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丹
“時間長了這種傷感慢慢會淡嗎?其實沒有。”
2月19日,是鄧小平20周年忌日。
這天上午,四川廣安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局長錢奇來到北京景山后街米糧庫胡同5號院。從1977年7月1日搬入,鄧小平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后的20年。往年這時,錢奇都因為廣安市的紀念活動脫不開身,今年當地紀念活動提前舉行,使他能在忌日當天到訪。
前一天,他已隨同廣安市委書記侯曉春、市長羅增斌和市委副書記嚴春風來過這里,并參觀了鄧小平原身邊工作人員舉辦的《緬懷首長·不忘初心》展覽。展覽展出了鄧小平在求學和革命時期的照片以及晚年生活照片共200多幅,其中近四分之一是首次公開展出。
這天,來這里寄托哀思的,還有鄧家親友、原鄧小平辦公室工作人員以及廣安市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人員等。
與往年這天一樣,院子里沿鄧小平生前散步的路線撒滿了花瓣。如大女兒鄧林所說,鄧小平喜歡完美的東西,喜歡干凈,喜歡花,喜歡香味,喜歡桂花和白蘭花。
1997年——逝世
鄧小平百年誕辰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長篇紀念文章《難忘小平》,回憶了鄧小平去世的經過。
他說,鄧小平去世前已經住了較長時間醫院。1997年初,鄧小平的病情明顯加重。這時正是新年和春節之交,事情很多。劉華清一邊忙于工作,一邊要求工作人員隨時注意病情通報。幾天后,通報說病情穩定,不會馬上有什么大事,大家有事可以去辦了。但2月14日,接到緊急通知:小平同志病危。
2月19日,劉華清出席了全國國防科技工業會議,并講了話。幾天來一直牽掛著老首長的病,他身心疲憊。這天晚上準備休息了,突然接到通知:鄧小平同志逝世了!
當晚,政治局常委集體趕到301醫院,向鄧小平遺體告別。
“我是戰爭年代過來的人,一生見過無數死亡,送走過許多戰友和領導。可是,小平同志的離去令我格外悲痛,有種難舍難離的感覺。這種情感,來自戰爭年代生死與共的同志情誼,來自半個多世紀他對我的愛護、教誨和信任,也來自我對他的政治智慧的欽佩和人格魅力的無比敬重。”他寫道。

湖南益陽“鄧小平民間紀念館”中的部分展品。
2月24日,在301醫院正式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鄧小平面容安詳,靜靜躺在鮮花叢中。劉華清立正敬禮,淚眼模糊。隨后,遺體火化。第二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追悼會。“老同志都來了,悲傷不已,有的當場暈倒。”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致悼詞。他說:“我們今天同樣應當說,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1998年——逝世周年
1998年1月,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宣傳戰線要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推動學習鄧小平理論的新高潮。隨后,國家新聞出版署調整了出書規劃,推出“鄧小平理論研究書系”書目43種,24家出版單位參與。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江澤民題寫書名的《鄧小平文選》典藏本,編號發行,供海內外讀者收藏。這在中國出版史上尚屬首次。
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了大型紀念文集《回憶鄧小平》,收入文章125篇,其中包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的《鄧小平同志與中國教育20年》,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的《牢記諄諄教導,推進偉大事業》,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的《一次極不尋常的談話》。
鄧小平大女兒鄧林的《鄧小平——女兒心中的父親》攝影集也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半年多來,鄧林擱下畫筆,辭謝了各種社會活動,埋頭清理照片,經過反復篩選,最終挑出了120幅照片。
她在后記中寫到,父親的離去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傷痛,她甚至感到,一部分生命也已經隨父親遠去了,但當她翻開相冊,父親卻好像復活了。“他的笑容,他的聲音,他那些特有的神情和習慣動作,那樣清晰可見。”
2004年這一年,鄧家人都很忙。
鄧林尤其忙。6月15日,她到上海參加了《鄧小平——女兒心中的父親》圖像藝術展的開幕式。8月7日,她去湖北舉辦了《鄧小平——女兒心中的父親》攝影展。她還與宜興高級工藝美術師江云祥聯手制作了101把紫砂壺展出,壺底有“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印章一枚。上海恒源祥花了3個多月繡制了一幅長92厘米、寬70厘米的鄧小平絨繡像贈送給廣安鄧小平紀念館,鄧林繡上了第一針。中國電影集團和上海電影集團聯合發行了影片《鄧小平·1928》,鄧林和鄧榕應邀參加了首映式。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組織出版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鄧小平畫傳》等100種重點圖書,鄧林不止一次出現在新書發布會和圖書展銷會上簽名售書。
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發行了黃金版《偉人鄧小平》。這套書以純度99.9%的黃金紙為材質,編號限量發行5000套,售價22600元。這是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定的唯一一套金版書。北京圖書大廈一天之內就賣出了十幾本。鄧小平曾經的警衛參謀張寶忠找到出版社要求購買一套,工作人員將編號為1954的一套送給了他。
國家博物館舉行了《世紀偉人鄧小平——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展覽》,鄧樸方、鄧林、鄧楠、鄧榕一同出席了開幕式。在“鄧小平小道”的沙盤前,鄧樸方說:“我記得這邊不是竹籬笆,這個沙盤是不是做錯了?”鄧林說:“是你記錯了,那個地方就是個竹籬笆,人家這沙盤是對的。”
四位孫輩鄧卓芮、鄧卓泝、鄧卓玥、鄧卓棣也齊聚展覽現場。鄧小平唯一的孫子鄧卓棣19歲,在北大法律系讀大二。他說,爺爺對他最大的影響是橋牌,小時候總看爺爺打橋牌,遺憾的是自己卻沒跟爺爺打過。他現在是北京青年隊的,最近在北大打了第四名。
8月13日,四川廣安縣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正式開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為鄧小平銅像揭幕。
鄧小平的弟弟和妹妹鄧墾、鄧先芙、鄧先群,兒女鄧樸方、鄧質方、鄧林、鄧楠、鄧榕,以及兒媳、女婿和孫子孫女們共30余人,參加了當天的鄧小平銅像揭幕儀式。這是鄧家人出席活動人數最多的一次。每年,鄧家人都會回鄉祭祖,但只派代表。
8月22日誕辰當天,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等領導人出席,吳邦國主持大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在講話中,他評價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這一年8月的《求是》雜志上,6位原黨和國家領導人撰文紀念鄧小平,分別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宋健,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
李鵬在題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的文中回憶了與鄧小平的初次見面。他說,他與鄧小平的初次見面是在1945年,鄧小平從前線回到延安參加黨的七大,見到他后說:“我和你父親很熟,在上海一起做地下工作,后來他在海南島犧牲了,很可惜。”
這天,和鄧小平在世時一樣,鄧家全家聚在一起,切蛋糕,吃面條。這次,還準備了一道特別的大菜: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音樂會。
音樂會在保利劇院舉行。鄧楠的女兒鄧卓芮熟悉外國古典音樂,音樂會曲目是她挑選的。 第一部是李斯特的《前奏曲》,表現對人生的不斷探索、追求、奮斗;第二部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最后的四首歌》,道出人在晚年對生命的熱愛和眷戀;第三部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
“時間長了這種傷感慢慢會淡嗎?其實沒有。特別是這次紀念百年誕辰,特別感到傷感。”鄧樸方說。
誕辰當天,四川廣安的鄧小平紀念園免費開放。參觀者達到20萬人次,紀念園區內只能單向行走。
這一年,還出現了一家民間紀念館——鄧小平民間紀念館。
館主是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道林鎮富豪村70歲村民姚壽衡。姚壽衡自幼喪父,母親殘疾,他乞討多年,40歲時與一位盲女結婚,生下了兒子姚春輝。改革開放后,允許農民進城務工。姚春輝學了修鞋補傘技術,擺攤修傘修鞋,姚家的生活有了起色,姚壽衡一直感念鄧小平。鄧小平去世后,姚壽衡騰出家中最明亮寬敞的土黃色泥磚房,動用了準備給兒子娶媳婦的3000元積蓄,從書攤、收藏者手上搜購了與鄧小平有關的書籍、照片、報刊、雜志、畫像等資料,建起了這間紀念館。
當年正月初一,紀念館開館,免費參觀。由于當地媒體的報道,每天至少50位本地和外地游客前來,鎮上的學校也常組織學生來參觀學習。不到三個月,厚厚的留言本寫滿了兩大本,多是緬懷鄧小平,或是贊揚姚壽衡的做法。姚家父子繼續收購紀念品,加上他人所贈,展品已經陳列不下了,姚家又騰出來了一間房。
2007年2月19日,鄧榕回四川廣安參加了“鄧小平改革與發展思想學術研討會”,并抽空回了趟鄧家老院子。
聽說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等單位發起了“我為小平故里植棵樹”活動,鄧家2003年向廣安捐贈了6棵樹。
鄧家1977年剛搬進北京景山后街的院子時,只有門前的四棵石榴和兩棵油松。兩棵油松一高一矮,枝葉互相擁抱,姿態像龍,鄧小平夫婦也都屬龍,因此被院里人叫做“雙龍樹”。其他樹都是鄧小平帶著家人親手種的,有大雪松、白皮松、海棠、核桃、櫻桃等。
捐贈給廣安的這6棵樹是白玉蘭、紫藤、丁香、石榴、紫杉和連翹,都是鄧小平生前非常喜歡的。
按照鄧小平的遺愿,他的全部142萬元稿費捐給了教育和科技事業(設立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角膜捐給需要光明的病人,骨灰已回歸大海。
“留給親人的,惟有滿院子無處不在的記憶。”鄧榕感慨。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編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年鑒》記載,這一年,出現了一個鮮明的特點: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出現了“爭論”現象。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使學者們對鄧小平的一些基本論斷產生了分歧,提出了如何完整準確理解鄧小平理論以及對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觀點“再認識”的問題。
2014年——誕辰110周年
2014年8月8日晚8點,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中央電視臺首播。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中央文獻研究室在建國60周年時受命牽頭組織創作的,投資約1.2億元,歷時5年完成。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和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擔任總顧問。
鄧小平的飾演者馬少驊透露,劇組借鄧家院子拍攝時,鄧家人很和善,從不干涉拍攝。拍攝過程中,他有時會專門給鄧家人打電話,了解鄧小平的生活細節。鄧榕告訴他,老爺子走路都是手背朝前的。
拍攝殺青后,送各級領導審查的光盤超過1萬張。在試看片會上看完第一集后,鄧家子女說:“這就是我們的老爺子!”
開播半個多月后,有統計數據顯示,這部劇的平均收視率達到了2.06%,全國每天有接近6000萬觀眾收看,創造了兩年來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的新高。
8月18日,鄧小平緬懷館正式開館。
北京景山后街米糧庫胡同5號被原封“搬”到了館內。其中,二樓的“北京故居場景復原廳”按照1:1的比例復制了鄧小平北京故居的餐廳、門窗、會客室和辦公室,碗筷、餐桌、冰箱等等都是鄧家人捐獻的。
鄧家還向廣安捐贈了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是鄧小平使用過的原件,包括鄧小平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證、1981年里根就職典禮的請柬、卓琳親自給鄧小平織的毛褲、鄧小平使用過的景德鎮青花瓷燙酒壺等。
“鄧家人如果找到兩件襯衫,會送給國家博物館一件,廣安故居一件;如果只找到一件,就會送給廣安,因為文物在廣安可以得到展出。”錢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錢奇是2010年從廣安市電視臺臺長崗位調任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局長的。鄧小平故里管理局成立于2004年12月,是中共廣安市委直屬的正縣級事業單位,下轄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國有獨資公司鄧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機構。
2014年8月,《求是》雜志刊發了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系列文章,作者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等。
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講話,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張高麗出席座談會,政治局常委劉云山主持座談會。
與10年前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相比,習近平的講話中對鄧小平的評價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改為了“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在全國7個城市的18歲以上普通公眾中開展了民意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445份。超過九成受訪者用“崇敬”或“尊敬”來表達對鄧小平的態度。調查顯示,選擇“崇敬”的人中,年輕、高學歷者比例高,廣州在7城市中比例最高。受訪者普遍認為,緬懷和紀念鄧小平最大的現實意義在于“深化改革更需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
按照中央規定,對領導人的紀念活動只在誕辰整年時舉行。今年雖是鄧小平去世20周年,官方并無紀念活動。
姚春輝的“鄧小平民間紀念館”也沒有舉行特別的紀念活動。
2011年,姚春輝將身體每況愈下的父親從老家寧鄉縣接到了自己工作的益陽。下半年,為擴建“鄧小平民間紀念館”,他在老家又蓋起了6間平房。但第二年,姚壽衡就去世了。姚春輝無力兼顧益陽的工作和寧鄉的紀念館,經人介紹,益陽市資陽區金花坪社區在辦公樓三樓騰出了一間13平米的房間給他,他將紀念館搬了過來。
原來近70平方米的三間展室被壓縮到了13平方米,沒有專人看管,姚春輝只能將報刊、雜志、圖片等資料陳列出來,把較值錢的雕像等展品收了起來。因為地址太隱蔽,每天最多只有近10人來參觀。至今,常有人因為來寧鄉找不到紀念館給他打電話。
姚春輝與其他民間紀念館也保持著聯系。湖南懷化有一家“鄧小平民間紀念報館”,創建者龍小平和姚春輝有時會互相走動,還會交換一些展品。
姚春輝在益陽市資陽區三益街有家門店,做的仍然是修傘修鞋的生意。迄今,他已為紀念館投入了近6萬塊錢,沒有任何經濟收益。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得到政府或企業的幫助,讓紀念館有個理想的去處。現在,他的展品已可以放滿100平方米的展區。他還想聯系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在2024年鄧小平誕辰120周年時集齊120幅字畫。閑暇時間,他繼續搜購有關鄧小平的紀念品。“展不出來也放在這里吧,萬一哪一天用得著。”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廣安市,今年2月15日到2月19日,鄧小平故里管理局陸續舉辦了《鄧小平與廣安》(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圖書首發式、鄧小平銅像廣場獻花儀式、“翰墨寄深情·書畫頌偉人”專題展、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詩歌朗誦會等系列活動。
去年,鄧小平故里的客流量達到了291.61萬。從2008年起,故里取消了60元的門票,免費對外開放。
錢奇說,現在鄧小平故里的客源結構上,來自各地黨校的學員、中小學生等年輕人越來越多,紀念方式也越來越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