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雨曦

【摘要】本文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經歷的不同階段,認為:現階段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應堅持市場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原則,通過改造傳統營銷模式,加強農產品流通體制生態環境建設等措施加快功能互補、高效便捷、競爭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構建。
【關鍵字】農產品 流通體制 改革 展望
1.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變遷
改革開放以前,計劃經濟體制長期主導商品市場運銷和流通,農產品流通體制長期處于國家壟斷控制下的政府統一收購、配給的計劃經濟模式。農產品供給流通的市場化水平極低,農業生產流通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抑制了農產品價格和市場交易行為,剝奪了農民的基本權益,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我國經濟體制以及農村綜合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也隨之深入,政府壟斷農產品市場流通的局面逐漸改善、市場化改革順利推進。
1.1統購統銷向議購議銷過渡的轉型時期(1978年—1984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和人民公社的解體極大的提高了農戶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這一時期,農產品運銷體制逐漸由計劃經濟時期的統購統銷制度向包含市場化傾向的議購議銷體制轉變。集中體現在政府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品種管制、價格管制和行為管制逐漸放開(如表1)。
數據來源:馬凱,曹玉書.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合同收購與市場收購并存的雙軌制時期(1985年—1997年)
8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除少數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農產品以外,其他農產品將相機適用于合同收購和市場收購制度。至此,長達30年計劃體制下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在政策層面上宣告廢除。1986—1997年間,農產品流通體系市場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計劃性質的合同訂購和市場化的收購方式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配合運行,集中交易、市場定價、自主經營逐漸成為農產品流通領域中的常態。經過了十多年的市場化運行,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實質上已消失,以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體系基本形成。
1.3全面深化改革與重點領域改革共同推進時期(1998年—至今)
進入20世紀以后我國相繼頒布了多個全面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政策文件,減少政府對農產品生產和運銷過程中的行政干預,加快流通體制的市場化和全面性綜合改革。糧食領域的流通體制改革由于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特殊性,計劃因素仍起著主導作用。因此,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為當前農產品流通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和中心環節。
總的來講,當前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流通機制基本確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成績斐然:農產品生產、供給跨越式增長,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競爭性多元流通主體不斷發展,農產品質量水平和品種結構明顯提高。考慮到功能互補、高效便捷、競爭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作,諸如“最后一公里溢價”、農產品“增產不增收”、農產品物流成本高等問題仍然存在,這就要求以新常態的思維推動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市場化、現代化的流通體系的建設。
2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建議
2.1堅持市場化、規范化、現代化原則
堅持市場化原則。鼓勵多元的經濟主體和中介組織參與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以及農產品生產經營、加工運輸,倉儲物流等過程,共同承擔改革風險,共享改革紅利。同時,要減少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行政干預,加快跨區域、跨省市的農產品倉儲物流體系建設,促進不同流通主體之間信息流的互聯互通,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規范化是加快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前提。要盡快完善整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建立行業性、區域性的農產品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主體,規制市場參與主體的交易行為,為農產品市場交易活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堅持現代化原則。一是要結合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學習和借鑒國外在農產品市場交易、倉儲流通領域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手段,加快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運行效率和運營水平,以創新科技科技助推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二是要強化農產品流通領域中道路、通訊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縮短農產品流通周期,構建快捷高效的農產品交易市場。
2.2以農業大數據技術應用為契機,改造傳統農產品營銷模式
通過大數據整合農產品目標市場常年的城市規模、常住人口、消費偏好、收入水平、市場需求等市場數據以及當地主要農產品貿易市場農產品市場價格和供求信息,將有利于針對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調整地區農產品生產結構和農產品生產規模,同時,也將有利于對目標市場的市場細分,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實現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對目標客戶的精準營銷。
2.3加強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生態環境建設
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為保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健全政府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的宏觀調控機制和制度供給機制,維護和保障農產品流通的良好秩序和環境;(2)建立和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體系1;(3)完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4)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2。
參考文獻:
[1]紀良剛,劉東英.中國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研究[M].北京:冶工業出版社,2006
[2]馬凱,曹玉書.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