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劉墉
給的變成欠的
◎[美]劉墉

有一天我為某公益團體去找一位企業家朋友募款,他指著我拿去的資料,說:“我早就注意到他們這次的活動,今天上午剛主動捐了筆錢過去。”我說:“太好了!”他一笑,說:“不是太好了,是好險。如果我還沒有把錢捐出去,看到你來募款,我就不會捐了。”
我一聽這話有點不高興。“你先別不高興,如果你是我,說不定就捐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其實很多企業都這樣。為什么?為了減少困擾。你想想,如果有人來募款,你就捐錢,捐得完嗎?當然有捐的,也有不捐的。問題又來了,你憑什么標準捐,又憑什么不捐?人家就開始質疑,甚至說得很難聽——是不是有關系的、上面有交代的你就捐?搞不好,能幫你造假賬逃稅的你才捐?結果聽了一堆閑話,惹了一堆麻煩。所以我后來定的原則是:資助什么項目完全由我們自己決定,只要有人來募款或說三道四,原本打算捐的也不捐了。”
救命是要講究方法的,比如救一個溺水的人,你得繞到他背后,從后面抓住他,把他往岸上拖。如果你從正面去救他,已經意識不清的他可能會把你狠狠抱住,結果兩個人一起沉下去淹死。如果你把運水車開進久旱的地方,一群渴得將死的人沖過來,他們容得了你一杯一杯地給水嗎?除非你用嚴格的方法發放,否則那運水車會被推倒、砸裂,結果誰也喝不到水。所以發救濟物資,先要把秩序維護好,不得已時還得用上強力的手段。
有位很慷慨的老板,每年都把相當多的利潤作為年終獎金發給員工。老板有一天想,反正每年都從收益里分出一定比例作年終獎金,干脆告訴大家這錢是怎么算出來的,這樣比較透明,員工也可以及早作財務規劃。
可是從計算方法公布的那天起,員工們的表現就不一樣了。很多人抱怨原來年終獎金的比例那么少,老板自己留那么多,于是不斷要求提高年終獎金的額度。更麻煩的是員工開始“盯著”財務報表看,甚至懷疑公司做假賬。突然間,原本年終獎金是老板高高興興“給的”,現在卻變成乖乖“吐的”。
人生百忌,忌不會給,把給的變成欠的。(摘自《人生百忌》接力出版社 圖/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