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地球上沒有動物,那是一個沒有活力的世界。”保護人類的朋友,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在地球上,居住著許多的野生動物,它們和人類一起,構筑了多彩的世界,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它們已經越來越少,甚至瀕臨滅絕。
就好像這種叫兔猻的動物,它是一種生存在中亞的貓科動物,是貓科兔猻屬的唯一物種。居住在海拔4000米的亞洲草原上。它在夜晚活動,捕捉的獵物有嚙齒目、鼠兔和鳥類,這種動物目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藏羚羊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野生動物,以前因為保護不力,曾一度瀕臨滅絕,如今在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的大力保護和關注下,它們的數量已明顯有所回升,現存約21萬只左右。

動物地理學
為了更好的保護野生動物,動物地理學應運而生,這是一門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動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通常分為生態動物地理學和歷史動物地理學。前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生態地理群(即與現代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相聯系的動物整體)。后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動物地理學的基本任務是闡明地球上動物分布的基本規律,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恢復與定向改變動物群提供科學依據。
生命為何如此豐富?
在地球上億年的演變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生物,從單細胞到如今人類這樣的生靈,生物經過了多代的生存發展。
原核生物界:可能16-18億年前,細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等,約5000種。
原生生物界:至少出現于15億年前,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眼蟲、單胞藻類等,約5萬種。
菌物界:最早出現于14.3億年前的原生代,現生7門,已命名10萬種,估計實際達150萬種。
植物界:最早綠藻化石見于寒武紀,現生12門,已命名38萬種,實際可能近50萬種。
動物界:5.42億年前的寒武紀,現生37門,已命名約300萬種,實際達500~1000萬種,甚至更多,近1億種。
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自然環境,養育了不同的生物,比如大猩猩和黑猩猩就喜歡生活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而長臂猿就更青睞亞洲雨林,卷尾猴、蛛猴等就只愿意呆在美洲大地。上面提到的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里的驕傲”因為它少量分布在印度拉達克地區外,基本上只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肅、新疆),以可可西里最多。

保護地球,保護生命
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曾經有過無數的統治者,然而從未有一種統治者能夠像人類這樣,攀上史無前例的高峰,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統治者像人類這樣,帶給今天的地球環境如此巨大的沖擊。
在人類無節制的對自然環境的掠奪中,森林在消失、草場在退化、干旱在增加、冰凍生境在毀滅……物種的命運,不再是自然選擇,而竟是“物競人擇”。但是,人們逐漸意識到,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復雜的生態系統構成的。如果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滅亡,捕食這種昆蟲的鳥類將會餓死,這種鳥類的死亡又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影響。所以,大規模野生動物毀滅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后果。于是,人類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的天然“本底”,因為它保留下來一定面積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是瀕危生物物種的庇護所,因為它保護了許多動物不再受到傷害。
最有價值的的生境
有了自然保護區的庇護,野生動物們開始了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這些自然保護區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生境。那么,我們要去哪里看最酷的野生動物呢?
在中國西南山地,我們可以看到憨態可掬的熊貓、古靈精怪的黔金絲猴等;而在亞洲印支半島,我們可以看到云豹、白臂葉猴、戴帽長臂猿等;在巽他群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上,我們可以看到犀牛,食蟻獸等;在加勒比海地區,我們可以見到雜色短尾鴗、西印度海牛、溝齒鼩等……
無論在何處能看到最酷的野生動物,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朋友,正如“最后的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所說:“我不想就拯救地球對人們進行說教,只想與眾人分享自然世界的趣味。它是我們的歸屬之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