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凌君
任俠精神高漲是唐詩一大特色。作為現實中的個人和群體,游俠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他們正式出現在詩歌創作當中還是在漢魏時期,著名的如曹植《白馬篇》等。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之后,對于俠士的贊美,對于任俠精神的向往,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行為,俠士成為詩歌的寵兒。
1、唐代任俠精神之盛
《全唐詩》中僅以《少年行》為題的就近60首,提到“俠”字的詩不下百首。唐詩中不僅塑造了游俠形象,寫他們的言行舉止,更歌詠了俠客的氣節和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李白的《俠客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突出地體現了詩人對“俠客”的褒獎仰慕之情。就連一生失意、窮困潦倒的苦吟詩人賈島也在《劍客》中也寫道“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君贈,誰有不平事。”唐詩中的任俠精神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富有開拓精神的性格,一種對于自由、放蕩、表現的追求。
初盛唐時期,詩人任俠成風,駱賓王、陳子昂、王翰、王之渙、孟浩然、高適、張旭、韋應物等,都以任俠名世。駱賓王《疇昔篇》自稱:"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素以山水田園詩著稱的王維也寫過《少年行四首》。
不獨唐代詩人群體喜歡用俠士抒寫理想抱負、表現人格追求,唐初功臣亦然。唐王朝的開國元勛李靖、李勣等都頗有俠骨。《新唐書·李靖傳》:"嘗謂所親曰:'丈夫遭遇,要當以功名取富貴,何至作章句儒!'"《隋唐嘉話》卷上記載了李勣的一段話,記述了他從游俠到大將的過程:"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以上僅舉幾例,足以說明唐代詩人于任俠精神的向往,不僅在在詩歌當中加以展現,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親身實現。是什么驅使詩人們將自己理想毫不含蓄的表現出來。
2.任俠精神之溯源
俠,作為一種身份最早是戰國的韓非子提出的。《韓非子·五蠹篇》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認為俠士重視義氣和率性,喜好用武力干犯國家法令,對于君主的專制來講是威脅。這是最早的關于俠的評判,說明了戰國時期俠士風氣之盛。
西漢前期,司馬遷著《史記》,正式為俠士立傳。《太史公自序》:“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做《游俠列傳》第六十四。”司馬遷的《游俠列傳》,對于俠士,不在持有韓非子般的否定,而改為褒獎;認為俠士的行為救危扶困,信守承諾是符合仁義的。
司馬遷理想中的游俠是一種人格理想,不論身份差別,只看理想和行為,平民行之時俠士,王侯行之也是俠士。游俠精神,并不是一種不遵守世俗規定,恣意妄為,而是不為世俗約束,快意恩仇,勇于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理想,但是行為要符合仁義。因此鄙視那些有游俠之名但是欺壓弱小的人。
3.唐人任俠之初解
唐代統治者以武立國,崇尚武力,對于詩人們向往任俠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高祖李淵為了籠絡豪杰之士,以瓦解隋朝的統治基礎,積聚力量,就重用大批豪俠之士。柴紹俠名聞于關中,高祖招為駙馬。公孫武達,封縣公。之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為爭奪帝位,進行了一些了的明爭暗斗,最后以玄武門之變的軍事政變來解決了爭端。其中,籠絡俠士對于軍事斗爭的成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歌任俠精神,是對于現實社會的不滿。國家機器再龐大、統治階層再開明,也不能解決群眾生活中的任何問題。群眾的權利和財產經常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救助和公平。在這種情形下,對于任俠精神的渴望,對于俠士的期盼就顯得特別突出。
國勢上升,養成了詩人群體的高度自信。大唐的盛世雖然持續時間不過一百五十年,但是從立國之初,唐代的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就有著寬廣的胸襟和恢弘的氣勢。也是因為統治者混雜著少數民族血統,唐代對于華夷之辨不甚注意,在之國方略上基本遵守儒家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顯示出了極大的靈活性。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的態度,對于外來文化的態度,對于周邊國家的態度上顯示出了中華大國的泱泱氣勢,而又沒有貶抑小國。在這種情形下,只是知識分子把埋首圣賢書中,憑借記誦詩書來取得功名看成腐儒的行為,他們更加看重是經緯國家的實際能力。而且個體精神的高漲也造成了知識分子們對于個人現實的不滿,認為憑借自己的能力應該獲得更多的尊重和社會地位。
羅宗強先生說:唐代處于歷史上有一個繁榮的地主階級,精力充沛,充滿自信。它的部分成員,須借助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英雄氣概,建立功業是一種適宜的方式,任俠也是一種適宜的方式,而且是一種更容易做到的方式。
但是唐代知識分子并沒有足夠建功立業的機會,雖然有經緯國家的韜略或者殺敵立功開疆辟土的雄心。但是上升的道路有限,不能保證野無遺賢,尤其是在權臣當政和藩鎮割據的時代,很多知識分子苦于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才華。于是乎謳歌歷史上建立功業的俠士,成了大家共同的選擇。
唐代邊塞戰事,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而在邊塞建立戰功,成為躋身上層的捷徑更加引起了詩人的向往。而邊塞戰事形成的“功名只上馬上取”的時代追求正是為任俠精神提供了現實依托和內在動力。能夠在邊塞立功,是實現報國壯志的最佳途徑,而政府招募市井游俠從軍,為游俠提供了實現價值的現實理想。這也吸引了許多報國無門、升遷無望的詩人們的注意。許多詩人紛紛加入邊塞的將軍幕府,希望立功邊塞,得到舉薦,獲更好的上升機會。
唐詩任俠精神的高漲,是先秦俠士人格的的歷史遺響,是對于先秦俠士縱橫捭闔的功業的隔代追想。同時是唐代社會任俠社會風氣的直接影響,而唐代高揚的國勢造成詩人們激昂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也是促成詩人們愛好任俠的重要原因。此外,邊塞戰事的不斷,建立邊功的上升捷徑,對于詩人們愛好任俠起到了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飛濱:《盛唐詩歌的任俠精神》,《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
[2]劉飛濱;漢—唐游俠詩發展史綱,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汪聚應:《唐代的任俠風氣的社會文化成因》,《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2月。
[4]汪聚應:《唐代的任俠風氣與初盛唐詩歌創作》,《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
[5]劉世南:《談任俠-與余英時先生商榷》,《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
[6]馬蘭州,《唐代邊塞詩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7]柳卓霞,《20世紀以來唐前詠俠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二輯),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