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群眾能看到、理解到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才能使法院的判決文書既有法律效果又有社會效果。
“所發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是什么意思?初中都沒能畢業的趙春華完全不能理解。她怎么都想象不到,因為擺了一個天津路邊隨處可見的打氣球攤位,一場牢獄之災從天而降。
2016年10月12日,她的氣球射擊攤被收繳,法院一審以“非法持有槍支罪”判刑趙春華3年6個月。
在看守所的85天里,算上200元錢的行李寄存費,她總共花了800元錢。
喝湯,吃咸菜,就饅頭。失去自由的日子,她花的錢反而更少了。
很多時候,其實她也吃不下。一想到因為被刑拘沒能參加女兒的婚禮,她就內疚地抹眼淚。
2017年1月4日上午,攀枝花國土資源局局長陳忠恕沖進某會場,沖著該市市委書記、市長連開幾槍,竄逃后自殺。經搶救,書記、市長“沒有生命危險”。
兩則新聞中,共同出現的物件,是槍。
案件
對于判決,趙春華的女兒王艷玲表示沒法理解:“不就是打氣球的玩具槍嗎?怎么會判刑,而且還那么重?”
我們中的很多人,可能都在街邊玩過這種氣槍打氣球的游戲。但天津市公安局物證鑒定中心的鑒定結果也是明確的:射擊攤上9支“槍形物”中的6支,是“能正常發射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的槍支”。
事實上,在趙春華案之前,還有過一次類似的著名案例:劉大蔚案。
劉大蔚,一名20來歲的四川小伙子。因為“喜歡仿真槍,想擺在家里當裝飾,看起來威風”,2014年7月,他在淘寶賣家“BH”(臺灣店主)提供的“××武器空間”里,購買了24支槍形物。結果,快遞小哥沒上門,福建的緝私警卻把他逮捕了。
他被告知,在他網購的24支“仿真槍”中,有20支被鑒定為真正的槍支。這個結論,來自泉州市公安局物證鑒定所。
2015年4月,泉州中院以走私武器罪,判處劉大蔚無期徒刑。法庭上,劉大蔚喊:“請用我買的槍槍斃我,如果能打死我,我就承認我有罪!如果打不死我,就放我回家!”
普通網民或許很難理解這樣的判決。要厘清其中緣由,我們需要先理解一個稍顯陌生的術語:1.8焦耳/平方厘米。
這是目前公安部門認定“槍支”的直接標準。
標準
1996年,《槍支管理法》首次提出了槍支的法律定義,其中最核心因素,是“足以致人傷亡或者喪失知覺”;2001年,公安部的《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定》,提出了大陸首個槍支鑒定標準:將槍口置于距厚度為25.4mm的干燥松木板1米處射擊,彈頭穿透該松木板時,即可認為足以致人死亡;彈頭或彈片卡在松木板上的,即可認為足以致人傷害。具有以上兩種情形之一的,即可認定為槍支。
但2007年,我國的槍支認定標準“驟降”。當年,公安部發布的《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規定,未造成人員傷亡的非制式槍支,若槍口比動能在1.8焦耳/平方厘米的,即認定為“具有致傷力”;三年后,公安部在修改后的《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定》中正式提出:對不能發射制式彈藥的非制式槍支,當所發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時,一律認定為“槍支”。
1.8焦耳/平方厘米的比動能,如果打在人身上,大概是什么效果?
要看打哪兒。這一標準的主要起草人、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專家季峻認為,討論這個問題,不能“想當然、信口開河”,應當考慮人體最弱的部位?!缎谭ā芬幎ǎ瑔适б曈X就視為重傷害,因此,在季峻看來,衡量殺傷力時,應把“眼睛”作為基本條件。
通過實驗得知,在氣槍比動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時,如果對人的眼睛近距離射擊,可以造成傷殘。
中國是一個嚴格控槍的國家,這一標準堪稱非常嚴格。如果橫向對比的話,1.8焦耳/平方厘米,是香港地區認定為槍支標準的1/4,臺灣地區的1/11,也是2001年公安部標準的1/9。
坊間有觀點認為,標準的驟降,與2008年奧運安保的大背景有關。嚴格的標準,對公眾來說可能無從感知,更不知道這是基于對眼睛的致傷力得出的。
區別
事實上,根據現行規定,玩具槍、仿真槍、槍支,這三者有嚴格的區分。
怎么區分?槍口比動能小于等于0.16焦耳/平方厘米的,是“玩具槍”;介于0.16與1.8焦耳/平方厘米之間的,是“仿真槍”;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的,是“槍支”。攀枝花事件,有媒體披露行兇者使用的槍發射的是“鋼彈”,應該毫無疑問是“槍支”了。
客觀地說,趙春華案的判決,算不上“錯誤”。畢竟,有公安部的明文規定在——這也是趙的辯護律師徐昕的意見。但徐昕同時指出,“法官之錯,僅在于司法的機械主義,將玩具、仿真槍完全等同于真槍定罪量刑,從而導致原審判決違背常識常情常理”。
趙案發生后,有媒體梳理了近年來23個因擺氣球射擊攤被追刑責的案件。結果是:17名被告人被判緩刑,3個被告人被判處管制,僅有3人被判處實刑。其中,2015年7月7日公安機關在鄭女士經營的攤位查獲23支槍狀物,經北京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其中16支鑒定為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的槍支,其余7支不能認定為槍支。法院以鄭某犯非法持有槍支罪,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6個月。云南澄江縣法院判處過多起此類案件,擺攤打氣球生意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的被告人,均被判處緩刑。對此,不少槍迷發燒友戲稱,原來自己也是“緩刑專業戶”。
討論
許多專家曾對1.8這個標準產生過質疑。比如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就在去年兩會上建議審查修改仿真槍入刑標準。全國人大代表蔡學恩也提交了類似建議。他表示,僅他所在的湖北地區,近年來仿真槍涉刑案件就增加了30%以上。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多位專家也發文指出,目前仿真槍的認定標準“過于寬泛”,可以考慮將槍口比動能介于1.8和15焦耳/平方厘米之間的仿真槍犯罪“非罪化”。
理由也很簡單——槍支標準認定的標準太低,擴大了刑法的社會控制范圍,也明顯低于民眾對槍支的常識性認知。大眾想不明白的是,老頭老太太擺攤打氣球,街頭常見,遍地皆有,怎么就違法了?如果這都算犯罪,那么還有什么不是犯罪?
換言之,在這種過低的標準背景下,可能造成“嚴格立法、普遍違法、選擇執法”的問題。有學者評價說,這是“偵查中心主義”在作祟:“公安說這是槍,檢察院沒有權利說這不是槍,法院就基本會說鑒定是槍我也沒辦法,于是就可以量刑了。”
前不久,《檢察日報》推出《烙印2016:十大刑案評點》,劉大蔚案位列其中。文章說:“仿真槍和真槍如何界定,槍支鑒定標準如何更科學合理,這些問題爭論已久,但仍未形成各方認可的共識。本案再審,除了實現個案公正,它在推動制度完善方面的價值,同樣值得期待。”
畢竟,司法不能完全等同于“投幣式自動售貨機”,一端輸入案件事實,另一端根據法律規范吐出司法判決。尤其是,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中,還是“情”、“理”、“法”三者交融的時期。“法”界定了現代社會中各個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情”、“理”則追求一種社會和諧與道德取向。
具體到個案的判決中,法官既要恪守法條,追求法律效果,也要斟情酌理,強調社會效果,在法律與情理中取得平衡。用法學泰斗瞿同祖先生的話就是,“僅僅研究條文是不夠的,我們也應注意法律的實效問題?!?/p>
對比
與此對比,是近年來屢見報端的民間涉槍案件——真正的、有殺傷力的槍。
前段時間,貴州凱里某公務員被曝出18年前持槍殺人;呼格案涉案警察馮志明,“非法持有槍支4支和子彈549發”這一項罪名,被判3年(其他罪并罰);內蒙古政協原副主席趙黎平,涉持槍殺人;已被執行死刑的劉漢,武器庫中也有不少槍支彈藥……
如果再推早一點,在中國警察網上,有一篇名為《中國三大黑槍基地揭秘》的文章。里面分析說,青海省化隆縣、貴州省松桃縣以及廣西合浦縣,是我國三大黑槍基地,“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貧困,黑槍制造者共同追逐的都是暴利”——一支成本不過兩三百元的槍支,經過多道運輸轉手,最終能賣到上萬元。在暴利的驅使下,村民白天種地,晚上制槍,甚至全家、全村出動。
一方面,是槍支認定標準低,“稀里糊涂被追刑責”的案件屢有出現;另一方面,民間涉槍、官員持槍的案件近年也不鮮見。這凸顯的槍支管理可能存在的漏洞,面臨現實之嚴峻,可能才是追逐新聞熱點背后的真正關鍵。
前不久,福建高院發布消息稱,該院復查后認為,原判以走私武器罪判處劉大蔚無期徒刑,“量刑明顯不當”,將另行組成合議庭,擇日再審。
我們常說,刑法應具有謙抑性的品質。所謂“謙抑”,是指縮減或壓縮,即刑法的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的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即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
刑法的謙抑性,一方面在于制約立法者的權力濫用,另一方面在于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個人權利。若一個社會中,人們時刻都有觸犯刑法的危險,那么,這個社會必然是可怕和黯淡的。
有網友反映,在淘寶的司法拍賣平臺上,河南省新縣法院,去年曾拍賣過幾把涉案模型槍。其中一支SVD模型槍,與天津趙春華大媽涉案的,竟然是同款。最終,這把槍以129元的價格成交。拍賣日期也很巧,2016年12月28日——趙大媽一審獲刑次日。
(摘編自每日人物公眾號、俠客島公眾號、《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