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治理僵局,為打破這種公司治理的困境,我國《公司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由法院判決公司解散。這一制度在具體的理解與適用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足如:公司司法解散實施成本較高,與公司維持原則相沖突,與公司自治原則相沖突,會出現有些股東濫用公司司法解散惡意訴訟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相關立法及司法的完善建議。
【關鍵字】公司僵局 司法解散 公司維持
一、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公司司法解散是指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二、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不足
(一)與企業維持原則相沖突,實施成本過高。
企業維持原則要求企業一旦依規定設定成立,除非在運營的過程中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一般不被輕易解散。司法解散的實施成本是較高的,對于大多數公司而言,其業績并沒有淪落到需要解散破產的地步,只是由于內部決策和管理機制失靈而使公司無法正常運行。如果實行司法解散,對于股東而言,喪失了預期的收益可能性,對于公司債權人而言,喪失了債權完全實現的可能性,對于企業的員工、客戶、產品消費者而言,同樣會受到損害,員工生存沒有保障,對企業失去信心,面臨失業。客戶可能因為貨物供給鏈的斷裂而增加生產成本,消費者則可能要改變一貫的消費選擇。
(二)與公司自治原則相沖突。
私法自治是民商法的核心理念,也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基本原則,公司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則在公司領域中的延伸和體現,公司自治反映的是以公司為主體的意思自治。實行司法解散制度,由法院對公司司法解散做出裁決難免會存在“司法裁判權”與“公司自治”的矛盾。法院作為司法審判機構,享有司法審判權,但對于公司經營情況的判斷卻是外行,很難說法院作出的判斷對所有股東來說是最有利的。公司內部的事務應該由公司股東自己做出決定,其決定才具有合理性。
(三)股東濫訴時救濟會有失公正。
公司僵局訴訟會出現股東惡意訴訟或濫用訴權的問題,惡意訴訟行為是指股東明知自己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但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不正當目的,仍利用法律賦予的起訴權,就該訴訟請求發動訴訟或以發動訴訟威脅對方,結果是損害對方當事人、第三方合法利益的行為。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來看對提起司法解散的股東資格的限定較少。對提起訴訟股東的持股時間沒有限制,對惡意提起訴訟的股東的審查以及懲罰機制沒有確立。這難免會出現某一些股東為了個人利益聯合或惡意收購到持有百分之十股權的股東而對股東會、董事會決議投反對票,攪亂公司正常運營管理,形成公司僵局,然后提起訴訟達到解散公司的目的。
三 司法解散制度立法完善之建議
(一)限制司法解散適用公司類型,僅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
我國公司法法條中對于公司司法解散適用的公司類型并沒有做出規定,但股份有限公司適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卻屬不必要之舉。首先,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多,一個公司的解散牽扯廣泛,影響的范圍較大。其次,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股權可自由轉讓。如果股東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管理層的行為不滿,其可以選擇“用腳投票”方式在公開市場出售其持股,從而從公司中退出。與之相反,有限責任公司人數有限,股東之間多存在良好的信任和合作關系。少數股東更容易受到公司僵局和多數股東壓制行為的侵害,少數股東沒有可以救濟的渠道。而且,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受到嚴格限制。
(二)對提起公司司法解散之訴的股東的資格、責任的規定。
我國公司法對提起公司司法解散的股東資格只有百分之十的規定,并且,對于惡意訴訟并無懲罰措施。如此的低門檻無疑造成了股東的濫訴。在此提出立法建議:股東資格的限制:“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其中“股東”必須為現實股東,即在起訴時和訴訟過程中必須具有股東資格。其次,建立事先防御機制:設定訴訟費用擔保制度即在股東提起司法解散訴訟時,法院根據被告的要求責令原告提供一定的擔保,以便在原告因惡意訴訟而敗訴時,被告可以獲得訴訟費用的補償。
四 司法解散制度具體實施之建議
(一)尋求替代措施。
實行強制股權收購:強制股權收購是指公司僵局產生之后,僵持一方股東通過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公司或對方股東收購自己的股份,以達到退出公司打破公司僵局的目的。在美國和德國也有類似的措施:美國為異議股東提供了一些可以選擇的替代救濟措施,最為普遍的是買斷措施,它允許法院判令公司或多數股東買斷少數股東的股份。為少數股東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機制,同時又維持了繼續營業的公司價值。實行強制股權收購,在公司陷入僵局而進入司法解散訴訟時,法院可以強制公司或一方股東以合理的價格購買發生爭議的另一方股東的股份,使相對方股東退出公司,從而化解公司內部矛盾。在通常情況下,股份收購價格由當事人協商,但在公司僵局情況下,爭議雙方協商確定股份購買價格實現度不高,法院可以采取委托中介機構評估的方式,確定股份收購價格。但在適用強制股權收購措施時要注意對于經營狀況差、負債數額大,在一方資本退出后可能出現資產嚴重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公司不應采取強制收購的辦法。否則不僅會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也易縱容不良股東利用資本退出機制規避其股東責任。
(二)公司章程預先規定解決方案
公司章程預先規定解決方案實際上就是在股東制定公司章程的過程中,通過協商預先規定,若在日后的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僵局應如何避免僵局的產生。雖然司法等外部力量的介入也可以較為有效地解決糾紛,但這畢竟是一種事后救濟,公司或股東利益受損已無法避免。因此最好的救濟方式莫過于股東的事前救濟,即通過公司章程預先規定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卞耀武著:《當代外國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版
[2]趙旭東:《論公司僵局之救濟》載《企業與公司法論壇》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孫瑩,女,(1991—09-今)山東煙臺人,上海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