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團屬新媒體被賦予新的內涵——通過提質增效實現內涵升級,通過探索新模式打造團屬特色,通過開放資源完善媒體監管。我們應該利用“互聯網+”思維的開放、平等、即時和共享理念來引領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通過“國家—省—校—院”四位一體的傳播格局,挖掘“互聯網+”的網絡價值、數據價值和平臺價值,最終實現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的智能升級、內容升級和路徑升級。
【關 鍵 詞】互聯網+ ;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傳播
【作者單位】李宇輝,南通大學。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1]。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使 “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式進入廣大民眾的視野。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總則中指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充分發揮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同時肩負著組織、教育和引導全國廣大青年的重任。團屬新聞媒體作為組織青年、聯系青年和服務青年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必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提出的團媒“必須姓黨”的根本要求,必須為廣大學生服務,堅持做好黨與青年的橋梁和紐帶。
一、 “互聯網+”時代賦予高校團屬新媒體豐富的內涵
1.概念界定
媒體(media)一詞源于拉丁語“Medius”,譯為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 。1967年,新媒體這個概念首次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的戈爾德馬克提出,當時的新媒體指的是電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體的內涵不斷變化。作為與傳統媒體相對的一個概念,新媒體泛指網絡新媒體、移動新媒體和數字新媒體等;在具體分類上,新媒體可細分為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網絡游戲、電子雜志、網絡電視、手機報紙、數字電視和移動電視等[2]。
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擔當著引導青年、聯系青年和服務青年的重要職責。高校團屬新媒體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必須堅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高校團屬新媒體相比由社會力量主辦的媒體而言,在政治傳播上具有先天的優勢,擁有專門的信息渠道,發布的信息權威全面,對廣大青年學生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2.“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定位
“互聯網+”行動計劃致力于三個方面:一是做優存量,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進而轉型升級;二是探索新模式,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業態,打造新的增長點;三是推動優質資源開放,完善服務監管理念[3]。這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時代高校團屬新媒體的內涵。
(1)提質增效,促進高校團屬新媒體內涵升級
相關調研發現,目前各個層級的共青團屬新媒體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以及QQ公共號等形式。四川省對省內各高校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情況調查發現,85%的學生同時擁有微信和微博賬號[4];某高校某次400余人參加的活動現場,微信互動的數量達到3200余人次,QQ公眾號直播點擊數達到4700余人次。但是我們也同樣發現,學生們熱衷的只是查閱、點讀,并不熱衷在團屬新媒體中發聲交流。四川省高校團屬新媒體在調查中就發現80%的學生每天都會查閱相關團媒,但是回復的學生僅占28%[5]。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大對高校團屬新媒體的宣傳,對內容和排版進行改革創新,保證思想性的同時更要注重體現趣味性,使之符合大學生的審美需求,從而吸引更多學生參與互動交流,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
(2)探新模式,打造高校團屬新媒體專屬特色
目前,被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多為微信、微博和QQ等。某高校一個900人的學院,其QQ公眾號成立兩年的訪客數達到15萬多。但無論是QQ,還是微信和微博都沒有體現共青團專屬特色,這更是一個大眾的平臺。2015年4月28日,專屬共青團的新媒體平臺“青年之聲”正式上線,這是以反映青年呼聲,回應青年訴求,以維護青年權益和服務青年成長為宗旨的平臺,是共青團組織牽手青年,感知青年脈搏的橋梁[6]。“青年之聲”上線之后迅速在各大高校推廣,成為廣大青年發聲的專屬平臺,具有濃郁的團屬特色。
(3)開放資源,完善高校團屬新媒體監管制度
新聞監督是一種利用媒體力量的民主監督形式[7]。團屬新媒體監督制度是雙向的,它負有監管與大學生相關的人與事的責任,同時也要接受黨媒的監督。為此,我們要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資源,擴大團媒監督的范圍,小到學生權益,中到學校發展,大到社會進步,監督這一切都是團媒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這種監督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服務大學生的需要,堅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團屬新媒體傳播的基本模式
1.高校團屬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1)開放。開放就是互聯互通,包括團屬媒體與學生之間溝通模式的暢通、大學生選擇媒體形式的開放兩層意思。我們要善于利用高校團屬新媒體,學會掌握大學生的語言體系和語言習慣,從而對他們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實現團組織與青年學生的無縫對接。對大學生而言,他們可以選擇不同的社交網站、網絡群組等媒體形式,在其中暢所欲言,彰顯個性。雙方都公開接受各方面的監督,這讓媒體在信息傳播時能夠客觀反映事情的真相。正是這種開放的傳播,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了保障。
(2)平等。平等應該是去中心、去權威、去等級。就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而言,等級森嚴的逐級進行政策解讀的文件傳達主要是從老師傳達到骨干學生,再傳達到普通學生,所有的中心、權威都是共青團的指導老師。互聯網思維下的平等應該是教師為青年學生骨干服務,青年學生骨干為普通學生服務,所有的老師、骨干學生都是新媒體的代言人,都應該與終端的普通學生平等對話。
(3)即時。互聯網時代的在線化、數字化特性反映出來的就是信息快、準、即時。對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而言,時空約束被打破,彼此聯系無限延伸。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社區、即時聊天軟件等多種媒介進行交流,可以作為咨詢者向專家提問。總之,互聯網消滅了時空距離、線上線下的距離和人群的距離,實現了真正的即時性——無線連接,連接一切,永遠在線,隨時互動。
(4)共享。共享意味著分享。就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而言,它不同于人際傳播的私密性,更大的意義在于共享,可以實現教師、學生個人信息系統的開放,范圍小到朋友圈,大至全社會;可以實現組織內部共享,比如,兄弟學院共青團工作的資源、信息和經驗的共享等;可以實現組織外部的共享,比如,共青團工作與黨建工作、群團工作資源、信息等的共享。
2.高校團屬新媒體傳播的載體
相關調查通過查閱各大高校共青團門戶網站,采訪一線共青團工作人員,發現目前高校團屬新媒體的載體主要聚集在以下幾個層級。
(1)國家層面——“青年之聲”。“青年之聲”是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發起建立,在2015年4月28日正式上線的國家級團屬新媒體。目前,“青年之聲”已經覆蓋所有高校。以南通大學為例,2016年12月,“青年之聲”用戶數占全體學生的23.98%,訪問量達到755346人次。
(2)省級層面——PU口袋校園(以江蘇為例)。PU口袋校園由共青團江蘇省委在2013年進行推廣,目前已經全覆蓋江蘇省113所高校,用戶總數達到350萬[8]。PU口袋校園主要為高校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和娛樂等相關服務,使學生通過在線參加活動獲得第二課堂學分,開展社團活動、投票評選和問卷調查等活動,還可以提供校園導航、下載課件等服務。
(3)校級層面——各高校共青團官方微信、微博。相關調查發現,高校共青團的官方微信幾乎做到全員覆蓋,名稱包括XX大學共青團、共青團XX大學委員會和XX大學團委等。比如,南通大學共青團的官方微信以關注通大、服務通大和傳播通大為己任,內容根據情況定期更換,最近一期內容以推廣共青團為主題,包括“表白途安偉”(團委諧音)、“通大好想你”等熱門推送。高校共青團官方微博基本也做到全員覆蓋,其命名也大同小異。比如,南京大學團委的官方微博主要推送各類精彩活動和講座信息。
(4)院級層面——各高校二級學院共青團官方微信、微博和QQ公眾號。與校級層面相比,院級層面的官方微信、微博關注更多的是一些具體細微的內容,比如,思想引領、專業介紹、團學魅力和活動信息發布等。與高級別的共青團新媒體相比,院級層面的共青團新媒體的QQ推廣最為深入,也最受大學生青睞。一項對南通大學在校學生網齡調查的結果顯示,相比微信、微博,“95后”大學生對QQ的使用更為日常化、常態化,沿海發達地區的學生初中階段基本普及QQ,大學生網齡基本都在5年以上,最高者長達8年。QQ的常態化、普及化為團屬基層新媒體提供了廣泛的傳播基礎。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團屬新媒體傳播的運行機制
1.挖掘“互聯網+”的網絡價值,實現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的智能升級
高校團屬新媒體不僅要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浪潮,實現轉型,使共青團屬新媒體成為服務學校乃至全團、全黨思想戰線的骨干力量,還要加強各層級新媒體的協同合作,群策群力,共同創新。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要體現“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互聯網思維,鞏固提升“國家—省—校—院”四維立體化平臺的網絡陣地,培養新媒體網絡智庫,推動團建網絡化、團學組織網絡化和活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高校共青團工作模式。
2.挖掘“互聯網+”的數據價值,實現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的內容升級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產。互聯網企業搜集用戶的注冊信息來構建用戶的基本數據形態,將用戶的上網行為信息補充進去,構建用戶數據模型,并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對用戶進行私人定制,實現數據的價值。但是目前,高校團屬新媒體顯然還沒有將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整合,數據還只是數據,并沒有充分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如果團屬新媒體能將平臺上分散的用戶數據信息進行整合,按照不同的信息種類進行歸納,再進行精準的運用,充分挖掘其中蘊藏著的巨大價值,這對后續的共青團工作開展,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顯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挖掘“互聯網+”的平臺價值,實現高校團屬新媒體工作的路徑升級
平臺是快速配置資源的架構。高校共青團要借助網絡平臺,打造有特色的新媒體。高校共青團新媒體挖掘“互聯網+”的平臺價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打造新的具有團屬特色的網絡平臺,如“青年之聲”就是一條可以直訴團中央的便捷渠道。廣大學生可以通過“青年之聲”咨詢與青少年健康成長、就業創業、創新發展和學習實踐等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與專家面對面交流。(2)借助公共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對團屬新媒體加以包裝。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平臺,因其本身的大眾化傳播特點,在廣大青年學生群體中擁有廣泛的受眾。因此,團屬新媒體在包裝上要采用符合當下潮流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音樂、GIF 動圖和H5 頁面等多種方式。如南通大學共青團 “表白涂安偉(諧音團委)”推出當天閱讀量即達到12295人次,其就是采用了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進行了包裝。(3)利用平臺舉辦多種多樣符合時下流行元素的線上線下活動,切實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3]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
[2]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4][5]尹緒彪、鄧紅纓. 四川高校團屬“新媒體”運作情況調研報告[J].新聞戰線 ,2016(5):123-124.
[6][8]“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青年之聲/17793150#viewPageContent
[7]劉雪飄.新聞媒體監督理論研究——從行政監督的角度[D]. 吉林大學,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