多,卻未增聘新副總。另外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僅2016年還有5位基金經理相繼離職。
對此,海富通方面在回復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劉頌的離職是由于個人原因,目前公司各部門均正常運作,所有職能部門都有相應的負責人,各項公司業務均在穩定運行中。據悉,公司董事會已經安排現任董事長張文偉代行海富通基金總經理一職。
內部流動多 向外變動少
盡管如此,在走訪中記者發現,目前上海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變化仍較為平穩,這與部分公司經過事業部改革和股權激勵機制的建立,留住人才的韌性在增強有關。
不少基金公司表示,基金經理及投研團隊的能力,與業績的確有密切的關系,但也不能簡單地畫等號。基金經理的離職會給所操作的基金公司帶來怎樣的影響?多家受訪基金表示并未受到實質影響。
在強化風格的同時弱化個人作用,加強團隊投研實力,這是不少基金公司所追求的。據了解,多數滬上的基金公司都在增強團隊持續性的穩定和制度流程的完善。
“基金投資不只是一個基金經理的個人行為,每位基金經理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團隊支撐,一個人的離開不會對單只基金運作造成特別大影響,因為離職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都有資深的團隊骨干接任管理。”國投瑞銀基金公司告訴本報記者,2016年該公司僅兩位基金經理離職。
與此同時,多家滬上基金公司的人員內部流動也在加劇,部分卸任基金經理轉崗至專戶投資經理等職位,內部的流動趨于常態化。
上述觀點也得到一些第三方機構的認可,“基金經理離職后,會對產品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基金背后往往是一個投研團隊在運作,更換了基金經理,只要投研團隊沒有大范圍變換,投資策略和投資理念沒有明確改變,基金經理變更后產品業績影響也未必會很大。”格上理財研究員楊曉晴說。
流動趨常態 選擇更多樣
很顯然,相比從前人才流失的慌張到如今變動的習以為常,基金公司正在逐漸適應和解決人才的問題。
多位滬上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與牛市所不同的是,隨著大資管時代的來臨,當下公募基金經理擇業空間更大,除了傳統的“公奔私”之外,還可以跳槽到“保險資管”。
“去年公募行業的收益不理想,可能會加速人才的流動性;但現在部分基金公司已推出基金事業部、股權激勵等措施招攬人才,也提升了人才在公募行業內部的流動性。”楊曉晴說。
“事業部管理制可以讓事業部負責人安心做投資,并掌握更多的團隊主動權,以創業的心態去爭取更好的業績,因為會有股權和分紅激勵,每個事業部自成一體,由公司后臺統一服務,讓只擅長投資而不擅長行政的投資精英更聚焦投資,比自己做私募要支起一整套人馬輕松,也更靈活并節約成本。”采訪結束前,一位資深基金管理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