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在一次大陸中小學征文評選中,在連續幾天看了580篇中學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驚喜又沮喪,驚喜的是孩子們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錯,遣詞造句頗具章法,各種修辭手段也大都運用得體,有些段落寫得靈氣十足;沮喪的是孩子們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聲,很難透過文章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總體而言,這批作文有個普遍的問題:假——寫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發的是假議論。
比如,有一篇作文寫到,讀了某本書的感覺“如同吃了一枚無花果,既甜蜜又苦澀”。無花果能吃出苦澀?顯然作者沒吃過無花果,想當然地以為就應該是那個味兒。類似的虛構的內容,在這批中學生作文里大量存在。作文并非不能虛構,但即便虛構也要給人營造出真實的氛圍。如果故事經不起推敲、情感并非發自內心、議論不是自己的真實看法,文字再漂亮,能算好文章嗎?
說文章存在假的問題,還有一個理由,即模式化。這580篇作文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本來各地風土人情、方言土語各有特色,每個人也各有其性格和經歷,但看上去這些文章卻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開頭必是一段華美的抒情,中間寫一段自己讀了某本書的感受,其間引用幾句名人名言,結尾點題。連續看了500多篇千篇一律的文章的確令人厭倦。
近年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問題一再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夯實基礎方面成績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養志趣方面明顯不夠,我們的很多孩子不具備獨立觀察、獨立思考、獨立表達的能力和習慣。學生作文之所以出現模式化的假的問題,和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有直接關系。
2013年上海中考作文題目是《今天,我想說說心里話》,一名女生走出考場接受采訪時說:“因為是中考,如果真說心里話,一定考不好。”一語道破真相:考試不歡迎真話。近些年,教育界一再呼吁“作文要寫真話”“要抒發真情實感”,但這樣的呼吁也僅僅是呼吁而已。不是學生們沒有真情實感,而是在中、高考這樣的重大人生關口,為穩妥起見,還是照老師教的套路為好。如此心態寫出的作文,豈能不假?
不過,如果語文教材本身就充斥著虛假空洞的文章,我們又怎能指責孩子們在作文里說假話呢?曾有媒體報道有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失實,《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1989年洛杉磯大地震里的一個溫情故事,事實上1989年洛杉磯并沒發生地震;《愛迪生救媽媽》說的是少年愛迪生用燭光為媽媽做了一場闌尾炎手術,但據史料記載,世界第一場闌尾炎手術出現時,愛迪生已經40歲了……諸如此類的硬傷使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學習這樣的文章,孩子們學到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作文只要寫漂亮話就行,是不是真有其事、是不是真情實感,那就顧不上了。
目前,中學語文教材的改革已經起步,希望教育工作者吸收各方意見,改進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基本語言技能的同時也掌握寫文章的正確態度,畢竟“修辭立其誠”,誠實是寫作的最佳策略。
(摘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啟示】
現如今,學生寫作文采斐然卻虛情假意、引經據典卻千篇一律的現象愈演愈烈,人們不禁為之感嘆:學生到底為何寫作?正如文中那名接受采訪的女生所說:“因為是中考,如果真說心里話,一定考不好?!币徽Z道破真相:為了考試而寫作!因此學生變得越來越世故,寫作變得越來越應付,一切只是為了在考場上奪取高分,為了討閱卷老師的歡心。然而,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無法掩蓋空洞虛無的內心??荚嚥皇菍懽鞯哪康?,若戴著考試的有色眼鏡看待寫作,那么寫出來的文章也不過是一具麻木蒼白的軀殼罷了。真實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生活即作文,越是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生活,寫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實,越感動人。冰心說:“你的感情只要有一點兒不真實,讀者一下子就會念得出來。所以要對自己真實,要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币溃瑢懽魇怯徐`魂的,唯有注入真情實感,才算得上是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