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寧麗
摘 要:“過程方法”是質量管理體系的八項管理原則之一。使用過程方法建立、實施、改進及審核質量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組織體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實現預定的目標。文章通過深入分析“過程方法”在設備維護管理過程中的實際應用,提出“過程方法”在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及審核過程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過程方法;設備;維護管理
“過程方法”是質量管理體系的八項管理原則之一。使用過程方法的好處主要是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實現預期的目標。如通過諸過程的組合和協調,促進預定目標的實現;關注過程有效性和效率;給顧客和其他相關方一種有關組織具有始終如一的績效的可信感。過程方法是一個強有力的方法,用以組織管理其工作活動,為顧客和其他相關方創造價值。我們熟知的PDCA方法正是實施過程方法的一個有用的工具。
下面,就如何對生產設備進行維護,以過程方法,試從P(策劃)D(實施)C(檢查)A(處置)四方面談談幾點個人看法。
1 要做好設備維護,首先要抓好管理策劃(P)
1.1 根據設備的重要性和用途,合理地劃分設備的管理級別
應根據設備的重要性和用途,劃分設備的管理級別,以便按不同的級別實行不同的管理要求。如有的組織把設備分為關鍵、重要、一般設備,有的分為一類、二類、三類設備。根據分類,對設備實行不同的維護保養和精度檢測要求。
1.2 正確地操作使用設備并堅持進行日常維護(保養)
正確合理地使用設備,對保持設備長期正常運行、延長使用壽命、減少修理次數、降低修理費用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策劃好對設備的合理使用和日常維護。
應根據本組織產品和工藝過程的特點,合理地選擇、配備適宜的設備。策劃制定相應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以規范設備操作、維護。
1.3 做好設備的保養策劃,持續保持設備的完好技術狀態
設備使用過程中,由于物質運動,受到摩擦、振動等的外界影響,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零部件磨損,如不及時進行適當的維護保養,將會降低設備精度、導致產品質量下降、生產率降低,甚至發生事故,因此必須對設備進行合理的保養。保養一般分為三級,即日常(例行)保養、一級保養、二級保養。
(1)日常保養工作量較少,基本集中在設備外部,由操作人員進行。要求操作人員在使用后,抽一定時間,對設備進行保養。日常保養可不列計劃,但應對保養結果進行適當的檢查。
(2)一級保養是以定期檢查為主,維護性檢修為輔的預防性修理形式。應按周期進行,以操作人員為主、機修人員指導進行保養,保養內容由外部進入內部。
應策劃編制一級保養管理技術文件,按不同種類設備結構、用途、技術參數的不同,分別確定保養周期,制定保養內容、要求,責任人員,保養后應達到的標準,驗收的內容等。要編制保養計劃,落實保養職責,并對保養的實施情況組織檢查、驗收。
(3)二級保養是以保持設備的技術狀態為主的維護形式。也可結合“定期檢查”和“小修”按周期進行,以機修人員為主、操作人員參加進行保養。保養內容除完成一級保養內容外,還要檢查設備主要精度或設備的輸出等技術狀態、調整水平,修復或更換必要的磨損件(部位),檢查電器及安全裝置安全可靠等。
二級保養要做好保養記錄,并進行驗收。保養記錄要記錄保養的內容、保養過程中發現和排除的故障,更換的零部件,檢測設備的主要精度或設備的輸出等。
應策劃編制二級保養管理技術文件和保養計劃,按不同種類設備結構、用途、技術參數的不同,分別確定保養周期,制定保養內容、要求,確定保養后應檢測的主要技術指標,責任人員等內容,并對保養的實施情況組織檢查、驗收。
(4)策劃制定“完好設備標準”
為適應設備的技術狀態管理的需要,相當多的組織采用“完好設備”的概念,以評定設備的技術狀態是否滿足使用要求,即“完好”的標準要求。對某類(臺)設備而言,“完好設備”的標準包括:
a.設備性能標準,即設備性能良好,精度或設備輸出滿足使用要求。
b.結構狀況標準,即設備的外觀,操縱及傳動系統,潤滑、冷卻系統,電氣及儀表顯示系統未超過技術標準規定。
根據不同種類(臺)設備用途的不同,制定出充分體現該設備性能指標和結構狀況的具體完好標準。
(5)定期對設備進行精度或使用性能檢測
要根據設備的重要程度、使用精度(性能)要求、使用頻率等,確定設備的精度(性能)檢測程序、技術要求,以便為“使用適宜的設備”、“設別認可”,為安排設備的修理計劃提供依據。
要做好精度(性能)檢測的策劃,明確規定每臺(類)設備精度(性能)檢測的項目、技術要求、檢測方法、數據處理要求,并確定檢測周期。在此基礎上,編制檢測計劃。
對無法精度檢測的設備,要根據使用性能要求,進行性能檢測試。
(6)策劃制定設備管理目標
應按質量目標的管理規定,分解、制定設備管理方面的質量目標,如設備完好率、設備保養、修理完成率、故障停機率、設備利用率、設備資料完整率等。通過質量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檢查設備的管理情況,不斷提高設備的管理水平。
1.4 策劃好設備的修理,及時修復設備的技術狀態,滿足加工要求
修理是恢復設備的技術狀態和工作能力、滿足加工要求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按其修理的內容及要求,一般分為計劃小修、中修、大修和臨時修理。對計劃修理的策劃,要根據設備的實際運行時間、磨損情況、精度檢測情況、加工的要求等,確定設備修理周期、要求、程序、修理后的驗收標準,并制定修理計劃。設備修理后,要對修理部位或整個設備的輸出精度或性能進行檢測驗收。
需要說明的是,設備經過較長時間的運行,整體都有一定的磨損,即使進行換件,也不一定達到原出廠時的精度標準,將維修后的設備精度適當放寬,如將精度分為三級,一類設備精度為原出廠時標準的(0.7-1.5)倍,二類為(1-2.5)倍,三類為(3-3.4)倍。根據此設備精度的分類,進行驗收并確定設備的用途,如一類設備用于精加工,二類設備用于半精加工或一般加工,三類設備用于粗加工等。
2 按計劃對設備實施保養、修理和精度檢測(D),持續保持設備的技術狀態滿足要求,提供加工所需的適宜設備
策劃的結果形成文件后,應下發到有關部門。各責任部門應按照職責的分工以及計劃、檢測的規定,實施設備的保養修理和精度檢測,并應按規定要求,做好記錄。有數值要求的,按要求填寫實測數據,不能填寫實測數據的,按要求的內容填寫定性結論或實際情況,并按規定進行驗收。
設備的保養修理、精度檢測是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精度(性能)檢測記錄是“使用適宜設備”、“設備認可”的重要依據,因此記錄要按質量記錄的管理要求由專人管理。精度檢測的實測數據及判定結果應根據內部溝通的要求,通知使用部門,以便根據設備的實際技術狀態安排相適應的加工工作。
設備管理人員應采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對保養修理、精度檢測過程中發現的信息、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分析,從中發現設備運行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問題,為進一步加強管理,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
3 對設備實施保養、修理和精度檢測的情況進行檢查(C)
(1)按檢查計劃的規定,及時對設備實施保養修理的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是否按計劃的時間及時進行了保養、修理;是否按規定進行了記錄;記錄的內容是否齊全、符合規定要求;保養修理的項目、內容、程序是否符合規定,驗收的手續是否齊全等。
(2)按檢查計劃的規定,及時對設備實施精度檢測的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是否按計劃的時間及時進行了精度檢測;精度檢測的數據記錄內容是否齊全、數據處理是否符合規定要求;精度檢測的項目、內容、程序是否符合規定,結論是否明確;驗收的手續是否齊全等。
(3)按質量目標的管理規定,及時對設備管理的質量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
通過上述檢查,及時了解和掌握在設備管理、設備保養修理、精度檢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為分析產生的原因、制定糾正措施提供依據。
4 及時處置(A)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持續改進設備維護過程
通過對設備保養、修理和精度檢測過程的檢查、通過對設備管理質量目標完成情況的檢查、通過對設備保養、修理信息和精度檢測結果的匯總統計分析,可以得到與設備管理有關的信息,如設備的實際精度信息,設備的磨損信息、易損件損壞信息、設備的完好信息、設備的利用信息、停工信息等。通過對信息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設備管理方面存在的不符合。對這些不符合,我們應從管理、技術、使用幾方面,認真分析產生原因,舉一反三,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糾正措施,通過問題的解決,不斷提高設備的管理水平。
設備管理是一項影響產品質量的基礎工作,各組織都應結合本組織產品、過程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程序、落實職責,做好設備管理的策劃、實施、檢查和持續改進工作。