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弟
【摘要】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首要任務要繼承傳統的技術技能,通過專業對接產業,夯實高等職業院校的技術積累基礎。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高職科研能力建設,注重創新,深化高職技術技能積累的內涵,注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能加強高職院校的技術技能積累底蘊,更好提升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為社會服務能力。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 技術技能積累 社會服務能力
目前中國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經濟下行的挑戰,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高職技術人才,為了提高高職院校人才職業技術能力,教育部頒布《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計劃行動計劃(2015-2018)》,該計劃,明確了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技術技能的積累,加強社會服務能力。該計劃中著重闡述了打造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積累的重要資源聚集“洼地”,利用這片“洼地”,使得高職院校的技術技能積累在社會服務中得到充分應用。
一、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首要任務是繼承傳統的技術技能
面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模式,有些產業不斷的升級和改造,舊有的傳統模式下的技術技能,有的面臨淘汰和升級,沒有繼承的情況下,一部分是國粹的民族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和一部分是中國機械制造方面工藝流程的失傳,這兩部分的損失造成后果是巨大的,甚至是無可挽回的,國粹傳統手工藝技術技能失傳,我們不僅損失的是一門手藝,損失更多的是我們丟棄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魄。中國機械制造類工藝失傳也是很可怕的,以中國沈陽作為機械制造的搖籃,一些企業升級改造,一些企業倒閉,一些傳統的機械加工工藝就此失傳,即使我們有合格的材料,但加工的工藝失傳,我們就制造不出合格的工業產品。建議國家出臺完善的法律機制,要充分繼承傳統的技術技能,不能讓它們失傳,讓它們像“活化石”一樣,在職業院校扎根和傳承,同時要完善法律與資金保護機制,建立“大師工作室”,確保這些技術技能能夠被繼承。繼承傳統的技術技能是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的首要任務。
二、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改革要專業與產業緊密對接
專業對接產業,是夯實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基礎手段,除了繼承傳統的技術技能,還要緊跟產業發展的前沿,由于現代企業轉型和升級的速度的加快,專業必須對接產業,這樣才能優化專業結構,首先,響應國家大的發展方向,明確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專業要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重點發展產業,其次動態的調整專業面向,緊跟當前的產業發展的升級和方向,及時調整和新增急需專業,確保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的積累,同時確保技術技能的先進性。最后,專業對接產業,高等職業院校一定要緊跟國家發展大方向,樹立集群發展專業的理念,一些院校的過去一些品牌專業,面臨招生的困境,要及時調整心態,以“專業基礎是相通的,技術崗位相關的,知識資源共享”的原則,及時調整院校專業發展的方向,緊跟國家發展方向建立集群專業,一定要專業緊緊對接產業,產業都調整了,專業還不調整,這是我國很多高職院校面臨的“通病”,也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校企合作的深化程度不夠,需要國家的出臺政策,確保專業和行業發展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專業行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為校企合作立法,同時利用媒體宣傳工具對校企合作好的企業進行宣傳和表彰,表彰其愛行業、愛國的精神。
三、通過校企合作,提升高職技術技能積累的“含金量”
通過校企合作,提升高職技術技能創新的積累的質量,通過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的建設,把企業的專家請進來,與自己學校的各種資源整合,提升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把科研成果通過企業轉化為企業生產力,不斷的檢驗,不斷的將技術技能創新新成果進行積累,提升高職技術技能的含金量。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大師工作室,對科技前沿技術技能的掌握和傳統的手工藝技術技能的掌握形成制度化,鼓勵大師帶徒弟,在資金上學校和企業共同資助這種大師制度的健康發展,這種有利于出新產品的成果和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成果,鼓勵新的高職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時間和資金保障的,發揮大師和教師團隊協作來完成的,充分發揮大師在校企合作、產品創新應用推廣的關鍵性的作用。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職人才,離不開企業提供真實的工作崗位,從而發現所培養的高職人才的興趣和潛能所在,著力重點培養其所擅長工作技術技能。
四、高等職業技術技能積累要注重創新
注重傳統產業的技術技能的積累十分重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創新是擺在中國面前最重要的課題,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乏力,我們的國家需要一大批創新高等技術人才,這種創新是建立在我們之前傳統的技術技能基礎之上的,注重創新離不開大師的指點,離不開高職技能人才開動腦經,反復實踐,不斷檢驗,從一道道工藝上進行創新改革,進行小的創新,從材料上進行創新,從管理方法上創新,營造出一個創新的教育氛圍,如果不注重創新,我們行業技術技能水平就不能提高,我們所積累的技術技能很可能被淘汰。
五、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要注重應用科研能力研究
高職院校的應用科研項目大都來源于企業需求,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充分調動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能力,“與人才培養和教師能力提升相結合開展應用技術研發”,為深化技術技能積累內涵,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同步發展指明行動方向。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重視實踐現有應用技術培養的同時還要加強應用科研能力建設。確定符合高職院校的實際的科研定位,將自身教師科研能力資源與企業生產需求緊密結合,主動參與本地區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甚至通過對企業的技術需求,為企業提供理論設計服務,將校企合作的范圍從人才培養拓展到技術研發的新的更高層次,真正使應用科研成果成為輻射源,乃至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六、創新發展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從過去的高職人才培養,到以人才培養為主職業培訓、技術服務、對外交流與對口支援等多種內涵并舉的社會服務,彰顯了中國特色的社會服務。為了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利用學校現有可控資源為社會服務,學校給予人員、設備、資金的支持,風險較小的情況下,評估后允許以學校的名義,對內外承接項目。這樣才能使得學校所積累的技術技能有施展和受檢驗的平臺,風險主要由教師承擔,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歸教師們所有。
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基礎之上,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下,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技術創新,技術咨詢、成果轉化、對外服務、對口支援,這樣才能有動力。在社會服務上,我們不足之處,借鑒美國的發展經驗,為社區服務,教學應該以服務為中心,從促進社區的發展,逐步向外拓展,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開放入學方式,靈活的學制,滿足不同的年齡層次入學的需求。我們在社會服務上與德國職業教育的差距表現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行業性、針對性、實用性。德國的職業教育多形式、全方位、立體式的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的模式,法律監督和企業家社會責任感作保障,使得職業學院的技術技能不斷的更新和提高。德國的企業愿意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資金支持,達到雙贏的目的。同時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德國政府項目資金資助和政策引導推動。
結束語,高等職業學院的技術技能積累的瓶頸問題主要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夠,使得已有的技術技能不能夠為社會服務,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過去積累的技術技能隨著工業的大發展,大部分的技術技能被淘汰,同時企業由于科研技術力量不全面也需要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支援,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中,要不斷進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只有通過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校企合作才能破解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不夠的瓶頸,只有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培養優秀的人才,才能夠進行一系列的職業培訓、技術服務、對外交流與對口支援等多種內涵并舉的社會服務,彰顯了中國特色的社會服務。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有強大的實業支撐,支撐這個實業主力軍就是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生掌握職業技術技能的能力,直接決定生產力。除了每個有良知的企業家擔負校企深度合作責任,政府應該為企業減低稅負,利用減低稅負同時讓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來置換。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形成良性的循環,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生產力,高等職業院校通過技術技能的積累,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霍麗娟.現代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
[2]從云飛.我國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機制的構建【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5,(31)
[3]傅家俊.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4]李英英.美國、澳大利亞、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
[5]祖天明.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