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兩岸書店在相互隔絕的狀態下各自發展的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岸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先后開放和“解嚴”使兩岸書店各自都獲得了新的飛躍和發展。兩岸書店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鑒,文化的融合催生出許多相同的理念并使雙方認識到彼此的差距。在未來的發展中,兩岸書店一定會成為世界華人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
【關 鍵 詞】兩岸書店;歷史;文化融合
【作者單位】張濤,北京大學出版社。
書是承載知識的載體,書店是書重要展示和交易的場所。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書店所展示的圖書不但向世人介紹了最新的知識,也反映了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精神文化風貌。所以說,書店雖小,但折射出的文化內涵卻很深。可以說,書店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生機和活力。兩岸書店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就很好地詮釋了文化的內涵和張力。
一、兩岸書店發展的脈絡
1.臺灣書店發展的歷史及現狀
臺灣書店的發展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臺灣社會政治、經濟轉型的歷史。在1980年之前,臺灣書店只是作為書店而存在的,延續了中國千余年來書店的賣書功能。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商業的發展,首家大型連鎖書店金石堂誕生,該書店以具有現代感的裝修擺脫了過去狹小陳舊的書店形象,以圖書排行榜的經營模式改變了消費者對圖書的消費習慣,以多種類型的圖書經營主導了臺灣的出版文化。
隨著臺灣社會的“解嚴”,各種獨立書店相繼出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89年出現的誠品書店。誠品書店富有人文氣息的經營模式滿足了那個時期人們思想上的饑渴,提升了出版的品位,逐漸成為臺北的城市名片。1995年,網絡書店博客來的出現逐漸改變了臺灣書店的生態。2000年以后,金石堂和誠品書店已經成為標志性的書店,但隨著網絡書店的發展,許多小型書店難以為繼,相繼關門,但有個性的獨立書店還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頑強地生存,向人們昭示著書店的意義。
2.大陸書店發展的歷史及現狀
大陸書店的歷史也反映了大陸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在1980年以前,新華書店作為大陸各地唯一的連鎖書店成為人們購書的主要場所。1980年以后,多種體制的書店開始出現,書店里的讀物也開始變得多樣化。人們對閱讀的渴望更加強烈,求知成為社會的主流。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后,社會進一步開放,民營書店開始走上城市的舞臺。1996年成立的南京先鋒書店就是那一時期的代表,人文社科圖書開始在城市書店中占據重要的位置。2000年左右,以西單圖書大廈、上海書城等大型書城為代表的大型國有書店開始在城市中引領閱讀方向,標志著以裝修雅致的大型書城為書店代表的時代到來。大陸開始了大型書城的建設,也開啟了書店的黃金十年。在這個時期,網絡書店也開始出現。2010年以后,隨著網絡書店的迅猛發展,小型書店開始倒閉,大型書城的經營狀況也開始出現滑坡,實體書店面臨發展方向改變,經營方式轉型的現狀。但與此同時,個性化的書店開始涌現,豐富了城市人的文化生活。
3.兩岸書店共同面對的問題
兩岸書店的發展歷史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對外開放,而臺灣書店比大陸書店要早幾年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格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兩岸實體書店同樣面臨網絡書店的沖擊。臺灣地區由于縱深小、面積不大,地區網絡書店的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大陸由于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為網絡書店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兩岸書店面對的同樣問題就是,面臨網絡書店的沖擊,實體書店如何生存。
二、兩岸書店的文化融合加快并走向趨同
1.兩岸書店在認識理念上的融合趨同
在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之后,兩岸書店都體會到,書店不僅是個賣書的地方,還是個閱讀體驗中心,它帶給讀者的應是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從臺灣誠品書店和南京先鋒書店的經營方式,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2.兩岸書店在經營理念上日漸融合趨同
在兩岸書店的連鎖經營上,連鎖不復制的理念貫穿于各個分店之中,各個分店都與當地的環境、人文和社區有機組合成不同的空間和業態。在書店的銷售品類上,圖書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文化創意產品和餐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裝修上,書店更加關注空間的和諧,更加強調藝術人文氣息,強調給讀者帶去的感受;在活動的開展上,書店更加注重以高水平的作者、高質量的講座來吸引讀者,更加注重開展豐富的活動來提升讀者的參與感。
3.大陸書店從臺灣誠品書店中借鑒的書店文化
雖然發展路徑和時間節點不同,但由于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大陸書店在轉型時期,更多地借鑒了臺灣誠品書店的可取之處。一種方式是大陸書店借鑒臺灣誠品書店空間和諧的裝修風格,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大陸書店基本復制臺灣誠品書店的形態和業態,請誠品設計團隊打造和誠品相似的書店形態和業態,給當地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4.臺灣誠品書店開拓大陸市場,力圖創造一種文化的“共感圈”
2015年11月,誠品書店蘇州店盛大開業,拓展了誠品書店自身的發展空間。誠品書店想要營造的“人與人、人與書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希望在誠品書店的空間里“每一個靈魂都得到安撫,每一個生命都煥發出令人感動的容顏”的意念感染著每一個來到誠品書店的人。誠品書店力圖創造華語文化圈的繁榮景象,這種文化的盛景又何嘗不是大陸書店想要實現的夢想呢?
5.兩岸書店互相學習借鑒,改變自己的同時,也改變了一座城市的文化
誠品書店24小時的經營模式不但拉長了營業時間,成為永不打烊的書店,還為一座城市亮起了一盞文化明燈。在大陸,24小時書店也在許多城市紛紛出現,這種新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地標的出現讓一座城市因此變得溫情脈脈。這不能不說是兩岸書店學習交流的成果,在開放的狀態下,文化的互融在加速進行著。
三、從兩岸書店的差異看文化融合的潛力
兩岸書店的現狀都是兩岸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真實寫照,書店的成長離不開所在地的政治經濟環境和人文氣息的滋養。兩岸書店都在變遷,但文化的內在吸引力是不變的旋律,具有融合發展的潛力。
1.網絡書店的差異
由于大陸具備地域廣、人口多等方面的先天優勢,網絡書店對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很大沖擊,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有可能對臺灣地區的讀者產生另一種巨大的影響。大陸書店具有海量的圖書,臺灣讀者可以更加便利地從大陸網絡書店購買大陸圖書,更多地了解中華文化。
2.實體書店的差異
大陸每一個城市實體書店的總體數量、單體面積幾乎都可以和臺灣地區的書店媲美,但具體到經營的方方面面,還要向臺灣誠品書店好好學習。在書店的空間設計上,兩岸書店已無太多的差距,可以說各有千秋,但從整個書店內在運行系統來看,兩岸書店還存在人才的差距,為讀者選書水平的差距,圖書陳列品種的差距,讀者服務能力的差距,活動組織上的差距及內部流程管控上的差距等。這些差距必將促進大陸書店從細節上向臺灣誠品書店學習。
3.書店認知上的差異
臺灣誠品書店不單單是一家書店,還是一個復合式經營的空間。誠品書店除圖書之外,還包括誠品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文創平臺、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誠品表演廳、誠品電影院和誠品行旅等。它的每一處空間都以文化為基底,在這些空間注入人文關懷和藝術氣息。大陸城市的書店在復合式經營的道路上才起步,可以說離品牌化還有一定距離。今后,大陸書店在書店的復合經營上還需要下更大功夫。
4.在塑造城市文化上的差異
臺灣誠品書店在27年的時間里,在閱讀的推廣、文創的詮釋和空間的經營上都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從而成為一張耀眼的城市名片。相比誠品書店,大陸書店對一個城市的影響力還很弱。但以誠品模式為標桿,大陸書店塑造所在城市文化地標的行動已經開始,比如,南京的先鋒書店就已然成為許多閱讀者心中的向往之地。
5.兩岸書店圖書陳列品種的差異
兩岸書店內圖書的陳列有不同的方式,但由于相同的文化根源,兩岸書店內一定會陳列兩岸作者的圖書。兩岸作者的思想、觀點不斷碰撞,就是文化融合的最好方式。讀者在同一書店能讀到兩岸作者不同的著作,就是心靈相通的開始,就是兩岸文化紐帶日漸牢固的見證。
臺灣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對大陸眾多書店的發展思路帶來很大影響。大陸書店從臺灣地區書店,特別是誠品書店的發展中獲得了許多的靈感,又將這些靈感和本地文化相結合,使書店煥發了新的活力。所以,兩岸書店的交流、發展促進了兩岸文化融合,而兩岸文化融合又促進了兩岸書店的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鐵志. 時代的書頁:臺灣書店三十年史[N].上海書評,201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