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雯+吳紹軍+孟佳麗


摘要:以西瓜品種小蘭和京欣1號為對照,對江蘇省自主選育的6個最新西瓜組合和3個進口西瓜新品種進行了生育期、果實性狀及產量鑒定。結果表明:江蘇省自主選育的小果型黃瓤新組合蘇11-03、YS14和中果型紅瓤新組合蘇創3號、蘇蜜11號、RM13在早熟性、商品性、產量等方面均有較大優勢,適合春早熟設施栽培,有望替代老舊和進口品種在江蘇地區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西瓜;自主選育;新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651.03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191-03
西瓜(Citrullus lanatus)原產于非洲,因其營養豐富、清甜爽口,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1]。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江蘇省西瓜栽培面積逐年擴大,早熟設施西瓜栽培已成為部分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尤其在蘇北地區,鹽城、連云港、宿遷、徐州等地都有較大的栽培面積[2]。然而生產上所用品種還多以老舊或進口品種為主,如京欣1號、早佳、小蘭等[3]。這些品種在江蘇省大面積栽培已久,雖然品質優異,但由于對本地春季多雨、弱光等氣候條件適應性較差,坐果困難且皮脆易裂,嚴重影響生產效益[4]。江蘇省開展西瓜育種工作歷史悠久,自主創新能力一直居全國前列,也不乏優秀品種的涌現。本研究通過與最新的進口品種進行比較,對江蘇省自主選育的最新西瓜品種進行鑒定,查找優缺點,以篩選出綜合性狀表現良好、適宜本地栽培的優秀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春季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宿遷農科所運河灣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沙壤土。委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安全檢測研究中心測定土壤基礎肥力,結果為pH值7.2,電導率416.1 μS/cm、有機質3.160%,全氮0.180%,全磷0.158%,全鉀4.110%,速效氮98.700 mg/kg,速效磷69.500 mg/kg,速效鉀456.800 mg/kg。試驗地從未種植過瓜類作物。
1.2 試驗材料
試驗西瓜材料分為小果型黃瓤和中果型紅瓤2個組別,選取了5個省內西瓜育種單位的6個具有代表性的自主選育最新組合與農友種苗、先正達種苗2個國際種苗企業的3個進口新品種進行了比較試驗(表1)。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施為6 m寬標準鋼架大棚,內設小拱棚。采用隨機區組設計,11個品種,3次重復,共33個小區,小型瓜小區面積8 m2,中型瓜小區面積10 m2。于2月15日日光溫室電熱溫床50孔穴盤育苗,3月27日定植,爬地式栽培,株行距為35 cm×270 cm。3月10日施用基肥,每667 m2施用商品有機肥2 000 kg、NPK硫基復合肥(N、P2O5、K2O含量均為15%)40 kg;4月3日施用緩苗肥,每667 m2隨水沖施氨基酸肥料600 mL;5月25日施用膨瓜肥,每667 m2隨水沖施NPK沖施肥(N、P2O5、K2O含量分別為15%、15%、30%)3 kg。整枝方式為三蔓整枝,其他管理按當地常規栽培管理執行。
1.4 測定項目和方法
在田間進行生育期、產量測定,在實驗室進行果實性狀調查。含糖量采用手持糖度儀測定。伸蔓期:50%蔓長40 cm的日期;開花期:50%第一雌花開花的日期;坐果期:70%果實坐果的日期;收獲期:為70%果實采收的日期;果實發育期:雌花開放日至采收日。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組合(品種)生育期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小果型西瓜伸蔓期和開花期基本一致,與CK1表現相當;第一雌花節位各組合(品種)間差異明顯,從低到高順序為:YS14、蘇11-03/CK1、揚6614、豐蘭,豐蘭節位最高,為9.5節;坐果期方面,YS14、豐蘭坐果期較早,比CK1提前2 d,而蘇11-03坐果期略晚,比CK1推遲3 d;各組合(品種)果實發育期基本一致,與CK1相當。
中果型西瓜,各組合(品種)伸蔓期均略早于CK2,而開花期基本同期;第一雌花節位差異明顯,嘉年華5號、RM13節位較低,蘇創3號次之,而蘇蜜11號、CK2和莎蜜佳1號節位較高;各組合(品種)坐果期除蘇創3號外表現一致,與對照無差異,蘇創3號略有推遲;果實發育期均為33 d,與CK2相同。
2.2 不同組合(品種)果實性狀比較
小果型西瓜:單瓜質量,各組合(品種)均高于CK1,其中豐蘭單瓜質量最大,達到2.8 kg,比CK1提高0.7 kg;皮色,YS14皮色較為特殊,為深綠暈染條帶,其他組合(品種)均為黃瓤小果型典型深綠窄齒帶;果形,蘇11-03為短橢圓形,其他均為高圓形;皮厚,各組合(品種)果皮均較薄,≤0.5 cm;糖度,各組合(品種)糖度水平均高于CK1,其中YS14中心糖度達到11.9%,比CK1高1.2百分點,邊緣糖度達到9.2%,比CK1高1.4百分點。
中果型西瓜:單瓜質量,蘇蜜11號最大,達到5.7 kg,比CK2高0.6 kg,其他組合(品種)差異較小;皮色,沙蜜佳1號皮色較深,覆墨綠隱條帶,其他組合(品種)較為接近,為淺綠底深綠條帶;果形,蘇蜜11號為高圓形,其他均為圓形;皮厚,各組合(品種)果皮厚度在0.8~1.0 cm,蘇蜜11號和嘉年華5號果皮較薄,為0.8 cm;糖度,中心糖度除莎蜜佳1號外均在12%以上,與CK2無明顯差異,邊緣糖度蘇蜜11號較低,為8.0%,較CK2低0.7百分點。
2.3 不同組合(品種)產量比較
不同組合(品種)產量數據(表4)顯示:小果型西瓜各組合(品種)均比CK1產量增加,其中蘇11-03產量最高,折667 m2產量達到3 601.60 kg,較CK1增產21.67%,YS14次之,達到3 534.62 kg,較CK1增產19.41%,豐蘭較CK1增產9.15%;中果型西瓜各組合(品種)產量位次順序為:蘇創3號(增產13.00%)>蘇蜜11號(增產10.63%)>RM13(增產8.97%)>嘉年華5號(增產3.07%)>CK2>莎蜜佳1號(減產2.15%)。
3 結論與討論
早熟西瓜設施栽培需要同時具備熟性早、商品性好、產量高3個特點[6-7]。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早熟性方面,小果型YS14、揚6614與豐蘭水平相當,且早于小蘭;中果型蘇蜜11號、RM13、嘉年華5號、莎蜜佳1號與京欣1號基本一致。蘇11-03和蘇創3號收獲期相對略晚,筆者認為這是由于這2個品種持續坐瓜能力較強,中后期成瓜較多造成的。產量數據也顯示,這2個品種分別居小果型組和中果型組第1位。
由本試驗結果還可以看出:農友種苗近來主推的黃瓤小果型品種豐蘭,單瓜質量明顯提高,具有較大優勢,但糖度方面不及江蘇省自主選育組合。先正達種苗的嘉年華5號和莎蜜佳1號2個品種單瓜質量偏低,糖度中等或偏低,與其他組合相比優勢不明顯。另外,在口感方面,豐蘭、蘇11-03松脆,小蘭、揚6614細軟,YS14細沙;蘇蜜11號、嘉年華5號爽脆,RM13、京欣1號松脆,蘇創3號偏沙,莎蜜佳1號緊脆。近幾年江蘇省西瓜育種偏重于品質育種,肉質上多傾向于松脆、細沙型,對于緊脆質地的西瓜關注較少,這與本地市民的消費需求相一致。但緊脆型西瓜一般貨架期長、耐儲運,也是重要的育種方向。
試驗還發現:豐蘭雖然相對小蘭已增產達9.15%,但是田間裂瓜頗為嚴重,產量潛力無法完全體現;嘉年華5號品質突出,坐果性也較好,但是単瓜質量偏小,產量較京欣1號增產不明顯。而江蘇省自主選育的西瓜新組合產量均較高,甚至個別組合增產接近或超過20%,這可能是因為省內選育的品種對當地生態環境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綜合本試驗結果,筆者認為江蘇省自主選育的小果型黃瓤新組合蘇11-03、YS14和中果型紅瓤新組合蘇創3號、蘇蜜11號、RM13在早熟性、商品性、產量等方面均有較大優勢,適合早春設施栽培,有望替代老舊和進口品種在江蘇地區大面積推廣。
參考文獻:
[1]張 帆. 西瓜品質性狀及遺傳的初步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2]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蔬菜編輯部.全國西瓜主要優勢產區生產現狀(一)[J]. 中國蔬菜,2011(13):5-9.
[3]王 華,丁同華,陳寶寬. 江蘇地區西瓜品種應用現狀及優勢品種[J]. 農業科技通訊,2012(12):223-225.
[4]張兆輝,顧衛紅,楊紅娟,等. 優質、特色小果型西瓜新組合的比較試驗初報[J]. 上海農業學報,2013,29(5):112-115.
[5]顧克分,錢 兵. 黃肉西瓜新品種小蘭[J]. 北京農業,2000(11):19.
[6]王建華,儲呈華,印文彪. 早熟西瓜品比試驗小結[J]. 長江蔬菜,2004(3):50.
[7]曹國華,徐煒民,沈 華. 大棚禮品西瓜品比試驗[J]. 長江蔬菜,2005(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