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配電網絡一直受到各種災害侵襲,特別是在雷雨季節,電力桿塔往往成為雷擊首要目標,文章針對落雷重災區域特點,通過對避雷器安裝密度和避雷器放電方式進行調整、革新,實現避雷區域全覆蓋,以規避避雷器之間的防護區域空白區和薄弱區,實現線路防雷。
關鍵詞:油田配電網絡;單股避雷線;角型排布;防雷
1 課題概述
1.1 課題背景。電力是現代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能源。作為傳輸媒介,供配電網絡一直受到各種災害侵襲,特別是在雷雨季節,電力桿塔往往成為雷擊首要目標。曙光油田有##條6kV線路分布在葦田、稻田等潮濕地帶,配電網絡在整個雷擊區處于高空位置,受雷擊災害影響的指數更大。針對以上現象,我們采集供配電安全運行系數進行分析,從保障生產安全的大局對潛在的隱患加以剔除,以質量效益的宏觀視角主動克服。為此,在當前著力提高潮濕低洼地帶防雷、抗雷水平成為油田供配電部門亟待攻克的課題。
1.2 研究目的。(1)通過本項目實踐,總結適應油田濕地區域防雷措施技術在我廠應用的可行性,努力填補油區防雷技術空白,形成推廣借鑒價值,為下步全廠搭建最佳配電網絡提供理論依據和試驗數據。(2)通過本項目實踐,控制重復成本投入,提高配電網絡對油田生產的支撐能力,降低電力能源損耗,增加采油廠直接與間接經濟效益。
2 技術分析
2.1 建立角型排布防雷擊試驗。角型排布,就是將架空電力導線呈三角形排列,壓縮線路占用空間,實現線路防雷擊“以一保二”的格局,以減少線路因雷擊而造成的多相斷路,從而提升電網自我保護能力,降低線路跳閘次數和設備損壞系數。同時,能夠有效緩解線路走廊壓力,有利節約砍伐樹木等成本支出。(1)本項試驗的原理。在輸配電線路中,當采用桿型為“上字”型三角排列的直線桿塔時,三相線分別安裝絕緣子造成絕緣差異,當線路遭受雷擊過電壓時,中相首先閃絡放電接地,閃絡后的中相導線相當于一條接地線,從而增加了另外兩邊線的耦合作用,使邊相線路不再發生絕緣閃絡,因而就不會由于弧光短路引起線路跳閘。(2)本項試驗的依據。國家標準《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GB 50061-2010)》6.0.2條款“3~10kV單回路桿塔,導線宜采用三角排列;多回路桿塔,導線可采用三角和水平混合排列或垂直排列”等規定,為我們采用角型線路排布方式進行防雷擊試驗提供了技術依據。(3)本項試驗的做法。針對普通雷擊區域,我們在##線組織了專項試驗,改變原有水平排列的導線布線方式,將配電線路水泥電桿上的2.4m橫擔更換為##m橫擔,橫擔安裝距桿頂距離為##m,采用Φ190mm抱箍及頭鐵將中相線提高位置并固定,實現三相配電線路三角排列,同時為確保原油生產不受線路供電影響,每相距##m在線路桿頂加裝HY5WS-10/30型復合氧化鋅避雷器1組。(4)本項試驗取得的數據。2016年##線雷擊計數器顯示為10次接地,實際跳閘與接地次數為2次(見表1)。##線全線4.8公里,主要負荷為##站全部油井以及##站部分油井,按照曙光采油廠水電管理訊中心提供數據,每4小時影響產量##噸計算,同比減少因停電所影響產量##噸。
2.2 建立線路避雷密度試驗。(1)本項試驗的原理。過去油田普遍采用##型復合氧化鋅避雷器,通過多年應用我們發現該避雷器在曙光油區多濕潤的環境下,防雷避雷效果還有所不足。2016年我們積極查證防雷新技術,通過與廠主管部門溝通,采用了一批新的##間隙式金屬氧化物避雷器,并對其進行加密排布。該避雷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間隙金屬氧化物避雷器,下部分為熱爆式脫離器。避雷器與線路絕緣子并聯安裝時,避雷器上端電極與高壓導線形成間隙距離為65mm±10mm的空氣放電間隙。當線路遭受雷擊時,若雷擊電流達到耐受電流以上時,將擊穿放電間隙,通過熱爆式脫離器形成放電,脫離器及時動作,將該避雷器從配電系統中剔除,因而不影響線路正常供電。該避雷器因脫離器動作,還可為故障點源提供明顯標識,便于迅速發現、及時處理,更加適應電力系統安全、平穩運行的要求。(2)本項試驗的依據。國家機械工業部《交流系統用復合外套無間隙金屬氧化物避雷器(JB/T 8952-2005)》標準中對氧化物避雷器各項參數進行了明文要求,對避雷器安裝方式進行具體闡述。按照雷電波的傳輸速率和傳輸衰減率及過電壓計算的要求,通常雷電流用斜角波代表,即上升時間為2.6μs。當雷電流作用于導線,沿導線傳輸到絕緣子上時,會變成沖擊電壓波作用,沖擊電壓波通常用1.2/50μs的波形表示。設絕緣子在沖擊電壓最高值時發生閃絡,則存在上升時延現象,即1.2μs。若雷電流傳輸以光速傳播(c=300m/μs),則簡單估算保護檔距應為1.2×300=360m。(3)本項試驗的做法。針對雷擊密集區域,我們在##線實施了間隙式氧化鋅避雷器的加密安裝,按照間距360m的計算依據,共計安全避雷35組,實現了全線路防雷區域覆蓋,為配電網絡運行提供了較大保證。(4)本項試驗取得的數據。2016年##線雷擊計數器顯示為12次接地,實際跳閘與接地次數為0次(見表2),##線全長9.6公里,主要負荷為##站以及##站部分油井,按照曙光采油廠水電訊管理中心提供數據,每4小時影響產量##噸計算,同比減少因停電影響產量##噸。
3 項目的實施效果
3.1 社會效益。(1)為油田生產區域內電網防雷技術推廣奠定了基礎。三種方式取得的試驗成果,為整個油區拓展防雷技術應用提供了必要依據,進一步提升原油生產配電保障工作能力。(2)網絡運行能力更加高效可靠。通過新防雷技術電網平穩運行能力大幅提高,全年累計減少雷擊停電##次,有效減少了線路停電對原油生產的影響,實現了電力設備和線路的高質量管理,網絡自身的安全平穩運行能力有了可靠保證。
3.2 經濟效益。“濕地區域油田配電網絡防雷技術試驗與實踐”的實施,突出了三種防雷措施對電網運行影響,因措施的有效應用,雷擊跳閘次數明顯減少,開井時率得到保障,避免停電影響產量##噸,按照噸油價格##元/噸,實現經濟效益##萬元。成果創效采用相關因素合成法(PCP)進行計算,具體如下:
其中:EP: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Ei:成果產生的各單項效益之和(避免停電影響的產量×噸油價格);∑Cb:成果的各項實施費用之和(材料費);
計算過程如下:
4 結束語
“濕地區域油田配電網絡防雷技術試驗與實踐”的開展,為油田生產區域內電網防雷技術推廣奠定了基礎。三種方式取得的試驗成果,為整個油區拓展防雷技術應用提供了必要依據。電網平穩運行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減少了線路停電對原油生產的影響,實現了電力設備和線路的高質量管理,網絡自身的安全平穩運行能力有了可靠保證。
參考文獻
[1]張奎明,顧士勇,高賢.10kV架空絕緣導線雷擊斷線分析及對策[J].華東電力,2001,3:22-15.
[2]劉德.丘陵地區35kV架空線路防雷分析[J].高電壓技術,2006,32(11):160-162.
作者簡介:高云彪,助理工程師,2013年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士學位,現任遼河油田曙光采油廠電力工程大隊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