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先生當選美國總統前后,我見過兩種對立的說法。
一種認為:特朗普先生競選時經常政治不正確,依然當選,是因為政治正確已經禍害了美國。
另一派則擔心:特朗普先生上臺,會進一步縱容美國人政治不正確,少數族群又要吃虧了,種族歧視又要抬頭了……
聽上去似乎都有道理。所以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哪個才靠譜呢?
中國古代,尤其是知識界,也有政治正確與不正確。在中國讀書人那里,王道就是政治正確,霸道就是政治不正確。堯舜禹湯就是政治正確,秦始皇就政治不太正確了。簡化來說吧:
所謂王道,就是以道德與仁義為基礎,教化百姓,進退揖讓。
所謂霸道,就是暴力與法治,讓百姓畏服。
對愛好和平的人而言,當然是王道好,霸道差。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也疑似以儒為尊。然而漢武帝的曾孫子漢宣帝劉病已,是個老實人,也是個明白人。在民間吃過苦,說話也比較爽直。劉病已的兒子熱愛儒家,覺得爸爸不夠儒,不夠王道。漢宣帝就大怒,說了段千古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這話說得很是政治不正確,然而卻是大實話。
王道和霸道,是得一起來的;世俗許多儒生,確實也太脫離實際。
關于“法”,諸葛亮有過一段極妙的論述。
卻說當時劉備入蜀,諸葛亮定法紀,很是嚴酷。法正提出異議,認為應該效法劉邦對秦地父老的做法,約法三章,務求寬和。這也是大多數儒家的思想:對百姓,就應該寬和才對。
諸葛亮說了段話,意思是:不同情況不同看待。秦朝是法令嚴苛,大家受不了,于是劉邦用“法”比較寬。
蜀地劉璋則是一直太弱,法令不嚴了,所以劉備要對他們嚴。
從結果來看,此后50年,蜀地用諸葛亮法度,算是安居樂業。依法治國,嚴酷些也無所謂。《三國志》如是說:“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諸葛亮(與他的繼承者們)治國嚴峻,但無人抱怨,因為他用心持平,勸戒明晰,老百姓也過得好。
這個道理,說到今日的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也適用。
政治正確,求的是:減少社會對非主流群體的偏見。
如果因此上綱上線,造成反向歧視和反迫害,就不大對了——政治正確為的是阻止一方對另一方“耍流氓”,為的是平等,而不能成為迫害的幫兇。
所以,不是政治正確不好,而是一味地政治正確,走了極端,就不好。在政治正確已經過了頭的地方,矯正一下,可以破除矯枉過正。
如果在一個本來就政治極為不正確、對少數族群極不友好的地方,還嚷嚷政治不正確?那就是“耍流氓”了。
比如,在現今的美國,過分強調政治正確,可能讓勤勞的白人中產吃極大的虧。但如果在1936年的德國,強調政治正確,似乎問題就不大——畢竟在納粹最“橫”的那會兒,少數族群和弱勢群體眼看就要倒霉了。
所以還是漢宣帝和諸葛亮說得對:王道霸道應該相雜,而且不該脫離實際。
我們要反對的,不是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而是閉著眼一門心思沖。
一味走極端,強調一條道走到黑,拋開劑量談毒性,脫離實際談宗旨,強調一個套路隨時隨地都適用,那不是蠢,就是壞了。
——當然我們知道,涉足政治的人,大多不蠢。
(摘自“張佳瑋寫字的地方”微信公眾號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