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甘泉
傳統中醫藥,“馬”上前行
□ 文/本刊記者 甘泉
在馬來西亞,濃郁的中藥味曾是唐人街獨有,但如今漸受青睞的中醫藥,早已走出唐人街。除了街頭不時出現的“針灸”“推拿”招牌,6000多家中草藥店鋪也星羅棋布分布在馬來西亞的各個城市。
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會長陳凱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在馬來西亞除了這6000多間中草藥店鋪,還有1.2萬個注冊中醫師。中醫作為極有醫療價值的傳統醫學,在馬來西亞早已深入人心。中醫藥治療,已經是除西醫之外最主要的醫療方法,它在醫療衛生事業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正如馬來西亞前衛生部部長拿督李金獅說的:“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的一環,在協助當地政府為人民提供醫療和保健的工作上扮演了一個富有意義的角色”。

01 /各類中藥材

02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出席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成立60周年紀念晚宴

03 /針灸
在世界傳統醫藥中,中醫是唯一可以平行、獨立于西醫之外的醫學體系。在過去的30年中,中醫的治療方法特別是針灸和中藥,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馬來西亞患者的認可;而且中醫藥的使用的確提高了馬來西亞國內的醫療服務水平,深得馬來西亞各階層人士的支持。但是,馬來西亞現下的中醫藥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醫療保險正成為中醫藥在馬來西亞更進一步發展必須翻越的兩座“大山”。
一來,馬來西亞政府對中醫藥并不實行單一的管理。政府已經以法律形式明確 “醫”“藥”分成兩部分來管理。從事中藥材經營的人員受馬來西亞藥品管理局管理;從事中醫行業的水準和門檻也以法律形式予以承認和拔高;對于醫務人員,政府已經立法管制現代醫藥從業員(包括醫生與藥劑師),傳統醫藥執業者卻不在管制范圍。長期以來,政府對中醫藥行業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未出臺相應的管理法規。雖然中醫藥普及,但執業者業務素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大部分未經正規、系統學習訓練,有些江湖騙子也訛稱為中醫世家。總體醫療水平不高,制約了馬來西亞中醫藥的發展,嚴重影響了馬來西亞民眾對于中醫藥的信賴度,給中醫藥的名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其次,中醫、針灸與其他傳統醫學的診療費用不在醫療保險范疇之內,要求病人自費,這使中醫業服務對象受限,病種也集中于慢性病、終末期疾病。雖說近年已有呼吁將中醫、針灸納入醫療保險的提案,但是馬來西亞有多元文化、多民族雜居,馬來土醫、印度土醫等傳統醫學從業人員同時存在,若在法律上承認了中醫,將難于處理其他傳統醫學的地位;如若普遍承認,將難以控制醫療質量。直到今天馬來西亞的中醫藥也未被正式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然而,馬來西亞中醫藥的社會效益的不斷增加也讓馬來西亞政府愈加認識到中醫藥的重要性。馬來西亞政府已經通過了《傳統及輔助醫藥法令》,保障了中醫師的合法地位。目前,馬來西亞國際醫藥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林肯學院等8所學校開設有中醫本科專業。盡管如此,華人華僑或是民眾對中醫的需求逐年走高,這導致了當地的中醫人才仍然處于緊缺狀態。
隨著中馬兩國的交往交流不斷增加,學術交流也為馬來西亞提高中醫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與中國院校聯合辦學的形式,讓學生先在馬來西亞學習2~3年基礎課程,再到中國進行l~2年臨床實習,這樣一來學生畢業時可以達到大學本科水平。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醫總)秘書長黃保民認為:“各國中醫師來到中國繼續接受教育,學習提高,多一些海外中醫師研修班課程,也是至關重要的。”
隨著馬來西亞政府對中醫藥文化的重視和支持,以及中醫藥文化在馬來西亞不斷得到認可和發展,中國作為中醫藥文化的發源地,憑借著與馬來西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獨到優勢,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促進馬來西亞中醫藥市場發展的“最佳合作伙伴”。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總會長廖中萊表示,傳統醫藥在馬來西亞有著重要的地位,不僅限于當地華人,而是應用于各民族。在馬來西亞,有70~80%的民眾接受過傳統醫藥治療。馬來西亞政府大力支持發展傳統醫藥。中國在傳統醫學領域有著巨大的優勢,中馬兩國的合作必將推動傳統醫學在馬來西亞的進一步發展,并對傳統醫藥全球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馬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中馬兩國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得到了深入的推進。中國中藥管理局和馬來西亞衛生部共同簽署了兩國政府間傳統醫學合作諒解備忘錄,并商討在馬來西亞建立中醫藥中心;2016年10月27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2016年中國—東盟傳統醫藥高峰論壇上,廣西藥用植物園與馬來西亞國際傳統醫藥研究院簽署聯合共建馬來西亞國家藥用植物園協議;廣西國際壯醫醫院與馬來西亞醫師公會簽署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培訓合作。
基于中國本身在中醫藥方面的知識儲備和人才培訓,馬來西亞也正在逐漸加快引進中國中醫藥人才的腳步。據馬來西亞北馬中醫藥學院院長沈曉勇介紹,目前馬來西亞政府已承認中國5間中醫藥大學(獲公共服務局所承認),即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生的行醫資格,他們被允許進入政府機構服務。而畢業于中國其他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私人界行醫也是沒問題。
“中馬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后,兩國雙邊醫藥貿易的交流合作正在快速向前邁進。不過,在中醫藥領域,中國和馬來西亞以及兩國企業間的合作尚有不少潛力。”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孟冬平分析。
目前,在馬來西亞已有的中國中醫藥企業北京同仁堂與馬來西亞海鷗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書,在馬來西亞共同投資1000萬美元,開辦北京同仁堂(馬來西亞)中醫養生保健中心。該養生保健中心傳承同仁堂海外藥店的傳統“名醫—名藥—名店”的模式。通過向海外藥店派遣經驗豐富的名老中醫在海外坐堂問診,提高了藥店的知名度,增強了海外各族群對中醫藥的認同。
中華文化博覽(馬)協進會會長翁詩杰指出,中藥不僅受到馬來西亞華裔的青睞,其他族裔也開始接受中醫藥。他希望同仁堂在馬來西亞業務的開展不僅服務華裔,也讓馬來西亞更多的民族接受中醫服務。
·聯系編輯:47953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