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爽+趙哲
【摘要】通過對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心理進行研究,分析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可以使我們總結規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財務工作的監督,有效杜絕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發生,對財務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財務人員 舞弊行為 心理
從古至今,誠信一直被看作是財務工作的生命、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的核心。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財務工作人員,為了一己之利,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弄虛作假,歪曲財務信息,從中謀取私利。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時期,相關財務人員舞弊的案件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人們對財務工作的信任,財務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通過對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心理進行研究,分析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可以使我們總結規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財務工作的監督,有效杜絕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發生,對財務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財務人員與財務人員心理的聯系
(一)財務行為是財務內在心理的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它是人內在心理的反映。即一個人的內在心理,往往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語言或行動表現。由于財務行為是人的行為的一種,所以它必然也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當外界的客觀存在對財務人員人員的大腦產生刺激的時候,財務人員人員便會產生認知的需要。例如外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工作環境等會對財務人員人員的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為了生存和實現自我價值,財務人員人員必須要適應這些環境。于是他們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認知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受到心理因素意識、意志、情感、興趣等的影響,進一步形成行為動機,在特定目標的指引下他們會付諸于實際的行動去實踐認識。所以說,財務行為是財務人員人員內在心理的反映。
(二)財務人員心理是財務人員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一方面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它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人腦對客觀物質的主觀能動反映。另一方面人腦又是心理活動的器官,但并不是說人腦可以自動地產生心理。如果沒有外界物質對人腦的刺激,人腦也就失去了反映的對象,因此也就不會產生人的心理。同時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積極主動的進行的,而不是消極被動進行的。因此,財務人員心理的產生及其發展,是財務人員在與外部客觀世界的互相作用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實踐活動不僅為財務人員的大腦提供了豐富生動的反映內容,而且還是財務人員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動力。財務人員的心理一旦形成以后,就會對財務人員的行為起著調節、定向作用,使他們按照一定的目的、意圖、欲望、理想去行動。所以說,財務人員心理是財務人員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
(三)財務人員行為與財務人員心理是辯證統一的
從內容來看,人的心理活動是客觀的,它是對外界事物的能動反映。但從形式來說,它又是主觀的。人腦在反映外界事物的過程中,總是由特定的人來進行的,難免會受到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一般是通過這個人的動作和語言表現出他的心理活動的客觀性。人的認識、意志、情感等心理過程支配著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又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直接體現。由于財務人員的心理現象是無法觀察的,所以只有通過財務人員的外在行為表現來了解他們的內在心理活動。然而,財務人員的心理活動是極其復雜的,對于自己的心理活動,財務人員可以有意識的掩飾,做出與內心活動不一樣的假象,這就給觀察與研究帶來了困難。但是心理現象畢竟是由客觀事物刺激而引起的,并且總會在外部的行為上露出一些蛛絲馬跡。因此,財務人員的心理對會計行為的影響是能夠認識的,是有規律可循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二、影響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心理因素
(一)財務人員的不良價值取向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客觀存在的事和物的善惡美丑、是非對錯以及滿足自己需要的重要程度的評價標準,它是一個人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的綜合體現。不同的價值觀,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也會不同。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使一個人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使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來實現理想,實現自我。歪曲錯誤的價值觀則會使一個人逐漸喪失對事物的正確判斷,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擇手段。在現實的生活中,財務人員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觀,都在依據自己的價值標準,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評價。例如,有人認為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最有價值,因為它能推動社會進步,造福廣大人民群眾;有的人則認為金錢、利益最有價值,因為它能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因此,對財務人員來講,如果他們認為權力、金錢最有價值,為了滿足其個人的欲望,而不考慮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公司利益等,在這種錯誤的價值觀的支配下,很容易產生舞弊的心理。所以說,財務人員不良的價值觀,是影響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重要原因。
(二)財務人員的人格缺陷
目前對人格的定義很多。例如,有人認為人格是與人交往的技巧;有人認為人格與性格沒有太大的差別;也有人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還有人認為人格乃是一個人行為舉止的特征。當前,廣大專家學者對人格的定義有以下種種紛爭:一是人格是個人特質的獨特形態;二是人格是可以用來預測個人在某一情況下所做的行為反應的特質;三是人格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身心體系;四是人格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能力或生理特征。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就曾綜述過五十個定義。由此可見,關于人格的定義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但是簡單來說,人格就是人的特點的一種組織,它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健全的人格可以使財務人員產生自信、陽光、樂觀的積極心理。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在與人交往中,能夠游刃有余,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為誘惑所動,展現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而有缺陷的人格則會使其產生自卑、憂郁、極端的消極心理。導致他們是非難辨、對錯不分,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誘。而且不良的人格往往對自身的心理有很大影響,從而產生不良的心理需求,并且會因此而產生不良的行為。因此,財務人員的人格是否健全對舞弊行為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三)財務人員的不良道德倫理觀
會計舞弊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道德是我國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財務人員在財務實踐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體現財務工作職業特點以及調整財務工作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它在財務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規范所不能完全取代的。財務人員職業道德與相關法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具有強制性,主要是靠財務人員的自覺性來實現的。正是因為如此,那些自律意識差、道德觀念歪曲的財務人員才會置法律法規于不顧,違反相關法律和職業道德,從事舞弊活動。
(四)財務人員的不良生活習慣
習慣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經常性的重復某一行為,而使這些行為方式鞏固下來,就成為了習慣。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練習的基礎上養成,也可以在無意中多次重復同一行為的基礎上形成。有些習慣是積極地,而有些習慣則是消極的。財務人員由于長期受到社會上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或者因為自身的消極因素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會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慣。例如,貪圖安逸、自由散漫、好高騖遠等。長此以往會形成其固定的行為方式。一旦這些行為習慣得不到實現和滿足,會使其產生挫折感,引起不滿情緒或反抗行為。如果這些行為習慣能夠輕易的得到滿足,又會使其不良習慣得到強化,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會對其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
(五)財務人員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
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指行為個體根據自我預定的目標,自覺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實現預定目標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由自我監督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兩部分組成的。自我監督能力的作用在于可以幫助財務人員不斷的對其財務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驗證,并且對錯誤的內容進行糾正,使其下一步的活動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從而進一步自我完善。而自我調節能力對于財務人員來講就是有效的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或行為。自我控制力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財務人員對自我情緒的控制,當他們的情緒處于良好狀態時,他們的心理是積極的,思想也比較活躍,容易與外界溝通;反之,財務人員的情緒不良,波動較大的時候,他們的心理往往會產生激動、憤怒、失落的感覺,這種時候容易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自我控制能力強的財務人員能比較好地適應各種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對挫折具有較強的容忍度,不會輕易的受到消極因素的影響。而自我控制力較弱的財務人員,對挫折的容忍度比較低,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環境,主要表現為固執、偏見、任性、經不起挫折,容易受消極因素的影響,他們違法的想法相對于自我控制能力強的軍隊會計人員也就多一些。
三、影響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心理類型
(一)逐利心理
古典經濟學認為,逐利是每一個經濟人所共有的心理偏好。逐利心理本身并無好壞之分,關鍵是在逐利心理的支配下,人們會采取何種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喜好。如果過分的看重利益得失,會使人變得貪得無厭、欲壑難填。財務人員之所以產生舞弊心理,是因為通過正常勞動取得的合法收入無法滿足他們過分膨脹的物質欲望和金錢欲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心生邪念,想要通過非法手段來滿足貪欲。這種變態的逐利心理使其在工作中弄虛作假、損公肥私,進行舞弊活動。
(二)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引起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原因之一。俗語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心理學來講,這是由從眾心理引起的變化。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往往是一些財務人員看到同單位其他財務人員或其他單位的財務人員做出了一些違法行為后,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于是便產生了從眾效仿的心理,從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冒險心理
隨著我國各項財務法規逐步完善,對財務人員的要求越來越細,從各個方面對財務工作都做了規定。想要在這種嚴密控制的情況下進行舞弊而不被發現,是需要冒一定的風險的。這種冒險的心理大多是出現在即將離任、升遷的財務人員身上。
(四)僥幸心理
一些從事財務工作時間較長的人員,積累了深厚的工作經驗,對各項財務規章制度了如指掌,在處理相關業務時能夠輕車熟路。但是,往往就是這些人容易進行舞弊,他們善于鉆法律的空子,逃避懲罰。自以為自己的手段高明,技術嚴密,逐漸形成了僥幸的心理,以為不會被發現,從而釀成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五)報復心理
一些財務人員,在日常的生活、工作、訓練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像升職、婚戀、家庭困難等,再加上工作壓力,長期的日積月累,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產生挫折感和消極情緒,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來減輕心理的不滿。有人采取正當的方法“減壓”,有人則對單位給自己的待遇不滿意,遂產生了在工作中“撈油水”的念頭,進行舞弊活動。
(六)自我寬恕心理
財務人員在進行舞弊活動時,心理會產生波動,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緊張或者羞愧,擔心會被發現。同時又會找一些“正當的理由”,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行自我安慰,自我開脫。如果再次有舞弊行為時,又會重復進行。久而久之,他們的價值觀會發生變化,舞弊行為在他們的心理會變成為一件“正常”的事情。
四、糾正財務人員舞弊行為心理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它本身也有層次高低之分。那么如何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標準是什么?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就是: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評價;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在不違背團體要求的情況下,能適度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中國大百科全書》則認為:“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它表現為具有恰當的行為、愉快的情緒,對現實環境的正確認識和適應。”由此可見,關于心理健康的表述各個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評判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是要看他的心理與行為是否一致、言行是否一致;二是要看對于外界的刺激他的反應是否適度;三是要看他的心理是否符合所處的年齡階段。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軍隊會計人員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他們的心理同樣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因此有必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可采取系統化的課堂教育、針對性的專題教育,還可以進行環境教育,或者引導財務人員自我教育等。財務部門要根據本部門的實際和工作任務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了能達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從制度上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并在業務培訓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做到有計劃、有檢查、有考核,規范教育過程和內容,確保教育質量;三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和預防性。使心理健康知識深入財務人員人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
(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道德與經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它是一種有利于社會或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行為規范,不管是自然的篩選,還是人類的理性選擇,它的形成、決定和發展的方式都要符合經濟規律,或者能為經濟理論所解釋。財務人員職業道德作為我國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從事財務職業的人員,在其職業實踐活動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總和。財務人員之所以發生舞弊行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扭曲所造成的。因此,要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倫理觀念。一是要提高財務人員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在財務人員中,有的人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有的人甚至對職業道德的內容都不清楚。并未在頭腦中形成職業道德的意識,在工作中遵守會計職業道德也就成為一句空談了。所以,要有計劃地組織財務人員進行職業道德的學習,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能自覺地遵守;二是要使財務人員對工作產生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時刻想著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和使命,自覺的將個人理想和抱負融入到財務工作中去,這樣才能不斷的增強財務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認真干好本職工作;三是要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財務工作。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財務工作就是要時刻牢記崗位職責,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想盡一切辦法干好本職工作。
(三)加強財務法制教育
財務人員之所以敢于舞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模糊,對法律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得法律成為了“擺設”,失去了約束力。因此,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一是要提高認識,進一步做好法制教育的宣傳工作。公司管理層要加強財務人員的法律宣傳與教育,使人人都懂法、知法、守法。二是要經常性法制教育與針對性法制教育相結合。財務部門應結合實際,根據每名財務人員所擔負的任務和工作計劃,統籌安排,周密計劃,制定法制教育的具體步驟和內容。在教育中還要有針對性的對管錢管物人員和重要崗位人員進行法制教育,使他們打牢法律觀念,增強法律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