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博
出生于臺灣島內的“兩岸聯盟”總會長張采明因為其長期來致力于兩岸和平事業,2017年新春一開始即經“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主席團決定,聘任其擔任該協會的副主席暨“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主席,并已在“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官網(http://www.uncfa.org/)的主席團和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信息中正式公布。而在兩岸關系日趨嚴峻緊張的情況下,記者專訪了張采明會長,請其分享對兩岸目前政經形勢的看法,及其未來如何促進兩岸交流與和平的作法。
此事對兩岸關系是一種新的啟示和跨越
記者問:張會長,真的很恭喜你在新春一開始就被聘任為“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副主席暨“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主席,這真的是一件很任重道遠的事。能不能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就職感言?
張會長答:首先我要特別感謝“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執行主席查爾斯·李對我的信任和肯定,給我如此榮耀的職分。而身為一名臺灣同胞,能夠在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擔任這樣重要的職務,我個人認為意義非常深遠,不但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莫大的光榮,對兩岸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啟示和跨越。
因為眾所皆知,臺灣當局多年來企盼進入聯合國,欲得一席之地而不可得,而“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在美國的總部就位于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聯合國大廈內,并經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民間社會組織公民系統注冊登記。該組織突破了所有地域的限制,以連結全世界的華人、華裔和華僑人士,為人類的和平友好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為宗旨,這對曾嘆息自己是“亞細亞孤兒”的部分臺灣民眾而言,能參與該協會將是一條充滿希望和建設性的道路,而對島內一些人長期以來所謂“受虐被棄”的心理,更有極大的療愈效果。而我作為中國臺灣省人,能夠跟很多來自大陸的同胞在聯合國相關的NGO組織共商兩岸和平大事,并擔任副主席暨“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主席,這個職分是非常的榮耀,并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因為這一切象征著島內同胞已正式告別蔣介石時代對兩岸關系“漢賊不兩立”的悲情,也超越現今臺灣當局以力抗中國大陸為主調的所謂“入聯宣示”,而開啟兩岸同胞可在聯合國大廈和平共榮的新關系,這對兩岸關系是新的起點和新的啟示。這象征兩岸同胞未來其實是可以在聯合國大廈里握手言和,并一同坐席。
兩岸在華人年節文化上完全不謀而合
問:據媒體報道,臺灣當局目前正在進行“文化臺獨”的舉動,并提出所謂“臺灣民族”的說法?臺灣究竟目前是不是認同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
答:確實過去臺灣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導致特殊的歷史情境,并在歷經荷蘭與日本的殖民統治,以及受到美國文化長期的浸染,使得臺灣內部有非常多族群認同的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在臺灣這塊土地,華人的血統是占絕對多數,中華文化在島內居于絕對的主導性。
譬如我們剛剛過完春節,目前島內同胞正在歡欣鼓舞地慶祝兩岸共同的元宵燈節。在臺灣沒有人是不過中國年節的,即使力主“文化臺獨”的蔡英文,她在過年的時候也馬不停蹄地參拜島內各地神廟,并廣發紅包,其積極性甚至遠超過歷屆的臺灣領導人。那是因為在廟里,她可以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人氣。而廟里面擺的神有那個不是中國傳統神祗或人物呢?可見得綠營人士也還是需要參拜中國傳統神祗和得到他們的加持。所以在中華文化的廣大根基上,兩岸民心不但不會分離,而且會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在兩岸長期以來共同紀念的中秋節、端午節和春節。而在島內同胞敬拜的中國傳統神祗中,民眾對天上媽祖林默娘更是情有獨鐘,每逢媽祖繞境,所到之處都是萬人空巷。這顯現臺灣同胞是怎樣地感恩與紀念這位中國傳統神祗林默娘,保佑他們能平安從大陸度過驚濤駭浪的黑水溝,來到臺灣落地生根。媽祖信仰充分顯現臺灣特殊的歷史情境和地理位置,且這種紀念的深度和強度遠遠超過對每個政治人物的短期崇拜,也顯現臺灣“天然獨”的說法并不真實。而臺灣同胞對媽祖的紀念,其實正象征著他對大陸母體那永恒的思念和割舍不斷的關系。所以我們只要著眼于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就會發現兩岸在中華文化上一直是相連和相合,不但不曾分裂,且是不謀而合的“天然合”。
所以在中華文化和民族的根基下,我作為一個臺灣同胞,在“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擔任副主席,與大陸同胞在國際民間組織上并肩就座,共同探討兩岸之間和平美好的未來,而這不就應該是兩岸華人特別是臺灣民眾長期夢寐以求的嗎? 我擔任這個職位,要做的就是傳達這個了不起的景象給全世界每一個華人,臺灣同胞可以與大陸同胞不分彼此地一起坐席。因為我們大家都是華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共同繼承了中華文化這個五千年優秀和龐大的遺產。
“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是臺灣最重要的經濟資產
問:在兩岸人民最關注的經濟問題,你有沒有甚么具體的主張來實現你的理念?
答:目前我已提出了“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的主張,來應對當前臺灣當局的“新南向政策”和“文化臺獨”政策,以拯救島內逐漸窒息的經濟。
2016年底臺灣民眾選出了“苦”字來形容蔡英文當局上任后的第一年的感受。而為什么會苦,追根究底實在是因為臺當局自棄于大中華文化的母體所導致的苦楚。多年來臺灣一直是大陸民眾旅游的最愛之一,長期以來皆在前五名。大陸同胞來臺灣不只是感受新奇和美景,也是尋找他們孰悉的文化印記和近代史的傳奇,就像日月潭、阿里山、慈湖、中正紀念堂等。而2016年臺灣卻淪至大陸民眾旅游景點排行的十名之外,可以說是因為島內“臺獨”言論甚囂塵上,已經惹惱大陸同胞了。畢竟如果臺灣并不歡迎大陸同胞的來訪與交流,甚至鄙視和敵對大陸民眾為外邦人,還以“支那”來稱呼,大陸同胞惱恨之余,自然不會再熱臉貼人家冷屁股。特別是攸關兩岸經濟合作的服務貿易協議,硬生生地被擋了下來,可說擋了多少臺灣人的財路。大陸市場那么大,究竟要幾個國家才補得回來,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愛臺灣嗎?
而臺灣的觀光產業,我們可以說十之八九來自大中華文化。譬如全世界的觀光客,哪個來臺灣不去故宮?不去吃鼎泰豐的中國美食?而餐飲業的尾牙宴和春酒,那個不是中國的習俗?去掉這些,臺灣還是臺灣嗎?所以臺灣本來就是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的一環,而自愿離棄這個共享圈,除了模糊和孤立自己之外,并不會得到什么島嶼的天光和尊嚴,只剩下經濟沉悶的愁苦。所以說去掉中華文化,臺灣不是找到自己,而是喪失了自己。而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致力讓臺灣同胞了解,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的所思所想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感恩和自覺地接受,將讓臺灣變得更豐饒,而自愿舍棄自己原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就像敗家子一樣的不理性。而中華文化是老祖宗對臺灣人的庇蔭,就像臺灣人從大陸帶來的媽祖或其他神,在這塊土地仍持續的賜福我們。
當然,蔡當局要實行新南向或向美日擴展貿易,這都無可厚非,重點是不要先把自己原本的家當都先拋棄了,為天邊的彩虹壓壞腳下的玫瑰這絕對是不智的。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就是臺灣最大和最重要的經濟根基。而現在是一個共享經濟的時代,圈子本來就越大越好,資源越多,怎么可以把自己天生的好資源往外丟呢?
“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十二大計劃”
問: “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真的是又新穎又熟悉的理念。那除了理念之外,張會長是不是有一些具體的活動來實現自己的理念?
答:由于志同道合,海峽兩岸合作聯盟協會已和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建立全面性的戰略合作性關系,未來將共同主辦“海峽兩岸和平論壇”,在兩岸協助滯銷的房地產去庫存,和協助華人友好會報和聯合國問國會電視臺業務的進展,以及中國夢主權基金及相關基金業務的擴展,而先前兩岸聯盟已整合了兩岸四地海峽兩岸跨業聯盟等近50個法人和協會理事長的資源,具體提出了“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的愛國工程,內容含括了“大資本、大網絡、大數據、大文化、大旅游、大農業、大教育、大健康、大傳媒、大創業、大綠能、大智能”等12大項目,以“全民拚經濟、共享大幸福”的兩岸圓夢計劃來落實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的理念,也就是兩岸文化共享、資源共享、數據共享、技術共享,雖然在目前兩岸并未完全中止敵對的狀況,在涉及安全及關鍵先進科技上有一定的限制,但在大多數的范圍上是非常可行和受到普遍的歡迎。而現在除了跟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合作之外,也陸續得到聯合國綠色經濟發展聯盟組織王偉主席和安學君秘書長以及中國臺灣致公黨黨主席暨沃華投資控股集團總裁陳柏光的大力支持,而目前這十二大計劃已陸續展開實踐,并有一些可喜的成果。
橫跨兩岸的“大傳媒計劃”
問:可不可以跟我們談一下“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有沒有甚么具體的成果?
答:舉例來說,橫跨兩岸的“大傳媒計劃”,目前已卓然有成,不管是大陸傳統的電視媒體如央視“發現之旅”頻道、CCTV2、CCTV7等,中國教育電視臺,旅游衛視,還是大陸22個機場LED屏,或新興的網絡媒體中國網、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網易網或視頻,還是臺灣的中視、民視、聯合報、經濟日報等,兩岸聯盟都已建立起傳播或業務聯絡的窗口,這可從兩岸聯盟和會長的相關活動和信息遍布兩岸的各大媒體可知。而為了使兩岸傳播無隔閡和民間全面交流,以及宣揚大中華文化經濟共享圈的理念,兩岸聯盟的相關單位也已注冊“中華經濟報股份有限公司”,未來將發行固定的電子報和書面的特刊及各種出版品,以大中華經濟圈為基本立足點,并放眼全球市場,宣傳兩岸共享經濟和共同市場的思維,鼓勵兩岸民間自發性的交流和扶持中華民族的自有品牌,以增加國際競爭力。
重塑東方醫學在世界醫學上的話語權
問: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大健康」的趨勢,不知道會長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兩岸圓夢「大健康計劃」的內容和成果?
答:具國際性格局兼具民族特色的「大健康計劃」是兩岸聯盟近來著力的重點。兩岸聯盟這兩三年來舉辦探討中國傳統醫學、自然醫學和能量醫學的國際性論壇活動就有四次了。分別是2015年9月20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第四屆海峽兩岸養生長青健康促進論壇,結合了兩岸將近800位醫學專家,多位院長皆賀電,臺灣健康主管部門負責人邱淑媞親臨會中致詞,個人除擔任主持人之外,在會中也獲頒臺灣養生休閑保健協會名譽理事長和卓越杰出自然醫學專家獎的殊榮。另外兩岸聯盟旗下主要的聯盟單位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與臺灣養生休閑保健協會,則于2016年7月24日在臺灣共同主辦了“世界養生大會臺北論壇暨抗衰老與輔助醫學研討會與文創藝術研討會”,以及2016年9月25日在臺灣師范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世界養生大會臺北論壇暨輔助醫學與能量醫學與電子商務研討會”,會中邀請到眾多名家,如臺灣前衛生主管部門中醫藥委員會負責人林宜信醫師講述能量醫學,以及專業教授及中華另類醫學醫學會和中華螯合療法醫學會兩個學會的創會理事長劉大元醫師講述抗衰老螯合療法的應用,以及WHO世針聯國際針灸醫師林詠琪博士講述輔助醫學,及WHO世界溫泉大會第57屆暨保健論壇執行長陳皇州講述量子禪功的科學與醫學實驗,內容精辟深入,得到參會者一致的贊譽。而2016年11月5日和7日在臺北市圓山大飯店和劍潭活動中心盛大召開的“第四屆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大會”,則匯集了自世界各地20多國和地區的首席代表及頂尖的專家,包括世界脊柱健康聯盟總主席陳忠良、該屆大會主席陳秋隆和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主席韋貴康、國際部主席孟建華,以及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香港各地總會會長,而我因以往承辦國際論壇的良好口碑和多次參與國際醫學會議的豐富經驗,而被聘為該次活動名譽總會長的職分。由于長期以來執行“大健康計劃”累積的醫界人脈和論壇成果,也為“大教育計劃”累積了大量的師資和學術成果。上述這四個會議重新發掘中國傳統醫學的價值,并賦予現代化的詮釋,大大縮短東方醫學與現代精準醫學的距離,不但在促進兩岸醫療產業的互助共榮產生了極大的貢獻,更是重塑了東方醫學在世界醫學上的話語權,平衡了現今西方醫學獨霸的局面。
“大創業計劃”響應創業創新的雙創計劃
問:不知道兩岸聯盟的“大創業計劃”與現在大陸很流行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沒有關系?
答:“大創業計劃”確實是為了響應海峽兩岸的雙創的政策,并試圖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只是口號,更能成為現實。除此之外,“大創業計劃”與其他十一個大計劃都有關,特別與“大教育計劃”并行,因為充分的教育培訓是創業成功的根基。未來兩岸聯盟將引進美國哈佛大學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致力于開設每個人天賦基因的檢測課程,使得每個人都能夠盡早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天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業道路和互補的創業伙伴,免于錯誤的摸索和人才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而“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也都會因應每個計劃的實質內容,推出自身的教育培訓、研發創新及創業計劃,使我們的大教育計劃能夠學以致用,并且與產業充分結合。目前我們這種教育機構與產業結合的模式,已具體落實在“大綠能計劃”的領域上。譬如兩岸聯盟的關系企業福建新觀念科技有限公司和新觀念無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在2016年12月20日就石墨烯材料、有機光電材料、柔性材料與器件相關項目簽署合作協議,在2016年12月22日又進一步與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就石墨烯材料在研發和產業化簽署了合作協議,這一切都是希望能夠結合國家“千人計劃”的專家及一流高校的研究設備,加快重大科技專項產業化的腳步,和縮短研發成果與市場化的距離。福建新觀念科技有限公司一連串創新的整合行動,已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遴選單位中國生產力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列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路徑與案例研究”典型研究案例之一,顯現其后續無窮的發展潛力。而新觀念無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已于2016年12月19日在廣東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正式掛牌,并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副院長孟鴻博士共同敲鑼,開創“大資本”的啟動計劃。
兩岸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而這一連串橫跨兩岸文化和資源的計劃,都是為了印證兩岸的優勢整合將是增強兩岸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最佳方案,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岸在合作共贏的前提下,“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將全面助力中國夢的起飛。古有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兄弟鬩墻,家破人亡”。我真心地希望兩岸能盡速簽訂和平協議,就是為了避免“兄弟鬩墻,家破人亡”的悲劇;而推廣“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則是為了證明“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過去臺灣民眾因為長期接受蔣介石先生恐共和仇共的教育灌輸,遂將上一代國共內戰的歷史內化成自身最深的恐懼,并處處將大陸妖魔化,而無視大陸現今巨大的變化,也無法客觀的認清世代早已變遷的事實,仍將對岸同文同種的兄弟視為最大的敵人。這種刻舟求劍無法與時俱進的行為已嚴重地限制了臺灣的發展,而使臺灣無法正常成長。我認為臺灣同胞應該走出蔣介石因與中共交手而失去政權的噩夢,主張兩岸攜手透過“十二大計劃”共圓中國夢,讓“紅色供應鏈”不再成為臺商的噩夢,反而成為可以助力臺商再起飛的引擎。就像臺灣的鴻海集團和旺旺等集團,因得力于大陸提供的土地和人力資源,而成就自身的企業帝國。
“三軍未發,糧草先行”需要經費與人才的投入
問:聽你的話,真的叫人感觸良多。只不過現階段在臺灣蔡當局不愿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你在推廣兩岸交流與和平的相關活動上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
答:確實目前臺灣在蔡當局執政的氛圍下,不管是與聯合國華人友好論壇舉辦“兩岸和平論壇”,或“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的系列活動,都不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或贊助。我們迫切地需要全世界與我們有共同看法和使命的人出錢出力,來共同解決這個世紀因國共內戰所衍生的兩岸對立難題。
古有云:“三軍未發,糧草先行”。單單就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或相關的國際會議部分,就需要龐大的智庫和經費,來支付行政人員、日常管銷、場地、公關、媒體宣傳和研究經費。如果我們的論壇要有國際性的格局,預算可能不是小數目,而在目前我們沒有兩岸公共部門支持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從民間籌到足夠的款項,好正式啟動這個計劃。更何況“兩岸圓夢十二大計劃”,其中各個計劃都需要足夠的啟動資金和詳細的執行規劃,我目前只是“拋磚引玉”,我們需要在每個領域都有項目基金和大量專業領軍人才的投入,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兩岸一家親”,迎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問:最后,請問會長有沒有什么話要勉勵或期許大家?
答:我衷心地期盼我的就職,可以真的開啟兩岸友好的新時代。至于我們現在碰到的種種問題,我相信在全世界華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兩岸同胞理應相敬相愛,而不是互相謾罵攻擊。而曾擔任過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主席,非常理解中華文化,也非常理解臺灣,而且更珍惜維護和加強兩岸關系,提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我個人認為,臺灣各界應該響應這一理念,承認“九二共識”,在他的任期內主動積極地創造最佳的和解條件,而不是坐待情勢惡化。這是臺灣最佳的機遇。
我真心地希望理應相愛的兩岸同胞,不應像羅蜜歐與朱麗葉一樣,為上一代的恩怨犧牲自己。我相信就在我們這一代,海峽兩岸就會正式告別蔣介石時代的悲情與憤恨,走出內戰的陰影,正式簽署和平協議,終結這個世代華人最大的歷史悲劇,并迎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